APP下载

谈《给生命配乐》一文中“哼”字的人文情愫

2020-11-24西和县卢河镇九年制学校

甘肃教育 2020年15期
关键词:调子父母亲旋律

西和县卢河镇九年制学校

七年级《阅读》课本第一篇文章是侯建臣著的《给生命配乐》,全篇文章用一个“哼”字贯穿全文,“哼”字既哼出了作者父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又哼出了作者对生活和生命深层次的认识和感受,以及对当今中学生的无比热爱和寄予厚望之情。“哼”字是全文的文眼,更蕴含着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礼赞。在指导阅读这篇课文时,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学生展开探讨,取得了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较理想的效果。

一、“哼”出了美好家风

作者在文中叙述父亲是位木工,他一般戴着一顶很破的帽子,帽檐朝一边歪着,一边挥动着凿子凿木头,一边哼着调子,曾经多次看见母亲一边收拾着家一边哼着。父亲哼的调子粗放,母亲哼的调子很细很细。当时作者家庭生活很困难,但在家中有父母哼的调子,这样的家就充满温馨可爱之感。家庭困难的生活环境会使许多家庭的父母忧心忡忡,被生活担子压倒,但是作者的父母亲还是哼着调子,这一“哼”,就把父母亲不怕困难,没被生活困难吓倒的形象跃然纸上。同时父母亲这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无意间感染和熏陶了儿女对待生活的态度。他们一边做着自己该做的活儿,一边哼着适合自己的调子,哼出了他们心底的旋律。正是这种调子和旋律,减轻了父母亲肩上的担子,使家庭生活从困难的环境中走出来。

二、“哼”出了自己的节奏旋律

生活的节奏紧、缓各不相同,节拍的长、短因事而异。在身心愉悦、生活顺心之时,生活的节奏就紧,节拍就短,给人以慷慨激昂奋发向上的欢悦之感。当身处逆境困难重重之时,生活的节奏就缓,节拍就长,给人以忧愁哀伤之感。文中作者有时候走在大街上,就想哼一种调子,不管跑调不跑调,随便地哼,投入地哼,哼着哼着就发现那调子和自己的脚步合拍,和自己的心跳声合拍。这就是作者找到了自己的生活节奏和节拍,不管是身处顺境逆境,这种节奏和节拍都会让人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

三、“哼”出了自信和勇气

文中作者介绍到,小时候在一个天黑的夜晚回家,途中要经过一块坟地,所以很害怕就给自己壮胆,心里一遍一遍地说我是大人,但这一招并不起作用,就哼起了歌,哼得很响,那一刻似乎自己真的是大人了,也在不知不觉中走完了那段坟地路。作者通过自己经历过的事件告诉读者,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而胆怯时,不要畏惧害怕,大胆地“哼”,哼起适合自己的节奏节拍,就会产生无比的自信和勇气,再大的困难和畏惧都会离你远去,成功就会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因为自信和勇气是战胜所有困难的有力武器。

四、“哼”出了音乐与生活及生命的密切关系

生活创造了音乐,音乐指导着生活。音乐和生活有着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亲密关系。生命中如果没有了音乐,就像天空中失去了太阳一样,天地间就会漆黑一片而无生命可言。文中作者的父母在非常艰辛的生活中哼着一种调子,于是就忘记了生活的沉重和艰辛,他们用心中的旋律使自己的生活担子变得轻快起来。作者在父母亲这种豁达乐观的心态影响下,何尝不是用音乐改变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用音乐丰富了自己的生活。

五、“哼”出生活的快乐和生命的光彩

在指导阅读《给生命配乐》这篇课文时,针对学生平常走在路上都插着耳机听音乐,吃饭时都不愿意去掉耳机这种现象,笔者劝告学生拔下耳机,从别人的节奏韵律走出来,正确适时地学习和感受他们的艺术特点,指导丰富我们的生活,而不能沉迷在别人的艺术境界中浪费自己的宝贵青春。本文中作者的父母,包括作者本人,在没有任何乐器和背景的实际生活中随便地哼,想怎样哼就怎样哼,只要适合自己的节拍,管他跑调不跑调,管他别人笑不笑,是何等豁达的人生态度,难道不值得我们仿效学习吗?因此,笔者号召学生在这幸福的生活中放开歌喉哼,哼出心中的幸福,哼出自己的节奏旋律,哼出自己的生命光彩。

在阅读这篇课文时,笔者和学生通过以上几个方面,对文中“哼”字进行探讨,引发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新思考,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在精讲语文课本所选的篇目基础上,结合《阅读》课本编选的名篇美文,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最直接、最科学的指导引领作用。语文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探讨《阅读》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了解作者情感,学习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让名篇美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指引学生走上光辉美好的人生道路。

猜你喜欢

调子父母亲旋律
春天的旋律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诗意远方
奇妙的调子
画出一抹紫调子
偶尔
清明祭
大地的旋律
父母亲的新朋友———《意林》
做父母不当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