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人才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述评

2020-11-24冷娟刘羿良

就业与保障 2020年2期
关键词:边疆民族培育价值观

文/冷娟 刘羿良

一、国外关于“价值观教育”的研究综述

美国人类学家克拉克洪(1951)将价值观定义为:“人们对于某件事的动机、保持的态度、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形成的行为习惯。”美国学者罗克奇(1973)认为:“一个人的价值观通过引导其各项行为习惯而决定了他的最终存在状态,一个人如果明确了自身的价值观,代表他已经形成了稳定的信仰。”美国学者波依雅(1986)认为:“一个国家公众的价值观念凝结了政治、法律、经济等各方面组建的体系。”1996年,贝拿勒斯印度教大学发起“生活价值培养计划”,其目的是将价值观教育向全世界范围内推广,并通过这项计划的开展,实现发掘大学生自身主要价值观念[1]。澳大利亚政府在《价值观教育研究总结报告》中将高校教育价值观培养目标提炼为“真诚、善良、责任、平安、自由、公正、尊敬、宽厚、杰出、幸福”。美国高校通过对现有学生已掌握知识情况及想要获得知识进行问卷调查,结合学生与父母各项意见进行改进,将核心价值观概括为“诚信、诚实、同情、友好、勇敢、公正、责任、怜悯、尊敬和坚持”。美国高校的价值观教育,提倡以“个人主义”为核心起点,而“正义”“尊重”“自由”“平等”“责任”“友爱”则是价值观教育重要组成部分[2]。

二、国内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综述

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特征,可以归结为:稳定性、导向性、层次性、开放性、民族性、时代性等方面。我国大量学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与内涵作出大量研究[3,4]。比如:徐州师范大学教授陈延斌与中国矿业大学教授邹放鸣(2008)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浓缩成了十二个字,即“公平、正义、民主、和谐、仁爱、友善”[5]。在价值观育人方面,温州大学硕士生郭保林和导师潘玉进(2010)指出:“当大学生面对价值观念问题时,如何使其作出正确选择,培养大学生自律行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目的。”[6]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王晓辉(2012)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基本原则,决定着社会制度和运行,并在社会思想观念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7]。”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归纳为二十个字,即劳动优先、公平正义、人民至上、共同富裕、和谐发展[8]。武汉大学教授虞崇胜(2013)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自由人权、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兼爱几个部分。”

结合我国高校学界关于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集中表现以下方面:1.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研究;2.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才培养方式的重要性和意义;3.高校人才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分析;4.基于新媒体和校园文化等视阈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途径;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人才培养教育模式;6.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人才培养与实践的长效机制;7.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三、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和趋势述评

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价值、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三个方面,对我们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扎根于“中国特色”,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目前,国内研究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一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和机制构建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不多;二是在已取得的研究结果之上,对建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前景缺乏远见性和审慎性思考,在现实深层次问题原因的探析上也缺乏认识;三是在研究方法上,目前多是关于主观判断和描述性分析的片面分析,而社会调查法与实践结合的研究方法运用的不充分。

在研究方法上,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关于价值观教育的先进经验,但在思想引导上,我们则要注重将马克思列宁主义运用于思想意识形态的构建上,避免理论与实践的割裂。国外的价值观教育虽然从形式、性质和内容上与我国的大相径庭,但依旧有很多借鉴可取之处,我们可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我国建构和深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智力帮助。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过程路径

“新时代”的历史变迁与日俱新,在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遇到了现实境遇和很多挑战,边疆民族地区是价值观认同问题最难以协同整合的地区,其文化多元性、经济发展不均衡、信息化水平滞后、民族宗教意识强烈等特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该地区民众价值观认同机理的复杂程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一直是国内学界关注的命题,近些年已形成了大量理论研究成果,但聚焦“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进行系统论述的成果则非常少。从数量上看,仅2011年1月至今,在CNKI全文数据库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论文就多达74817篇,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论文有6349篇,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 为主题的论文则下降至1323篇,以“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为主题的文章则锐减至21篇(截至2020年2月6日查询)。

由此可见,聚焦“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的构建研究仍有较大空间,把研究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再细化并落脚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更是少之又少。

大学生需做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全面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知识,将此设定为前提。课堂学习覆盖到每一位学生,人才培养工作结合价值观教育与课堂学习,贯穿大学全过程。

要重视思想政治课程的显性作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主要目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与精神实质,使学生深刻理解及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

人文素质教育的隐性作用在高校专业课程中也十分重要,应充分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思想启蒙与机制引领功能,引导学生对价值问题的关注和思考。高校专业课程教学时间相对较长,载体较多,是在校大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专业课程教师应注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合到专业人才培养教学当中,让学生在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其回报社会的责任感。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过程的制度保障

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要提高认识水平,从思想上重视,还要重视制度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切实解决评价软、问责缺、激励不足等问题。

(一)基于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结合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契合点,在现有理论研究基础上,使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建构研究能脱离开理论层面,在实践运用层面实现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和呈现。

(二)紧扣国家最新形势、政策和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部署要求开展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独特性与可供学界借鉴参考的实践价值。同时,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高校人才培养教育纽带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切实避免二者的割裂和分层,从新角度深入研究两者的关系。

(三)通过边疆民族差异、意识形态多样性等特定因素来揭示与验证价值观培育内因外化条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的构建提供更具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参考路径。基于“价值观认同”“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构建研究”等多维度,全方位探寻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机制构建,以“构建适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为最终落脚点,为今后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新的人才培养建议,有助于青年学生筑牢思想基础,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价值观,增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稳定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边疆民族培育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合唱团的重要性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征稿函
附录:《中国边疆民族研究》1—6辑目录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