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研究

2020-11-24王昕迎

少年体育训练 2020年1期
关键词:体育项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王昕迎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山东 济南 250002)

为适应社会需求,高职院校相继开展了教学改革,新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的优化极大地改善了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状况,为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旨在探究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并探讨相应的优化策略,丰富和完善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开展与不同的专业相协调和辅助的体育项目,为完善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理论和实践提供借鉴和指导。

1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现状

1.1 体育课程目标与性质设置

“传授给学生基本的训练方法和科学的健身方法,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高职院校应结合学生专业开设针对性的体育课程,完善高职课程内容,为高职院校培养出优秀的职业技术人员。”这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做出的明确规定。与普通本科式选修体育课程相比,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应结合其自身特点,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不同时期的设置目标,将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与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目标相结合。研究发现,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主要包括5 个维度: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但是实际体育目标制定中,大多数高职院校只为上体育或者完成体育课时任务,照搬了普通本科培养的目标,而并没有做到《纲要》中规定的高职院校的体育目标应该结合学生的职业和专业的特点。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型的人才为主,其体育课程目标的设置也应具有针对性和职业性,应结合学生的职业技能特点和职业体能思路来制定目标,以适用和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和就业。

1.2 体育课程开设时间与课程设置

通过实地调查和专家访谈发现,高职院校多采用“2 +1”的培养教学模式,即2 年学习和1 年实习的专业毕业模式,卫校和幼师采用4 年学习和“3+2”大专毕业的模式,因此在体育课程开设的第1 年和第2 年都能够正常开设,但是到第3 学年开始,大部分高职院校开始停课或取消体育课程,这样的结果导致体育课程课时达不到《纲要》中规定的标准,每个学期开设体育的课时和目标也没有很好地完成。大部分高职院校每周只开设1 节体育课,这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的体育与职业专业相结合能力有很大的影响。要想提升学生的职业体能和职业素养,就必须开足体育课时和加长课时的时长。此外,多数高职院校不重视体育理论课程,而更看重体育技能的学习,存在理论课程开展不足的问题。

1.3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与类型设置

1.3.1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 高职院校开设的体育课程内容的项目比较集中,多是比较传统和易于开展且相对普及的体育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项目类型占了学校大部分的课时比重,原因是大多数学校在建校和扩建的时候建造了相应的场地。而且高职院校较易开展此类体育项目,在师资方面也有比较多的这类的体育教师,所以在高职院校这些球类项目能够很好地开展。此外,由于武术、瑜伽、棋牌等新兴体育项目受场地局限性较小,投资也较少,加上学生兴趣爱好广泛,也能在高职院校进行开设。

1.3.2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类型设置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类型以必修和选修体育课程为主,在第1 学年和第2 学年开设的体育课程为必选体育课程,必须修够体育学分才能毕业。体育课必修课程以室内训练课和室外训练课为主,在特殊情况下转为理论课程。第3 学年以选修的理论课为主,主要由运动损伤、保健课和养生课。第3 学年的选修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偶尔用实验代替。部分4年制专业的第4 学年也是以选修的理论课为主。由于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学生需要在外实习,多数不在实习期的学生通过自己训练或者通过课下时间进行体育活动,少部分不实习的专业的学生正常开展体育课活动,但由于第3 学年的课程基本全部修完,所以体育户外课程上开课的比例很小。

2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优化策略

2.1 体育课程目标优化策略

高职院校教育是一种理论与实际并重的职业性教育,目的是将学生特长逐步发展为一种职业能力,终身受用。因此,职业教育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体系及培养目标的制定。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应结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指导纲要》和《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的目标规定,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开设特色课程,提升职业与专业相结合的能力。体育课程目标不应只是简单的5 个领域基本目标,而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为依据进行课程目标的变革和优化。另外,可以将课外体育纳入体育课程目标中去,课外体育自行锻炼也要通过审核和考核,不再是选修理论课程,高职院校的学员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运动项目,或者学院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针对其专业的特色体育课程,供学生自己选择,体育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不再进行传统的体育教学。通过以单位时间内参与的活动次数为考核标准,给予相应学分,以此激发与维持学生的体育兴趣,在发展学生体育技能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术技能必备的身体素质。

2.2 体育课程内容优化策略

《标准》中规定学校至少开设不少于15 门体育课项目,在教学内容、项目的安排上应大胆创新,将一些新颖的、符合潮流的、深受人们欢迎的新型体育项目介绍给学生,并根据学生学习的基础情况和身体条件,从改善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提升专业技术水平的目标出发。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应进行课程内容的优化,在规定的必修体育课时和内容以及体育项目和学分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与专业相辅的课外体育项目。其次,协调好体育课程内容的关系,对各项体育课程的内容进行选择与编排,使各类课程相互协调互补,在承载全面发展的内容要求下,合理安排体育课程开设时间。

2.3 体育课程教学优化策略

2.3.1 从体育课程的意识方面进行优化和提升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专业以及未来职业进行教学,为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打下基础,通过体育教学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校领导和课程教师及制定课程目标的人员要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目标,选编合适的教学内容,让所学的体育运动项目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

2.3.2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优化体育课程教学 首先,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主导者,自身的情感态度影响着其上课方式和课堂氛围,应鼓励体育教师主动改变工作和生活现状。其次,学生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学生情感态度是否积极,一堂课的进程和优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积极的参与态度和课堂氛围能够加快体育课程的进程。学生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积极参与的心态,认真参与体育课程教学。

2.4 体育课程评价优化策略

体育课程评价历来就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只有使用恰当,才可以给学生以正确积极的期待和评价,让学生充分地认识自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学习为例,体育教师要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进行合理和符合实际学情的评价,要把握好评价的程度和力度,给予学生最客观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多加入教师的期待因素,使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发展自我。

3 结 语

高职院校能够全面开展国家规定的体育课程,但在结合学生专业和未来职业来制定体育目标上存在一定问题:体育目标的制定只是为了上体育或体育课时任务,院系领导重视程度不足造成教师和学生体育意识观念淡薄;体育课程内容开展不全面,多数高职院校以传统的球类和易于开展的大众体育项目为主;体育场地、器材、设施配备等课程资源的有限性也影响了“与职业技能 结合的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建议: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模式以“分班授课,结合专业,针对教学”的方式开展体育课程教学,积极发挥学生的运动特长,以兴趣和特长作为体育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将国家规定科目纳入必修课,将高职院校专业相辅的体育课程和科目纳入选修课,同时课余活动和课外训练作为加分项目计入总学分以提高学生训练的积极性;将必要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在学生毕业前进行强化和整合,开展与学生专业和未来职业的特色体育课程,通过学习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体育项目,使所学体育运动与职业技能能够相互迁移、补充和完善,以此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技术水平,为提升身体素质和社会竞争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体育项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专业认证视域下高师院校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课程目标来源理论的批判与重建:从“小三源”论走向“大四源”论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成语魔方
农村中小学如何开展传统体育项目
农村小学如何开展传统体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