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研究

2020-11-24李天戈湖南应用技术学院体育与健康教学研究部

灌篮 2020年33期
关键词:协同思政育人

李天戈 湖南应用技术学院 体育与健康教学研究部

体育课程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关键组成单元,应积极适应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的改革发展趋势,着力挖掘高校体育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指导体育教师将引领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与体育健康观同知识传授有机结合,不断增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建设力度,彻底摒弃传统体育课程唯体育技战术培养的片面教学理念,实现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同频共振,真正发挥高校体育思政课程教学的全面育人功能。

一、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联系及协同育人目标

(一)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之间的联系

结合高校体育课程基本设置来看,当前多数高等院校的体育课程都是在体育馆内或操场上开展。体育课程的自身属性与特征,促使其备受学生欢迎与青睐,特别是相比较其他课程而言,大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表现更加积极与主动,也更容易将最真实的身心状态展示出来。因此,在体育课程教学中,能够更为真实且直观地观察、发现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这为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了重要时机。因此,以高校体育课程为传播载体,强化对大学生群体的爱国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等,更易于让大学生认可与接受,教学效果也更好。同时,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并非仅仅是发挥强身健体的教学效果,而且还承担着筑精神、塑灵魂的关键作用。对此,高校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避免纯粹的单一化体育知识教学,还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培育,做到将体育课程和思政教育的融会贯通,推动大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与思想素质的同步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兼备的现代化人才发挥作用[1]。另外,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存在交融部分,因而两者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一致性,这也为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提供了机会与平台。

(二)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需要牢牢坚守立德树人职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这不仅为我国高等院校培养人才提出了总要求,也明确了育人目标与方向。因此,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在讲授体育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合理融入思政教育内容,通过强有力的价值引领与思想熏陶,完成课程育人任务。与此同时,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有关内容,科学嵌入到大学生体育理论指导与体育实践培训中,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成功转变,实现门门课程有德育的浓厚育人氛围。以“思政教育”视角为切入点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果包括三点:一是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认知、敬业精神与品德素养,促使大学生成为正能量的重要主体;二是深化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体悟,对敬业内涵进行深挖与讲授,培育大学生求精、求细、求真的务实精神与创新精神[2];三是充分利用课程教学主阵地和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对大学生的思政意识实施春风化雨般的教育,使其由内而外、由认知到行动、由局部到整体认可并践行正确价值理念。

二、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价值

(一)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创新要求

我国教育部于2020年正式出台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明确要求,课程思政要全面贯穿于所有高校与所有专业,核心是全方位提升人才培育能力,增强课程思政内容的优化与供给,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高校体育课程也不例外,全面推进体育课程思政的改革力度,深度融合思政教育和体育教学,着力探索有效的改革路径,发挥体育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意义深远[2]。所以,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是大势所趋。

(二)有效推进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实现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一方面是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塑造坚强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实施思政教育,培育德才兼备、意志坚韧的全面发展人才[3]。所以,深挖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将其“显性+隐性”糅合于体育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之中,真正做到体育课堂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从而保障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高效实现。

(三)积极发挥体育课程思政教育作用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开始正式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作为我国教育领域中的中坚力量,高等教育必须担负起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任,为国家、民族与社会培育出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新时代合格接班人。在此背景下,将思想政治理念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一方面是为了跟随时代发展步伐,培育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则是凭借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充分激发高校体育课程的立德树人作用[4]。同时,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也是为了革新传统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过分重知识与技能教授、轻视德育功能的落后教学模式。我国在新时代提出的体育强国之路,并非是仅凭单一的全民身体素质提升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思想意识、道德水平、政治认同等综合素质提升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

三、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路径

(一)统筹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

一方面,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工作属于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高校需要按照国家政策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发展情况,不断优化完善顶层设计,从而加大对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支持力度。例如,组建由校党委书记领导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小组,严格依据《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相关政策标准,立足高校体育课程属性与特征,深挖体育课程中所蕴藏的优秀思政元素,逐步形成完善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并贯彻落实到实践教学过程中,同时还要由教务处牵头做好体育思政课程的规划统筹工作,尤其是要注意体育课程考评中思政育人效果的纳入。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推动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的教学沟通及交流,定期举办研讨会、交流会等,为体育教师与思政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经验等提供更多的机会与平台,为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更深层融合奠定基础[5]。尤其是要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带头作用,利用一切机会增加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与体育学院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经验交流,为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模式的改进升级提供条件。

(二)打造一流的体育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师资团队

其一,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体育教师要突破传统教学思想藩篱,树立正确的课程思政意识,构建完善的体育课程思政知识体系。在筑牢体育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高校还要强化对体育师资团队的课程思政理论知识与教学技能培训力度,如常态化举办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讨论会、课程思政最新政策宣讲会、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专题报告或讲座等,通过这一系列强互动性、强现场感与强体验感的培训活动,深化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思政教育知识素养、理论功底、教学技能、政治立场、师德师风、教研能力等,提升其思政教育认知层次,达到触及灵魂与精神洗礼的效能,使其了解与掌握我国最新教育政策,建立健全体育课程思政知识架构,全面提升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水平。其二,高校要着力提升体育教师的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能力,不断增强体育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力争打造高素质、一流水平的体育课程思政师资团队。这一方面要求体育教师不断强化自我学习意识,积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随时随地“充电”,持续更新自身的体育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知识体系,善于学习与参考其他人的经典教学案例,养成及时改进、优化与创新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思维、模式、内容等习惯,为自身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质量与成效提供最大保障[6]。其三,优化整合高校体育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教师队伍,打造新时代高校体育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师资发展共同体。例如,构建阶梯式体育思政协同育人师资队伍,灵活采用特聘校内外专家、转任相近学科教师、管理干部兼任等师资聘用手段,补齐补足高校体育思政课程教师队伍;实施高校体育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名师培育工程,打造体育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学术带头人、学科领军人等;强化对青年教师与新进教师的培训力度,筑建中青年教学骨干队伍等,为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目标实现提供强大的师资力量支撑。

(三)构建多维的体育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教学内容体系

首先,创新设置体育课程思政教育专题板块内容。在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过程中,要注意从学生全方位发展视域去构思与设计体育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内容,由于体育课程自身学科属性使得其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如果予以科学设计能够有效发挥这些思政元素的育人功能。比如,根据不同板块内容设立不同的教育主题——体育强国专题、体育扶贫专题、健康中国专题、军运会专题、体育赛事志愿者专题、残奥会专题等,切实将价值观教育合理融入体育课程的实际教学环节中,激发体育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效果。其次,搭建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基地,以教学基地为载体创设教学内容。深挖多样化的体育思政课程教学资源,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纪念馆、红色遗迹等为载体,积极创建体育思政课程协同教育实践基地,促使体育思政课程教育的价值引领、精神塑造、理论教育同革命历史融会贯通在一起,激发大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与斗志豪情[7]。同时,还要深挖实践素材,有力延伸教学内容,将党史学习教育、脱贫攻坚成果等融汇到体育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教学内容中,实现体育思政课程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统一,用科学真理筑牢大学生的思想信仰、用辩证理论引导大学生剖析现实、用历史实践夯实大学生的政治自信。再次,高校要主动对接党政机关与企事业单位,加大体育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学平台联合创建力度,为师生体育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现场教学、实践锻炼与志愿服务积极搭建平台,鼓励与支持大学生所学与所用的高度融合,通过实践锤炼不断深化感悟。

(四)整合推进体育思政课程教学模式的一体化发展

以新场域、新媒体为研究视角,有效整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等模式的多元一体化发展。例如,实现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理论教学模式与实践教学模式的有机统一。改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思维,强化体育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之间的联系程度,实现课内外授课模式的一体化发展,真正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材、移入课堂、汇入教学,弘扬到位新时代中国精神、讲述到位新时代中国故事、阐释到位新时代中国声音,实现大学生正确思政理念的内化于心。增强教育教学的吸引力与趣味性,提升学生体育思政课程知识的迁移与转化能力,借助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实现知识体系、应用技能的相互促进及提升。与此同时,还可以提升高校体育思政课堂教学模式与网络教学模式的有效联动[8]。依托线上教学模式的随时随地优势、线下教学模式的面对面功能等,切实做到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微课堂、短视频、微视频等网络教学模式与情景创设、实地观摩、课堂讨论等线下教学模式的融合优势,全面提高体育思政课程教学的便捷化、可视化、互动化、现场化等特征,进一步升级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热度与人气。

(五)优化创新体育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激励机制

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功能的发挥,离不开院校多个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共同努力。这就要求高校人事处、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等主体都应积极参与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其中,高校人事处需要强化对教师的思想政治考核力度,将其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能力列入到年终绩效考核、职称评定体系中,以此引导与鼓励教师不断强化自身体育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水平;高校教务处则需负责体育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教学规划任务,大力支持教师编写有关体育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方面的教材,将思想政治元素列为重要考评内容,深化对教师教学质量考评标准的改革力度,建立健全体育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奖励制度,从多层面给予教师思政素养以鼓励,同时还要定期组织体育教师互听课程与互评考核,营造浓厚的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氛围;教师发展中心可以举办年度体育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大赛,对于所有参赛教师均给予一定奖励,以此激发教师的参赛动力与激情,推进教师体育思政理论知识、表达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同步强化。

四、结语

在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坚持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与必经路径。这就要求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体育知识接受与体育运动技能锻炼,而且还要强化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终身体育运动理念、团队精神、抗挫抗压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培育。因此,做好高校体育思政课程的顶层设计,强化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注重马克思主义立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等思政元素的渗透,在遵循全方位育人原则的基础上,实现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目标。

猜你喜欢

协同思政育人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