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策略
2020-11-24通渭县教育局
通渭县教育局
什么是人文教育呢?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著名理论,他把“礼”看成是兴国安邦的重要举措,还把教学内容分成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大块;儒学大师荀子曾经说“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美国教育家布兰夏德的“是为了培养有理智的、受良好训练的、有头脑的人”的教育理论;罗素提出的口号是“教育者必须具有对人类优秀品质的理解”。
以上几位教育家的观点都是在谈同一个问题:即重视教育中的人文教育。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策略。
一、要充分挖掘教材,利用人文教育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语文教师只有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教育点,才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如,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忧患意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关注民生的博大胸襟;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关注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伟大胸怀;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中深刻的历史教训;屈原的《离骚》中以身殉国的伟大壮举;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报国无门的愤懑;孟子的《鱼我所欲也》阐释的“舍”和“取”的辩证关系,告诉学生面对金钱、物质、诱惑应该怎样理智对待等。通过挖掘这些人文因素,让学生深刻认识忧患意识的重要作用,以及这种意识对我们一个人甚至每个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通过这些优秀篇目的学习,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使他们不得不考虑这些道理对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非常重要。
二、培养学生语感,利用语言美唤起人文意识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是美文,都是经典,每篇文章都闪耀着崇高的人性光辉,这些作品要么意境优美雄浑,要么主题深刻、韵律和谐、情感丰富。教师完全可以正确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来唤醒人文意识。
语感既是色彩,又是氛围,更是一种深刻的内心体验。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优美的诗句就像小提琴演奏的小夜曲一样,给我们营造了一种美妙、空灵、干净、明朗的美妙意境,让人如梦如幻、如痴如醉、欲罢不能。这些经典需要师生带着生命的深刻体验用心地一遍又一遍去诵读。
三、创设民主课堂,让学生深刻体验人文关怀
首先,转变教学模式。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准确定位,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语文教师由原来的文化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探究的引路者,由原来的“单干”变成学生的合作者,用肯定、欢迎、赏识、信任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下架子”,通过调查研究,选择切实可行的教法,从而走进学生心灵。
其次,创设民主课堂。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中学生人文精神的主阵地。师生双方需要坦诚地交流和表达彼此的情感,本着平等、尊重、和谐的教学原则,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产生激励的情感碰撞和融通。在这种碰撞和融合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情感会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完善,品德得到美化。同时,语文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所以说,创设民主课堂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非常重要。
四、提高教师素质,全力营造人文环境
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高尚的品德和创造力,那么培养和落实学生的人文精神就会落空。只有语文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人文意识的优秀学生。笔者认为,提高教师人文素养也是营造人文环境的重要方法与途径,所以,中学语文教师要努力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营造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优良氛围,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给学生创造一种具有浓厚人文情怀的育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