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导向下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目标、过程与策略研究

2020-11-24张海斌白倩倩

少年体育训练 2020年1期
关键词:俱乐部体育教师核心

张海斌,白倩倩

(1.中国矿业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2.中国矿业大学附属小学,江苏 徐州 221000)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的教育理念也在教学实践中得以充分应用。近些年来,核心素养理念的强力实施促进了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理论的确立和推广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总体教育水平,促进了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在培养高校学生核心素养的复杂过程中,体育学科的介入应用构成了核心素养体系的要素,核心素养的实施与体育教学的发展形成了紧密地结合。目前,体育俱乐部教学已在众多高校中得以具体实施,其过程是将核心素养付诸实践的动态展现,也是实现高校教育愿景的必然路径。然而,在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准确定位其教学目标、如何良好控制其发展过程、如何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如何完善其形成机制等一系列问题都亟须解决。

1 以“三位一体”为结构创新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目标

以学生体育培养的方向、过程和认知实现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目标的“三位一体”,创新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发展模式。“三位一体”阐述了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实施重点,如知识培养须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运动技能及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须设置相应的教学子目标,引导学生切实掌握相关技能。“三位一体”重点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真实掌握,而并非目标的形式化,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应以方向、过程和认知为骨干结构扩展培养网络,进而形成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体系,进一步丰富并引导学生的核心能力的培养。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通过体育俱乐部教学目标“三位一体”的实施,体育培养与核心素养之间形成了稳固的双向促进机制。

2 核心素养导向下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过程的主体因素

2.1 体育功能: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

在核心素养生存需要的驱动下,体育俱乐部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对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及生命伦理的认知及参与,使学生形成准确的动作展现、充足的健康知识储备及正确的体育价值观,进而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量化能力、运动风险的防范能力以及生命价值观的坚守能力。在核心素养社会交往需要的驱动下,体育俱乐部教学应通过教学比赛的制定、组织、协调和控制来提高学生在比赛中的参与热情,进而锻炼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在核心素养自我实现需要的驱动下,体育俱乐部教学应重点锻炼学生的体能、技能、策略和心理,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表现、应变、对抗和协同能力。在核心素养人文审美需要的驱动下,体育俱乐部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的体育人文精神,实现对学生体育审美的培育。

2.2 体育参与: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手段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各种形式的互动提高学生直接参与的主体意识,通过师生教学互动和学生交流互动两种形式锻炼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体育俱乐部教学互动的目的在于获得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和体育价值。那么,如何实现体育教学中的互动形式呢?(1)师生互动形式。通过教学对话、内容交流、过程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意志品质及体育知识,通过互动促进师生之间的教学合作和情感交流,使学生准确了解教师的教学目标和过程,使教师掌握学生的实际需求。例如,高校体育篮球课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篮球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学生掌握运动损伤的防治技能,最终实现学生身心健康、意志坚强、公平竞争和体育审美的功能价值。(2)学生互动形式。通过学生主体之间的探究合作,以运动技能为交流中心而展开相关学习,提高学生在运动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开发能力,使学生能够以点带面,扩大学习领域,展开合作空间。

2.3 教师实践: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条件

核心素养包含多项发展能力,体育也具备多重功能和价值,面对核心素养和体育教学的复杂性,高校体育教师应避免传授者的单一定位,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多功能角色定位,以合作者、伙伴的角色融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环节中,通过与学生的良好互动更好地引导、辅助、评价和纠正学生的学习。体育教师在俱乐部教学中紧密关注体育功能和体育价值在学生中的培养,以教学观察、师生对话、比赛引导、运动体验、意志培养、功能提升和价值体现为教学实现手段,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效率。俱乐部教学过程要求体育教师须具备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专业素养,要求体育教师须以创新视角和先进理念制定教学目标,以创新的设计安排教学单元,以创新的体验设置教学内容,促使高校体育教师以挑战的视角面对体育俱乐部教学。

2.4 能力测评: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保障

多元主体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体和教育行政主体的联合作用,多方位内容应丰富评价指标和体系。在评价的复杂条件下,高校体育教师应完善系统的评价体系。在体育俱乐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以运动技能指标、人际交往指标、体育知识指标以及自我挑战指标进行直观评价,学生以互评与自评的方式进行学习反馈和修正,教育行政主体以运动能力、知识储备、体育功能、体育价值、体育行为等作为评价指标来客观考核学生,

3 核心素养导向下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策略

3.1 以学生核心素养能力为中心开展教学

体育俱乐部教学不能单纯依靠运动技能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能力提高,不能仅从体育教学出发去片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能力,应避免体育教学中心论对核心素养发展空间的挤压,应以核心素养能力为中心去安排体育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通过体育教师详细的教学设计实现核心素养能力的培育目标。首先,体育教师围绕核心素养目标对每一次教学进行内容和方法设计,在前期教学传授的基础之上进行修正,安排符合学生身体和心理特点的教学模式,设计循序渐进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体育学习进步的获得感,如通过教学比赛来激励学生的自我表现,以主观激励为原则提高学生自信心。其次,体育教师应以教学单元进行单项运动技能的传授,通过创新性教学设计、创新性教学模式和创新性教学方式实现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提升。例如,体育教师可引入竞技体育比赛的赛季制度,利用比赛的阶段性和持续性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持久性,通过学生的比赛准备、比赛争夺和比赛反思实现体育俱乐部的教学目标,实现学生运动技能的提升、体育情感的培养和团队责任的形成。

3.2 以体育学习情境为创新点开展教学

体育俱乐部教学需依附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而展开,教学情境包含了多种环境影响要素,多要素的综合影响交叉作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体育学习情境对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核心素养导向下,体育学习情境应不断开拓创新,围绕核心素养能力,以体育教学为特色展开教学,以体育功能和体育价值体现为属性进行教学定位。体育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应从2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教学情境以比赛为中心展开,突破传统的讲授模式,把运动技能的学习和体育素养的培育融入比赛的竞争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团队意识和体育素养能力的提升,避免教师教学的枯燥低效,体育教师通过引导、统筹和评价学生表现,促使学生发现不足,并及时纠正,在师生合作氛围中促进学生体育学习能力的提高。二是注重教学与生活的结合,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中包含生活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体育俱乐部教学应在开展过程中注重学生生活能力和社会发展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将学习经验转化为社会生活的能力。体育俱乐部教学应利用新媒体、多媒体及现代教学手段,将运动损伤、运动膳食、健身锻炼、自我保护等实践性运动知识整合到体育教学情境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实用性,进而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实践能力。

3.3 以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自主权力为提升点开展教学

体育教师是俱乐部教学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对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和自主权力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核心素养培养效果。首先,体育教师应具有整合教学资源能力、专业的运动技能、丰富的体育知识及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其中,整合教学资源要求体育教师以现代化教学工具为手段创新设计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形成合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转变培养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在教与学的双向互动过程中,通过对体育学科知识、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创新性设计教学活动,在更新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能力。其次,增大体育教师教学权值,避免传统的教学体系对体育教师开展核心素养培育的限制,激励体育教师勇于创新,动员教师敢于改变,改革传统的教学任务评价体系,赋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教学权力,增加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决策权值和评价权值。在体育俱乐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主观能动性,使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充分体现在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3.4 以学生核心素养实效化为方向开展教学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教育质量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在我国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如大学生体质水平下降成为目前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问题。身体健康是良好发展与贡献的基本前提,大学生体质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自身发展和国家人才战略。导致大学生体质水平下降这一问题的因素是复杂的,但是体育教学实效化不足则是主要的影响因素,高校体育教学的表面化和低效化直接影响了学生体质的发展。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依旧实施传统教学模式,重点强调教学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忽视了教学效果的实效转化,致使学生的付出与获得失衡,弱化了学生实际能力的获得,迟滞了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提升,加剧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抵触。因此,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须以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从实际现状出发,以教学效果与教学过程为重点开展教学,实现教学实效化的迅速提升。

4 结 语

我们应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明确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过程的主体因素,发展体育功能、体育参与、教师实践和能力测评。高校体育俱乐部应以健康发展为主线、以“三位一体”化为结构创新教学目标。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应以学生核心素养能力为中心、以体育学习情境为创新点、以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自主权力为提升点、以学生核心素养实效化为方向进行全面展开教学。

猜你喜欢

俱乐部体育教师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