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教育理念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2020-11-24武丹

就业与保障 2020年2期
关键词:后现代生涯建构

文/武丹

当前各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已得到普及,但教学效果普遍反映不佳,原因是多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师生互动较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及对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较低,产生生成性知识与能力方面动力不足。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人职业发展充满不确定性,生涯历程成为试行的、易变的、不确定的,充满模糊与张力[1]。后现代观点的基本立场是与生涯不确定性共处,从这个视角出发,有助于生涯教育工作者更有办法协助学生去面对生涯发展的不确定性,让学生树立对未来的定向发展目标,培养面对变化的应变能力。根据后现代教育课程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在教学设计上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将生涯教育的基本理论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业生涯结合起来,创造多元化的视角,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生涯成熟度和生涯适应力。因此,从后现代视角探索提升学生生涯自我规划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成为当前高校生涯教育改革的一个途径。

一、后现代视角下的职业生涯观

在现代与后现代视角的对比中,现代主义钟爱宏观理论,后现代主义赞成微观论述;现代钟情于因果辩证与逻辑推论,后现代主义偏好多样性、异质性;现代主义推崇统一的本质性主体,后现代主义支持去中心化的(decentered)分裂主体[2]。可见,不追求一致性,重视主观解释,尊重多元事实,接纳不确定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成为后现代的主要观点。在这些世界观和方法论影响下生涯领域研究出现了后现代生涯理论如:生涯混沌理论(Robert Pryor&JimBright,2003)、计划性机缘理论(Krumboltz JD,2009)、生涯建构理论(Savickas,2005)、边界职业生涯理论(Arthur,1994)、叙事生涯咨询(Michael White,1990;Savickas,2005)等。这些理论认为生涯发展是一个非线性变化的过程,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细小差异或无足轻重的事件都有可能对个体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生涯是未来之学,未来变幻莫测,未来职业和组织的多变性替代了稳定的传统职业观,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是生涯发展的本质特征[3]。因此,适应力比规划力更重要,生涯不是在标准化的生活模式中做选择,而是强调符合自我发展的多元生涯路径设计。成功的生涯是来自不断学习,而不是生涯决定,是动态的而不是一战定终身。所以个人才是自己生涯的主动塑造者,个人才是自己生涯问题的专家,激发个人对自我生涯发展的关注,让人产生积极应对变化的思想,将生涯问题转变为生涯发展机会,主动建构出具有个人意义的生涯是后现代视角下的生涯观。

二、后现代课程观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指导意义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课程不再是一个在那等待发现的东西,而是复杂性、不确定的过程;不是传递已知的东西,而是探索未知的过程。传统的课程是客观的、可预设、可测量的线性因果框架,预设目的贯穿于评价。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强调开放、互动和创造,与当下关联具有情境性、灵活性、复杂性、反思性。后现代视角下理想的课程是能充分发挥个体自主性,启发个体基于自身经验认知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个性化的理解。课程内容是共同建构的,其弘扬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合作,教师从传统的教学主导的权威者角色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对话主导者和情境领导者。教师作为话题发酵者能促进学生之间积极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性对话,共同建构出丰富的课程内容,以顺利实现从“领悟的课程”到“学生的课程”的真正转变。传统的生涯教育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个体多元化、个性化的教学需求,从个体成熟性、生涯困扰、生涯价值和成长环境的多样性出发,使得每一个学生的生涯设计个性特征在生涯教育过程中更加突出,成为当今大学生生涯教学必须面对的新课题。这些问题为当前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三、后现代教育理念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思路探索

(一)界定课程目标

从后现代课程观来看,课程目标是一种形成性的而不是预先界定的,是不确定的同时也是有界限的。从这个角度来思考,笔者认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的课程目标可以从态度、行为两个层面来界定。态度层面:激发个人生涯发展自主意识,个人发展能主动与国家、社会发展趋势结合并能从中寻求到个体价值,有为社会发展和个体生涯发展主动付出努力的强烈愿望。行为层面:唯有自知方能自治,大学生要在性格、价值观、兴趣、能力等个体独特性认知中保持认同和自我审视,能主动认知社会发展趋势下的个体生涯发展环境;借助自身禀赋与环境发展势能寻找出有效的自我生涯管理方式并付诸行为。

在对态度、行为两个层面的目标内涵进行界定时,要认识到此目标对课程的实施具有指向性的重要意义,而又不仅束缚于此内容,要对教学结果保持一种积极好奇的等待心态。

(二)丰富教学内容

内容设计上要能满足多元个性特征,可以从生涯建构理论出发,思考如何设计出“主观生涯”的课堂内容,生涯建构理论通过把记忆、经验和未来期望编织成一个可描述的生命主题的模式,赋予个人意义,令个体成为生涯的所有者和创作者,主张自我生命设计。课堂内容可以围绕能引发个体好奇与关注的开放性生涯话题设计,借助生涯探索工具或生涯实践活动进行生涯话题发掘。其中,生涯实践项目是建构开放性话题内容的重要情境来源,设计生涯实践项目是课堂重要内容之一。依据生涯探索工具或生涯实践项目创造出的情境进行生涯话题讨论,激发课堂中多个体参与兴趣,不断拓展和丰富自身的生涯话题内容。因此,问题框架搭建是教学内容设计的关键步骤,教学的重要工作就是提出好的问题并根据情景对话进行追问,问题框架搭建是形成性的,是预先界定而又不确定的。问题框架可以围绕个体对自我与环境的认知进行探索,能让个体在合作性对话中寻找出符合自我建构的元素,整合设计出个体的生涯发展路径。另外,提升生涯适应力也是课程内容设计的关键,生涯心理学代表人物萨维科斯提出生涯适应力包括生涯关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和生涯自信四个维度。生涯混沌理论中的“生涯灵性”指出个体在适应复杂性的生涯历程时需要具备积极的心理特质,是一种更通用和更超越的适应力。适应生涯发展的积极心理特质也成为建构课堂中随时需要重点关注的话题。

(三)重构教学方法

从后现代课程观来看,生涯教育课堂是建构性课堂,课堂营造的氛围能鼓励和激发学生投入自主合作性探究的学习中,课堂氛围允许每个学生拥有自己独特的学习、生活经验,鼓励对问题有多重视角、层面的思考,在此过程中学生能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独特存在,并能为自己拥有独特而丰富的内在世界感到自信。

在鼓励、包容、接纳的合作交流中,学生的潜能被进一步激发,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这便是建构性课堂的魅力所在,丰富、多元、个性化、不确定、不可预测是课堂的主要特征。这些特征使教师的掌控能力显得尤其重要,教师的掌控能力使话题讨论走向与课堂生涯问题框架相关联,是建构性课堂的前提,能让参与者感受其中的安全氛围,让其独特性能被允许充分展露,也能在合作关系中被看见、理解和欣赏。重要的是课堂中不好的部分,可能包括课堂结构、内容、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以及参与过程中的各种情绪、甚至冲突等等,教师有能力将过程中的负面部分转换成为一个个与生涯话题相关的学习机会,从而成为课堂中被新建构出的生涯话题内容。

四、结语

在“不确定性”已然成为当前世界最显著特征时,探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模式成为在不确定中找寻确定感的事情,此对立性充满了机遇与挑战,复杂多变中蕴含了好奇、活力与期许,这将为课程教学模式探讨建构出更加丰富的内容,从而有效促进大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规划。

猜你喜欢

后现代生涯建构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吐槽退役生涯
90后现代病症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
生涯教育:未来已至,未来可期
建构游戏玩不够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一颗负责的心——我的班主任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