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美术欣赏对比教学策略的研究

2020-11-24文顶铭四川省阆中师范学校

灌篮 2020年29期
关键词:美术作品绘画美术

文顶铭 四川省阆中师范学校

一、比较教学法的含义与特征

比较教学法是指对具有“可比性”的教学内容通过纵横、正反等比较找出其相同或不同之处,便于学生在比较中学习掌握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根据教学实际在横向和纵向比较中将知识点串联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找出异同之处,进而建立起较为全面的知识体系。

比较教学法的主要特征体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两种或多种的异同物或相似物同时展现在学生面前,在一定的条件和标准下进行多重比较,能快速地把握异同点,从而透过表象深刻理解其本质。同时,比较教学法能将知识点有效联系和多线交织,使学生在初步学习中建立联系和整体的思维模式,将简单或复杂的知识点以宏观角度出发,在整体中发现细节,在细节中把握整体。比较教学法作为创新性的教学模式能将各科课程视为整体,在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下将单独的点进行整合,使学生在比较学习中充分利用大脑思考,并有机会在相互交流中进行补充和总结。其次,针对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比较教学法能够化复杂为简单,以通俗易懂的模式展现给学生,使平凡枯燥的传统课堂变得新鲜有趣,从而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倡导素质教育的理念之下,比较教学模式使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的不同主体于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在对比教学中教师化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共同达到全面的理解与认知。

二、比较法应用于中职美术欣赏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一)对比教学内容,深刻理解作品

将比较教学法应用于中职美术欣赏教学是符合课程要求和教学实际的,通过全方位深层次地比较不同美术作品能帮助学生鉴别不同的美术表现形式及风格种类,了解各美术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中外美术史的基本脉络和精神文明,学习美术作品审美构成原理和因素,并用于分析、理解美术作品。此外,学生在对比欣赏学习中能够从更多角度展开分析和总结,于现有认知上联系过去,将新旧知识点融合更新,加深更多层次上的理解与认知。学生在深刻理解作品时也完成了从感性判断到理性评价的跨越,又于理性评价中站在作者角度产生相应共鸣,充分感悟和体验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

(二)类比不同形式,感受多元文化

运用比较法进行中职美术欣赏教学,通过不同类别的美术表现形式对比,对学生认识和理解不同文化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价值性。加之美术欣赏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多元、开放的学科,因此培养学生类比不同形式的艺术文化是教学所需,更是学生学习所需。在比较欣赏中,学生通过分类对比美术作品,不仅能加深作品理解和提升欣赏能力,更能拓广知识面,突破其固有学习观念和思维模式,达到主动探索和积极学习的目的。此外,美术欣赏是一门综合性、人文性的科目,饱含古今中外多种形式的艺术文化,学生在不同类别的对比之中观察理解作品、现象及观念,能逐渐形成从文化角度探析艺术作品的思维方式,充分感悟艺术特有的文化魅力和价值取向。也能从多元文化中受到启发,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民族对于艺术文化的丰富角度和多样表达。

三、中职美术欣赏对比教学策略

(一)选用学生喜爱的美术作品激发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注重探究型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外,还要为学生提供优秀的、且为他们所感兴趣的美术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比如说,在教学油画欣赏时,可以通过PPT呈现荷兰文森特·威廉·梵高的《向日葵》《阿尔萨的吊桥》,意大利莱奥娜多·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意大利拉斐尔·桑西的《西斯廷圣母》《雅典学派》,法国弗朗索瓦·米勒的《拾穗者》《死神与樵夫》等。在教学国画欣赏时,可以通过PPT呈现宋代刘松年的《天女献花图》、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当代画家齐白石的《祖国颂》等。这些美术作品不仅享誉全球,还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欣赏价值,是学生走进美学圣殿的敲门砖。为了增加观赏意境,在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教师可搭配相关的音乐,这样能够使学生迅速进入状态,在欣赏中不断探索绘画者当时的所想、所感,最终达到与画中事物融为一体的境界。

(二)精神美和外形丑对比教学策略构建

要引导学生欣赏中了解多视角的美,选择课程内容至关重要,美术有时是用“外形丑”来衬托“精神美”,这实际上和文学作品相似,如法国大文学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通过对敲钟人加西莫多丑陋的外形来反衬他勇敢坚定真诚等高尚品质的精神美,同样绘画作品可以用外形丑来反衬精神美,精神美和外形丑对比教学策略就是运用的这个理论思想。要引导学生在欣赏中了解多视角的美,选择课程内容至关重要。如我国当代著名画家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就是通过一个沧桑苦楚的老农民,用他苦难和逆来顺受的眼神,脸上纵横交错,深深的皱纹,头上土气的白土布,头上插的一只廉价的圆珠笔,手上端的吃剩的有油汤的土巴碗,这样非年轻貌美的老农民“丑”的形象,反衬父亲的质朴、坚韧、责任。

有人说这个“父亲”代表着全中国广大人民的父亲,代表全中国质朴的老农形象,这种绘画艺术的反衬法也比平铺直叙的讲解,让学生记忆深刻,这虽然是罗中立表现的八十年代农村父亲形象,但表现中国父亲吃苦耐劳的精神,深深的打动了学生。

(三)同一人物不同作者对比教学策略构建

同一个绘画主角,不一样的大师描绘,教师注意不要先入为主的讲解哪幅绘画更好,让学生表达自己对绘画的独特有个性的理解和评述。这里以法国18世纪末新古典主义绘画代表热拉尔和他的老师达维德画的同一个描绘对象,18世纪末巴黎大银行家雅各·雷卡米埃的妻子,美丽的巴黎文化沙龙名媛雷卡米埃夫人为例。

提问学生观图后是喜欢热拉尔画的《雷卡米埃夫人》,还是老师达维德画的《雷卡米埃夫人像》,虽然都是油画,让学生自己谈自己的喜好,然后教师再从当时绘画界公认的评论入手分析。介绍学生和老师人物的画都画的很准,透视比例结构正确。但学生热拉尔人物姿态的构图更生动,头和颈部以及臀的动态线的弧度方向更活泼。老师达维德人物的构图优雅沉静,躯干手腿线条处理的简练流畅,但是画人物更重要的是把人物的精神世界表现出来,而这一方面热拉尔更胜一筹,他把十六岁的雷米埃夫人娇羞妩媚楚楚动人的佳人形象的很巧妙的表露出来,而老师达维德就人物的精神内涵表现的很高雅,但人物略显呆板与当时十六岁的雷卡米埃夫人年龄有些不符,雷卡米埃夫人本人也更喜欢学生热拉尔的画像,热拉尔凭借他的这幅画在法国获得了极高的声誉,迎来了自己事业的高峰。教师还可以讲述这幅画雷卡米埃夫人的背景故事,通过这样的对比教学,把学生带入到美术名画欣赏情境中,结合素描色彩等理论知识以及精神内涵,对学习美术中的色彩构图和造型有了好的认识,学生审美得到提高。同一描绘人物不同作者的美术作品欣赏,就达到了引领学生精神更加热爱美术欣赏学习的重要作用。

(四)思想情感表达的对比

在中职美术欣赏教学中,除了美术表现形式、创作文化背景以及观念思想情感上的对比赏析之外,还应注重审美对象背后的思想情感世界,从精神层面展开对比分析,了解作品创作的情感出发点以及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表达内涵。譬如中国五代时期的花鸟画画家黄笙和徐熙,他们同处一个时代,十分擅长对花鸟的塑造,精湛的绘画技艺以及生动灵现的画面让人深深痴迷,但却在思想情感表达上大相径庭。“黄家富贵,徐熙野逸”则是对其艺术风格完美的诠释,黄笙代表着“富贵”,由于身处宫廷,其绘画多是宫廷中的奇禽名花,线条细腻且附色柔丽,艳丽丰富的画面和严谨不苟的技艺暗藏着画家清高厌俗的思想态度,饱含了宁静优雅和平和怡悦的个人情感。反观徐熙却是“野逸”之风,因终身不仕而自命高雅,画面注重“落墨”,不拘于精妙勾勒和细描淡写,而是突破性地自成一派,在花鸟画中以强烈的主观情感表达其愤世嫉俗和激荡难平的心情。通过对比不难发现思想情感的抒发对艺术创作有着极重要的影响,而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作品赏析时也能对审美对象的认知评价上升到精神层面,对美术表现形式的理解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五)观念思维方式的对比

以纵向对比的思路来看艺术家处于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创作的作品在观念思维上的差异。如早期的毕加索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创作风格,追求对创作人物的真实刻画与还原写实,注重画面统一和谐,具有传统的学术思维。其作品《祭坛小子》和《艺术家的母亲的肖像》反映了他早期绘画创作上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而在之后的创作中,毕加索的观念和思维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他开始以前卫自由的态度面对创作,尝试把几何形结构之美推向极致。而其代表作《格尔尼卡》和《亚威农少女》都充分体现了毕加索相比早期完全不同的观念思维方式,画面人物形象与客观现实相差甚远,以几何形式呈现出来,夸张且充满张力。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欣赏教学的过程中将审美对象进行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对比,可协助学生打破固有思维,面对不同表现形式的作品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在开阔视野中提升创造力。

四、结束语

总之,中职美术欣赏对比教学策略的研究,对中职学生形成审美心理、提高审美素质,对中职美术教师的教学效能提高都具有特殊意义。美术欣赏教学应努力建构适合当代中职学生人文发展的美术欣赏教学策略,让中职学生通过美术欣赏课学习来提升人文素养,提高中职学生对艺术感知、分析、理解、判断表达等能力,让学生积累美术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猜你喜欢

美术作品绘画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