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
2020-11-24天水市麦积区马跑泉中心学校
天水市麦积区马跑泉中心学校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关注小学生的情感教育,通过氛围营造、情绪调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构建活力高效的数学课堂。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基本理念是要求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课程总目标包括四个方面: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把情感教育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一个人的成功更多取决于其情绪智能(EQ),而不是智力因素(IQ)。其中,EQ包含认识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有效推动自己、认识别人的情绪、做好人际关系等五个方面。从学生的个体发展来看,小学阶段不仅是智能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情感和人格发展的关键期。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氛围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出现负面情绪的比例显著提高,小学生也不例外。课堂上情感教育的核心是调节学生教学活动中的情绪,使之处于最佳状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认知因素,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氛围营造
一堂精心设计的数学课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营造出充满激情和活力的学习氛围,力争满足学生心理需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体会苦苦求索、攻克难关的喜悦,又能享受顺利实现学习目标、学有所获的满足。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课堂氛围营造的重要意义,在日常教学中,努力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以促进情感教育的顺利实施。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多媒体,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力,发展数学思维、情感态度等,凸显新课改理念下数学教学的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考虑到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持久的特点,也可以创造机会让孩子们走出教室,到工厂、集市、公益性岗位等生活实践中去学习数学。通过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调节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紧张、压抑、焦虑等,提高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和学科素养。
二、情绪调节
数学学习比较抽象,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比较多的困难。学习压力大、生活紧张、再加上父母老师的期望等,会使不少学生表现出过分紧张、多虑、退缩、恐惧、躁动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又往往会严重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因此,一个有经验的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高效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想方设法把控自我情绪,调节学生的情绪,通过情绪的调控、调节和转移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课堂环节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实施中都应该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导入环节与生活实际巧妙联系,提问环节设置问题难易梯度,评价环节使用幽默语言等,教师的表情体态等都可在潜移默化中缓解学生心理压力,有效调节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情绪,使之克服焦躁不安、沮丧迟疑、压抑沉闷等负面情绪,保持良好状态。如此,才能构建活力高效的数学课堂,实现学生知识技能与良好情感的双丰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
在组织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更要关注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时的学习方法与策略、学习情感与态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体验中形成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具备情感控制、情绪调节能力、良好的交往能力、幽默感、积极的人生观、自信心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对课程目标的四个方面中的“情感态度”这一目标具体表述为,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可见,小学数学课堂还承载着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和优秀品质养成的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想方设法疏导、扶持,使学生端正态度,振奋精神,消除顾虑,树立信心,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学习中。让学生在美好的课堂氛围中,体会数学世界的奇妙,领悟数学的魅力,使学生积极主动、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坚韧的学习品质,有效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