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体系下高校心理委员专业化教育培养模式探究
2020-11-24庞姝瑜孙家刚
文/庞姝瑜 孙家刚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
一、高校心理委员教育培养模式现状
2004年天津大学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以心理委员为基础的危机干预反应机制,随着心理健康工作的深入,高校心理委员教育培养的工作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高校心理委员教育培养工作主体问题
1.高校心理委员教育培养工作队伍不够健全
目前,高校心理委员教育培养工作一般局限于学生辅导员、心理健康课程教师、心理健康中心教师等,其他学生工作教师、全体专业课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不能够很好地参与到高校心理委员的教育培养工作中来[1]。
2.高校心理委员的选拔制度不够规范
选拔工作是心理委员教育培养工作的工作基础,是否能够选拔出合适的心理委员关系到后续教育培养工作的开展和落实。心理委员选拔工作得不到重视,存在不认真、不规范、动机不纯、边缘化等问题[2]。
3.心理委员的教育培养缺乏系统性和实效性
作为学生干部之一的心理委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专业知识,这就需要经过专业化的培训才能够开展具体工作。而目前,针对心理委员培训主要集中在大一上学期,持续的时间也较短,培训也流于形式,缺乏具体的培训主题、课时、课量等具体安排[3]。
(二)高校心理委员教育培养工作客体问题
高校心理委员教育培养工作的目的是培养心理委员的专业技能,提升心理委员工作实效,所以这项工作就需要考虑教育培养客体的实际情况,作为教育培养客体的心理委员,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1.对角色定位不清晰
目前,很多高校都存在心理委员兼任或落选调配至心理委员的现象,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委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以及心理健康工作认识不科学,甚至存在形同虚设的现象,导致心理委员的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学校心理健康工作不能够有效落实。
2.对心理健康工作不够重视
高校心理委员对工作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自认为班级同学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忽视班级心理健康工作,对同学们的心理状态漠不关心,即使出现了问题也很难有效和心理健康状况联系到一起[4,5]。
(三)高校心理委员教育培养工作载体问题
对于高校心理委员教育培养工作的载体,总体情况是较为匮乏的,主要包括培训教育活动、培训教育课程以及后续实践指导等内容。在分析教育培养载体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依然存在着诸多不足。
1.教育培养活动形式单一
由于心理专业教师和专职心理辅导员配备不足的问题,以及对心理委员工作不够重视等原因,导致对心理委员教育培养的活动形式单一乏味,主要集中于集体讲座、知识宣讲等简单的形式,无法满足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和新时代心理健康工作的要求。
2.教育培养课程简单,不具备系统性
很多高校都在近年来认识到了心理委员培训的重要性,展开了形式多样的培训,但很多教育培养课程流于形式,缺乏规范的教学目标、系统性和实效性。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心理委员工作来说,没有系统的教育培养课程,心理委员的有效工作很难开展和落实。
3.后期实践指导缺失
高校心理委员的工作应该是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具有阶段性的主题和重点,这就需要心理专业教师对心理委员进行持续定期的督导,但在以往的心理委员教育培养过程中,往往以前期的讲座为主,缺乏后期心理专业教师的指导,导致心理委员的工作不能够形成带动全员的立体化工作模式。
二、“三全育人”体系下心理委员专业化教育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可以有效改善目前高校心理委员教育培养工作现状,强调要发挥高校各部门,各学科教师的积极作用,全员参与到心理委员的教育培养工作,重视心理委员在大学四年各个阶段的教育培养,全方位渗透心理委员的教育和培养。
(一)以全员育人为核心,加强专业化心理委员教育培养工作队伍建设
心理育人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环节之一,其作用非常关键。高校全体教职工通过通力合作,才能够实现协同育人,构建一个以心理健康专业教师和专业辅导员为骨干,学生工作队伍为主力军,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为补充的全员参与式心理委员教育培养网络,切实落实好心理健康工作。
第一,心理委员的教育培养工作不仅仅只有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专任教师和心理专职辅导员进行,更需要整体教育环境的感染。通过深入德育的目的,开设全体教职工的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基础培训,使每位教职工能够改善校园心理健康环境,促进心理委员专业性能力的提升。
第二,从心理委员选拔、培训、指导等方面,完善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辅导员、导师等其他教职工共同参与制度,使全体教职工协同管理,有效指导监督,将心理委员教育培养课程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他相关课程有机结合,实现共同教育、共同培养、共同成长成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局面。
(二)以全程育人为关键,覆盖专业化心理委员教育培养全过程
高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要场所,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通过确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全面成长成才。在大学的各个阶段,学生都具有不同的心理状态和特征,所以分阶段对心理委员进行全程的教育培养,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开展各有侧重的教育培养课程。针对大一的心理委员,主要侧重进行岗位职责、基础工作技能,如何开展适应性班级心理工作以及人际交往等心理课程;针对大二的心理委员,重点进行心理咨询理论知识、实践技巧,如何开展专业认同、学习调试班级心理工作;针对大三的心理委员,主要开展心理危机预防和转介,如何开展抗压力训练等相关工作;针对大四年级的心理委员,重点进行团体沙龙技巧,开展就业心理和面试心理调适工作。
(三)以全方位育人为重点,实施立体化心理委员教育培养模式
心理委员的培训课程不仅仅只包含心理健康基本常识,还包括辨别心理问题的方法技巧,开展班级心理相关活动的技巧,以及其他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知识、操作技巧等内容,是心理委员思想发展,工作技能提升的系统培养过程,这就要求在心理委员教育培养的整体过程中全方位渗透相关内容。以“课堂学习—课下指导—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育培养方式,将理论知识,实操培训以及工作实践三者有机结合,构建专业化的心理委员教育培养模式,将教育培养模式分为培训和督导两大部分,分别包括岗位职责教育、基础知识教育、基础技能教育、日常实务指导和活动设计指导等具体内容,将“三全育人”体系运用到心理委员教育培养工作中,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模式。
三、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部分,是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创新思政工作思路、提升思政工作质量的重要任务。但在实际的心理健康工作中,由于心理健康教师和学生辅导员自身的局限性,很难将心理健康工作同时落实到所有学生中。因此要将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全方位深入到学生中,就需要借助高校专业化心理委员队伍。“三全育人”理念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未来应对此做出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