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态化疫情防控期台商区初中课余体育训练现状调查

2020-11-24黄士渠福建省泉州市台商投资区洛江中学

灌篮 2020年10期
关键词:课余体育训练常态

黄士渠 福建省泉州市台商投资区洛江中学

一、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时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1]。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冠肺炎防控时期,对于学生体质健康的关注被提到了新高度。学生经过超长寒假的居家学习,体质、体力、运动技能下降明显。充分挖掘课余体育训练的功能和价值,科学开展适时的课余体育训练迫在眉睫。面对新形势下的突出问题,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2]。本文对泉州台商投资区的6所初中校课余体育训练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探索常态化疫情防控时期初中校如何更好地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等问题,为改善初中课余体育训练现状,进而促进体质健康水平提升,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泉州台商投资区的6所初中校课余体育训练现状为研究对象。涉及学生327人,其中男生159人,女生168人,分别占比48.6%和51.4%。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收集国家、福建省有关课余体育训练的文件,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发表的有关课余体育训练的研究论文,以及我区6所初中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相关数据、材料,为本文的选项和论述提供理论和客观依据。

2.专家访谈法

通过走访和电话联系市、区有关体育教师,对防疫常态化时期课余田径训练的具体组织形式及训练情况进行访谈,并对防疫常态化时期如何提升课余体育训练效果等问题进行探讨。

3.数理统计法

对所回收的问卷数据用问卷星和Excel软件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处理。

4.问卷调查法

特殊时期采用电子问卷,计划发放问卷330份,共收回327份,均为有效答卷,其中女生168人,男生159人;七年级114人,八年级104人,九年级109人。回收率为99.1%,有效率为100%。

三、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态度分析

问卷显示,在关于对课余体育训练感兴趣程度的问题上,有100人选择很感兴趣,占比30.58%;选择一般的有222人,占比67.89%;还有5人选择没兴趣,占比1.5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课余体育训练的兴趣度一般,课余体育训练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

(二)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次数、时间、强度分析

问卷显示,在关于每周参与课余体育训练次数的问题上,以每周参与1-2次为主,有183人,占比55.96%;有64人每周参与3-4次,占比31.8%;有36人每周参与5次以上,占比11.01%;仍有44人每周不参加课余体育训练,占比13.4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多数学生每周参与课余体育训练的次数较少,并且有部分学生不参与,说明参与程度整体水平较低。

问卷显示,在关于平均每次训练时长的问题上,有120人选择了30分钟以下,占比36.7%;有177人选择了30-60分钟,占比54.13%;还有30人选择了60分钟以上,占比9.17%。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多数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时间相对合理。

问卷显示,在关于课余体育训练运动强度的问题上,有144人选择了一般,占比44.03%;有32人选择了强,占比9.79%;有137人选择了弱,占比41.90%;还有14人选择了不清楚,占比4.28%。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强度适中,同时也有不少同学认为强度较弱。

(三)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形式分析

问卷显示,在关于课余体育训练更倾向于哪种方式的问题上,有246人选择了和伙伴一起,占比75.23%;有42人选择了独自一人,占比12.84%;还有39人选择了喜欢人多但不一定是朋友,占比11.9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多数学生喜欢训练时有伴。

(四)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项目分析

问卷显示,在关于课余体育训练喜欢哪个运动项目的问题上,有197人选择了跑步,占比60.24%;有157人选择了羽毛球,占比48.01%;有119人选择了武术,占比36.39%;选择篮球、足球、排球的同学,分别占比29.97%、26.61%、12.84%。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多数学生更喜欢参加少身体接触、少聚集的运动项目。

(五)各校课余体育训练开展情况分析

问卷显示,在调查的6所学校中,33.3%的学校训练项目和时间减少,66.7%的学校训练停摆。调查发现,常态化疫情防控时期,各校均对学生的健康高度重视。部分学校因课余体育训练对疫情防控存在风险、安全责任重、配套条件不成熟、无比赛任务、天气炎热等原因导致训练项目和时间大幅缩水甚至出现训练停摆等情况。

(六)学训矛盾情况分析

问卷显示,在影响学生参与课余体育训练因素调查中,47.9%的学生选择了缺乏时间,41.89%的学生选择了父母不赞成和学业繁重。受疫情影响,2020年春季开学时间晚,网课教学效果不理想,文化科在较短的时间内要完成全册的教学任务,导致教学进度快,教学任务重。加之家长、科任老师对课余体育训练认识不足、不支持,认为训练占用时间、消耗精力,会对学习成绩产生影响,使得学训矛盾突出,进而出现训练对象缺乏稳定性等问题。

(七)课余体育训练计划质量分析

认真制定课余体育训练计划,是保证训练科学、有序开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课余体育训练质量的重要措施。问卷显示,33.03%的学生对学校开展的课余体育训练的情况持一般和不满意的观点;只有30.58%的学生对学校开展的课余体育训练感兴趣。同时调查中发现,部分学校存在训练内容设定不合理、训练方法不科学、训练时间未保证、训练方式较单一,训练指导模式趋于表面等问题。这将严重影响课余体育训练的训练效果。

(八)后勤保障情况分析

学校后勤部门是课余体育训练的坚实后盾,做好训练的后勤保障工作,让运动员无后顾之忧地投入到训练中,对提升训练效果和训练的长期开展具有积极作用。问卷显示,29.21%的学生对学校的医疗、食堂等保障不满意。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医疗保障方面较薄弱,没有配备专职校医。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各所学校餐饮方面均为食堂或配餐公司统一配餐,这就导致运动员训练后饭菜已凉,长期下来对身体健康埋下隐患。

四、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1.课余体育训练开展情况对训练效果的影响

课余体育训练开展情况是训练是否有效的基本前提[3]。调查发现,常态化疫情防控时期,各校课余体育训练开展的整体情况堪忧。部分学校因课余体育训练对疫情防控存在风险、安全责任重、配套条件不成熟、无比赛任务、天气炎热等原因导致训练项目和时间大幅缩水甚至出现训练停摆等情况。同时部分学校大课间流于形式。这都严重影响课余体育训练的持续性、有效性,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很大的消极作用。

2.学训矛盾情况对训练效果的影响

学训矛盾是长期以来影响课余体育训练开展的重要因素[4]。调查发现,常态化疫情防控时期,各校学训矛盾突出。受疫情影响,文化课在较短的时间内要完成全册的教学任务,导致教学进度快,教学任务重。加之家长、科任老师对课余体育训练认识不足、不支持,使得学训矛盾突出,进而出现训练对象缺乏稳定性等问题。这使得体育训练给文化课让位的现象重现,严重影响课余体育训练的系统性、有效性。

3.课余体育训练计划质量对训练效果的影响

认真制定课余体育训练计划,是保证训练科学、有序开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课余体育训练质量的重要措施[5]。调查发现,部分学校存在训练内容设定不合理、训练方法不科学、训练时间未保证、训练方式较单一,训练指导模式趋于表面等问题。部分学生训练后由于时间等原因,无法得到充分有效的放松,导致疲惫和埋下受伤的隐患。这都将打击学生的参训兴趣,同时严重影响课余体育训练的科学性、有效性。

4.后勤保障情况对训练效果的影响

学校后勤部门是课余体育训练的坚实后盾,做好训练的后勤保障工作,让运动员无后顾之忧地投入到训练中,对提升训练效果和训练的长期开展具有积极作用。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医疗保障方面较薄弱,药品匮乏,没有配备专职校医或心理医生。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各所学校餐饮方面均由食堂或配餐公司按时统一配餐,这就导致运动员训练后饭菜已凉,长期下来对身体健康埋下隐患,对课余体育训练的持续性、系统性、有效性造成消极的影响。

(二)建议

1.提高体育教师责任意识和综合素质

常态化疫情防控时期,学生们对提升体质的需求极为迫切,而体育教师在特殊时期更应勇于担当起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重任,为课余体育训练的正常开展创造条件。同时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对课余体育训练的效果至关重要。学校应建立健全体育教师培养体系,定期组织体育教师参加培训和教研,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2.科学制订各类训练计划

常态化疫情防控时期,文化课教学任务重,学生的课余时间所剩无几,留给课余体育训练的时间非常有限。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认真制订每日、每周、每月等训练计划[6],优化训练 和放松方法,丰富训练形式,充分利用体育节的契机和互联网技术,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适当开展线上体育活动或训练,提升效率,提高训练有效性。

3.关注队员学业成绩

在大多数人眼中练体育都是不会读书的学生,很多家长都担心学生因为训练而影响学业。部分科任老师也对课余田径训练不理解、不支持。学校可以召开田径队员家长会,介绍训练的时间、情况,减轻家长的顾虑。同时体育教师应与科任老师保持联系,定期了解学生的学业情况,合力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

4.扎实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学校后勤部门是课余体育训练的坚实后盾,要做好训练的后勤保障工作,一定的经费保障是不可或缺的。学校应争取优秀校友、爱心企业的支持。并将筹集的经费用于教师培训、购买药品、聘请校医、邀请教练等方面。同时和食堂或配餐公司沟通,做好参训队员的健康用餐工作。为课余体育训练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激发运动员和体育教师积极性,确保训练长期有效地进行。

5.加强安全健康教育

常态化疫情防控时期,健康是大家最为关注的,这也和体育与健康学科“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相契合。体育教师在训练前一定要加强学生的安全健康教育,保持间距,避免聚集,科学训练,预防受伤。同时学校应完善各项防疫保障措施,利用班会课等机会,提升学生防范和安全意识,将健康运动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课余体育训练常态
丰富的课余生活
体育训练教学中的平衡发展
营养健康与体育训练结合的思考
青少年体育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紧贴实战落实《大纲》要求推进航空体育训练创新发展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从体能角皮谈中学课余三级跳远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