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作技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新视角

2020-11-24

少年体育训练 2020年1期
关键词:层面动作青少年

张 磊

(1. 中国人民大学体育部,北京 100872;2.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北京 100872)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国民健康。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提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健康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2007 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指出: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提升青少年身体健康已成为国家和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近些年,我国不少研究者针对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进行研究,试图通过体育教学、课外锻炼等方式提升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但目前多数研究重视传统经验的累积,忽视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重视体质健康现状调查和发现短板,忽视动作技能本身的学习研究;重视单一的反复训练效果,忽视动作技能教学及青少年的主体性和积极性;重视外部条件的影响,忽视青少年个体本身的发展规律。“动作技能”恰恰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基于动作技能内在发展规律又有效针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提升过程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专业理论支撑。事实上,早在20 世纪30 年代,“动作发展学”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兴学科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起来。有关“动作技能发展”方面的研究已为我们初步勾勒了青少年动作技能发展的基本线路。2008 年,耿培新在《人类动作发展概论》一书中指出:“体质健康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运动能力与人的动作发展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动作技能涵盖范围广泛,既有日常生活的跑、跳等动作,也有体育课上各项运动的动作。实际上,动作技能的动作要素是学习和完成任何运动项目动作的基础,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积极性、规范教学的正确性,达到主动体育、终身体育的目的,需要对动作技能进行全面梳理,并研究厘清动作技能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为之后的 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因此,本文从宏观、中观、微观的三维视角,对动作技能本体概念的心理学演进、动作技能的客体学习研究以及动作技能体育教学的具体实证研究3 个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系统地进一步厘清动作技能与青少年身体健康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动作技能的发展演进、客体学习研究及动作技能体育教学3 个方面为研究对象,在梳理动作技能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健康中国”国家战略为背景,从宏观、中观、微观的视角分析动作技能对于青少年健康的价值。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以“动作技能”为篇名进行搜索,共查到265 篇相关论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50 篇,从1992年开始就出现了动作技能的相关研究,2000 年以后每年基本在1 ~4 篇与动作技能相关的论文发表。通过阅读文献,以前人研究为参考依据,对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动作技能的概念界定

目前,学术界对动作技能没有确定的定义。国外一些学者对动作技能的定义做了比较先驱性的研究,提炼出了几个关键要素。加涅(1992)认为运动技能是协调运动的能力,分为描述动作规则和肌肉动作两部分。克伦巴赫(1997)认为动作技能是可习得、执行准、动作少、意识少的一种操作。马吉尔(2007)强调运动技能具有目的性,是为了完成任务的动作表现。可见,国外学者主要强调了动作技能的可习得性、目的性、协调性等方面。

国内学者学习吸收国外学者的既有研究,经过批判辩证与结合实际,也对动作技能的定义提出了见解。章永生(1996)将动作技能定义为一种习得的能力,具有迅速、精确、流畅、娴熟的活动方式表现特点。李捷(1999)认为动作技能是大脑的知觉与人的目标的结合产生的行为。张洪潭(2000)认为是动作的程序化的操作状态。可见,国内学者多是在吸纳国外定义中的可协调性、协调性、目的性等因素基础上,做出了个人独特的理解。

本研究将动作技能界定为:有机体使用骨骼肌的能力,依赖各个器官的配合,需要学习获得并表现出精确连贯的活动方式,包括诸如走、爬等低级动作技能和诸如运球、击打等体育运动的高级动作技能,具有后天习得性、时间空间结构不变性、任务驱动性、自动化性等特点。

2.2 宏观视角:动作技能的形成理论

动作技能的形成理论早期以心理学为基础,后运用于体育教学中,期间集合了行为学、生理学等一系列交叉学科,现已发展成一个庞大的交叉学科理论群,主要可以分为早期意识层面的理论和后期非意识层面的研究,前者还带有比较浓厚的心理学痕迹,后者则更加凸显多学科交叉的特点。

2.2.1 意识层面 意识层面主要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对人的意识进行信息、知觉、意志等分析,主要分为行动派和认知派两个前后承接的流派。

行动派脱胎于心理学,以比劳德奥《技能的获得》为标志。行动派中,其一有以苏联学者加加耶娃创立的以条件反射为基础的联结理论;其二有以赫尔与斯金纳等美国新行为主义者提出的以强化为条件的习惯理论。联结理论认为动作技能形成有3 个阶段:局部掌握、整体掌握、协调完善,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局部到整体的过程。习惯理论进一步用刺激—反应的联结解释动作技能形成,解释了低级动作的学习。两者都带有比较强的早期心理学痕迹,但不可否认的是促进了动作技能理论的研究,也为认知派时代的开启奠定了基础。

认知派分2 个流派,分别是认知结构派和信息加工派。认知结构派以加拿大心理学家亚当斯的闭环理论(Closed-Loop Control System)为代表,其假定动作技能的学习是建立在知觉痕迹和记忆痕迹基础上,前者只起修正动作功能,后者起着选择和反应的功能,这标志着动作技能研究渐趋成熟。在闭环理论之后,施密特以及在康德、皮亚杰、罗尔、鲁美尔哈特等人基础上,总结出图式理论(Motor Schema Theory),认为人脑所存储的是结构关系,而非具体细节。纽威尔和巴克雷(1976)进一步修订,提出了图式层次结构的观点。认知派中另一派别是信息加工派。辛格等强调认知在动作技能形成中的必要性,认为学习者用信息、编码、控制定向目标意向和目标期望,激活长时记忆信息并提取运用。可见,认知派是对前期行动派理论的深入,着眼于更为具体的过程,同时更具系统性。

动作技能在意识层面的理论经过一代代人的不懈研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群,尤其是在心理学层面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但也不得不指出,在这一时期,正是这一点导致动作技能囿于意识研究范畴,思路不够开阔。

2.2.2 非意识层面 随着动作技能理论学习的日臻成熟,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也日益深入,一些非意识层面的理论研究开始不断推动发展,产生了诸如内隐学习研究、非认知研究、生态学研究等。内隐学习由心理学家勒贝尔(1989)开创,发现无意识状态下也可以学习动作技能,有助于复杂的动作技能,适应各种干扰,标志研究进入人类无意识学习的新领域。非认知研究认为学习者诸如目的、态度、情感等非认知因素对动作技能学习有重大作用。生态学研究强调从宏观的社会环境社会到微观的学习情境是动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调控因素。总之,非意识层面的理论呈现“百花齐放”的特点,通过加入一系列其他非意识因素,得出了许多颇具见地的研究理论。

随着动作技能在更为广阔的学科层面进行研究,新的视角被引入,也为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宏观理论上逐渐形成严密而又开放的体系,也为动作技能的学习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视角。

2.3 中观层面:动作技能的学习研究

作为动作行为学的3 个分支学科之一,动作技能学习(Motor Learning)的研究主要聚焦在2 个方面:一是针对身体康复的先天性学习;二是关注日常生活、体育等的后天性学习。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对动作技能学习的不同方面的研究。

2.3.1 静态比较研究 (1)运动技能与动作技能的比较研究。吴劲松、董文梅(2010)将动作技能与运动技能进行比较,两者难易不同,需要有不同的学习方式。(2)内隐与外显的比较研究。格林和弗劳尔斯(1991)实验发现,两者一样有效,甚至前者更为有效。赖锦松(2003)认为,内隐学习效果比外显学习更优。总之,静态比较研究具有很强的外延性,涉及方面较为多样,在概念上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区分,也在一些对比上得到了有价值的结论。

2.3.2 学习反馈研究 反馈包括结果反馈、绩效反馈、定性反馈、定量反馈、追加反馈等。纽威尔(1976)认为追加反馈是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重要因素。华莱士和翰格勒(1979)实验证明,追加反馈能够提升复杂动作技能的学习。国内体育教学中关于这一部分学习反馈的研究也相对较多,主要集中在追加反馈作用、反馈频率、反馈手段、反馈时机等方面。从反馈方法分类上,吴冰(2005)归纳动作技能的反馈方法有听觉、视觉、动觉。在操作方法上,夏秀祯(1996)发现“录像反馈”对运动技能学习具有明显促进作用。总地来看,反馈研究主要对学习的阶段性和最终结果呈现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并且纳入了很多研究工具。

2.3.3 学习迁移研究 王穗苹(1997)总结分为两侧性迁移、部分整体迁移、改变动作的速度与幅度对动作技能迁移、不同练习情景与迁移、负迁移。其中,两侧性迁移研究是最主要的部分,这个研究认为一侧肢体掌握动作技能后,会迁移到另一侧。诸如斯威夫特(Swift)单手抛接球实验、埃韦特(Ewert)的镜画实验、库克(Cook)的追踪实验、安森(Anson)的投箭想象、膝关节伸展等证明了这一点。可以看出,迁移研究与生理学结合得较为紧密,通过探究人体机理来进行实验,延伸了研究的范围。

总之,在中观学习研究领域,涌现了大量的极富价值研究,既有静态的区分也有动态的追踪,既有从过程入手也有从最终表现反推,并且其中很大部分是对宏观理论的具体深入探讨,同时也有一些结合其他学科得到了实证层面的成果,这为微观层面的动作技能的体育教学及与身体健康的关系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4 微观层面:动作技能与身体健康

宏大的理论需要运用于实践教学中才能发挥理论的作用。我们重点关注的是动作技能的体育教学以及由此发现的与身体健康之间的逻辑关系。

2.4.1 理论角度对动作技能体育教学的研究 理论层面基本上是在宏观理论的指导下,采用在中观研究领域得出的结论,与体育教学进一步结合得到研究结果,具有理论指导性和实践可操作性。常芹,殷荣宾(2011)研究发现身体素质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动作技能的递进性的特点,动作技能要根据循序渐进才能有助于身体健康。徐仁龙等(1999)则从反馈入手,发现反馈促进体育教学效果,进而对学生健康产生积极作用。

2.4.2 实证角度对动作技能体育教学的研究 许崇高(1992)以田径体育为切入口,分析了程序教学模式的系统方法。骆建等(2005)通过实证更新了传统观点,从生理和心理角度分析错误动作的产生原因。朱建峰(2010)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体育教学的效果、和谐、互动、清晰度等多维性特征。大多实证都非常贴合教学实际,但是也发现国内此类研究与理论脱节的问题,很少能用理论进行实证路径指导或者对理论进行反馈修正,也缺乏更为大样本的比较或者 跟踪研究。

3 研究结论

3.1 动作技能的形成理论早期以心理学为基础,现已发展成一个集合行为学、生理学、体育学等庞大的交叉学科理论群。青少年动作技能研究体现了该领域发展的多学科价值,为今后研究奠定了一定的交叉学科理论基础。

3.2 在中观学习研究领域,表现为大量极富价值的研究,既有静态的区分也有动态的追踪,既有从过程入手也有从最终表现反推,为微观层面动作技能的研究拓展了研究空间。

3.3 动作技能的体育教学指导较为匮乏,实证研究也主要是小样本的个别体育运动抽样实施,对其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研究,但是缺乏比较系统的理论支撑。动作技能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推导过于简略,逻辑推演不够缜密。

猜你喜欢

层面动作青少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基于选项层面的认知诊断非参数方法*
下一个动作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