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人才引进政策探析
——基于当前家庭结构和人口老龄化的视角
2020-11-24殷淑芳苑海龙
文 /殷淑芳 苑海龙
一、研究背景
(一)“用工荒”的扩大化
从2008年开始,普工操作工等基层岗位用工紧缺日益凸显,从东南沿海逐渐波及到中西部内地二三线城市。“用工荒”的情况是从2008年开始出现一直到现在,十年多来,各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抢人”现象,越发激烈。
2015年后,响应国家中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需要,中西部出台优厚的招商引资政策,致使许多东部以及南部规模型企业逐渐将生产基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同时,国家发展农业产业、振兴农村经济,对当地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各个地区都想出不同方法留下回家过年的农民工。特别是2018年春节前后,东部及沿海城市,一些用人单位开着几百辆长途大巴奔赴安徽、江苏、河南、湖北等地,到家门口去接农民工回来。东部沿海各大城市的“抢”人与劳动力输出大省的“留”人情况,使“用工荒”成为近些年来企业招工的主要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东南沿海城市与中西部主要城市的劳动力缺口达到百万以上,“用工荒”的扩大化主要体现行业、区域及岗位类别的扩大化。不仅出现于东南沿海规模生产行业,而且出现于工作环境比较好的服务业。
(二)“用工荒”升级“人才荒”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要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中西部地区要更加积极地实行人才激励倾斜政策,才能鼓励引导人才向中西部流动,为区域均衡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在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政府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决定着经济转型进展的快慢、经济转型是否顺利以及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等。
为推动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各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相继出台政策,以应对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所需要的各层次人力资源缺口,引进各种专业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人才。
二、现行的各地人才引进政策特点分析
在2016年之后,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了各项政策推动人才引进工作。特别是从2017年开始至今,西安、武汉、成都、杭州、南京等数十个城市陆续出台了人才吸引政策。至2018年3月,北京和上海也被迫推出了各自的“新政”,开始争夺目标人才。2018年5月8日,香港也加入“抢人大战”,推出一项为期三年的“科技人才入境计划”。从2017年3月份到2018年5月份,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53座城市,3个省份,累计出台吸引人才新政百余次。特别是山东地区、环北京地区以及中西部二线城市均出台相应的人才政策。
人口在不同区域之间流动,特别是具有较高层次技能、知识的高素质人才自由流动,在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引领示范的作用,已经引起了各地方政府的重视,围绕推进人才本土化,采取了多样性的人才政策[1]。
主要体现在放开落户政策解决城市区域户籍限制性;经济上支持引进人才的生活居住保障,除在房地产的国家宏观调控紧缩阶段放宽购房资格外,并给予相应的购房补贴、生活补贴。
(一)落户政策——打破人才流动城市壁垒
在落户方面,大部分出台人才新政的城市均全面放开对学历型人才的落户限制,“零门槛落户”“先就业后落户”“在线落户”等措施。破除户籍桎梏,人才引进的必然要求在各地的人才引进大战当中,纷纷采取降低落户门槛措施,吸引观望型人才。
不仅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对高层次人才,实行随来随办高效的宽泛型落户政策,而且成都武汉厦门青岛大连等二三线城市提出了更宽松的落户政策,以吸引更多的技能型与高层次人才。
在人才引进过程中打破城乡户籍墙与城市之间壁垒,对所需要人才采用低门槛落户政策,有助于推动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弱化城乡人口流动阻力、打破城市人才流动壁垒,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住房租购补贴——改善引进人才居住条件
1.当前中国社会城镇居民住房状况
随着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社会化商品化市场化日益显著,各地迁移居民住房成本压力越来越大,购买力也在不断下降,城镇生活品质提升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据相关部门统计,在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中国目前已经出现了4亿多的“房奴”。一二线城市收入高,但房价也高得离谱。
2.减轻引进的迁移流动人才居住压力,多层次多类型的购房补贴与租赁补贴
在房地产市场紧缩时期,合理放开购房资格、给予相应购房补贴,房屋租赁补贴,减轻人才引进迁移人口的居住压力。各地方政府住房补贴政策中,根据当地的经济水平和引进人才类型,分别给予对应住房补贴标准。
(三)关注下一代培养,引进人才子女受教育资源的倾斜性政策
改革开放四十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知识改变命运”,子女教育的重要性,深入人心。当前中国大学教育仍属于精英教育模式,对子女的培养教育,成为当今社会中各个阶层的人们努力工作生活的最重要目标之一。在各地的人才引进政策中,对引进的高层次顶尖人才,纷纷给予了相应的教育资源倾斜,主要体现在对子女的自由择校,优先择校,不受区域、学生名额等各种限制条件的约束,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地区意向型人才的流入。
在各地的人才引进政策中,都采用了对引进人才的子女教育或择校就学方面相对宽松的政策。在2018年,成都、杭州与南昌等地,分别陆续对引进人才按类别制定了相应的子女就学政策,弱化户籍、居住地等因素影响,可以自主择校或就近择校。在一定程度中刺激与推动了观望型人才的引进速度。
三、人才引进政策类型激励作用分析与激励模型
(一)人才引进政策类型的激励作用分析
通过对各地人才引进政策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人才引进政策的类型主要是分为经济收入、落户、住房与补贴、子女教育安置等四个方面。
我国现阶段各地方出台的各项人才引进政策进行总结归纳,将人才引进政策中对人才的吸引程度而生产的激励作用,初步将各地方政府出台的人才引进政策所发挥的作用分为人才安居类政策和安心类政策[2]。
安居政策,主要是指能够让所引进人才可以安定的生活居住有保障的政策。包含的是充分体现人才经济价值的经济收入、相对自由的户籍迁移制度、居住保障的住房或补贴政策等。
安心政策,主要是指能够帮助所引进人才对城市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并能安定心神,全力开展工作工作的相关政策,如子女教育资源倾斜等相关政策。
经济收入是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影响因素,宽松的户籍制度增加了所引进人才的社会身份安全感,住房与补贴对于高房价的地区而言,就是给所引进人才增加了一份居住案例保障。
(二)人才引进政策激励模型的完善
人才,通常是指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可以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一个地区或国家人力资源中具有较高能力和素质的劳动者。他们在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都已经有一定积累,工作能力较强且能够为家庭和孩子提供较好的生活。
在我国特定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三四十年的社会背景下,这个群体,在人生的时间轴上属于上有父母需要赡养育,下有子女需要抚养的家庭结构状态。随着独生子女父母年龄渐渐增大后,父母的养老方式成为绝大多数家庭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之一。
现在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父母日渐老去,“父母在不远游”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当已经实现了住有所居,子有所育,小家已成的状况下,对于父母赡养照顾的亏欠,成为越来越多的长年在外奋斗者心中的不安与憾事。根据人才激励的相关理论,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况特征,各地方政府在人才引进过程所采取的政策类型,完善了人才引进政策模型。
通过对人才引进政策的分析总结归纳,设计出以下人才引进政策激励模型。主要是两个层次两种类型八个方面内容。其中两个层次是指家人呵护与生活品质保障、个人价值与成长发展的两大层次;两种类型主要是指安居政策和安心政策;八个方面是指经济收入、户籍、住房、子女教育、老人赡养、个人价值体现平台、不断成长提升的机会、未来持续发展的空间等。
四、父祖辈赡养照料,引进人才的定心丸
综合分析各地近几年来形形色色的人才引进政策,主要是户籍本地化、居住条件改善、生活压力缓冲、子女教育资源倾斜等方面。
不可否认,以上政策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人才的吸引力,推进人才的本地化,共同实现本地科技经济的持续性发展。但是随着老龄化和高龄化社会的到来,中国社会的家庭结构特征,老人的赡养照料成为各个家庭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了解当前中国社会人口的总体特征,特别是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特征,在人才引进政策制定过程中,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家庭特征和养老资源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性资源倾斜等相关引导性政策,可以有效引进人才并使引进后的人才更安心,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发挥聪明才智。
(一)人口老龄化与高龄化
进入21世纪10年代,中国踏入老龄化社会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老龄化社会不仅仅只是60岁以上人口60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超过10%,而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于7%,而且意味着新增劳动力人口数量在逐步减少,同时生活水平、医疗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人口寿命的延长[3]。
据测算,全国80岁以上老人正在超高速增长,约为老年人口增速的2倍,预计到2050年5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是80岁以上老人,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将日益突出。2018年有数据显示,上海最高达80岁,西藏最低只有68岁,相差12岁。
医疗卫生条件对寿命的影响最大,即便环境不佳,但良好的医疗卫生有效延长人的寿命。中国人均寿命为74.83岁,世界人均寿命为71.4岁,中国在平均数以上。除了青海、西藏和云南以外,其他省份的平均寿命都在70岁以上,高龄化群体在不断扩大。
(二)中国特定的“1-2-4-8”与“1-2-4”家庭结构和养老观念
近四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当前社会家庭结构的现状是双亲三代,即一个孩子夫妻双方四个老人,意味着两个子女要承担赡养四个老人的义务;或是双亲四代家庭结构模式,即一个孩子的夫妻双方及各自父母与祖辈6个老人,作为独生子女的夫妻未来可能需要承担十二个老人的日常照料压力。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突飞猛进,社会的人圴寿命时间明显提高。在老龄化与高龄化并存的时期,养老问题是社会和每个家庭都必须面对的现实。
(三)养老观念的变化与养老模式的发展
1.养老观念的变化
养老从来都不是一个“新鲜”话题,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养老模式和养老观点,这些变化我们可从史料中窥探一二。中国人养老观念发生几个历史阶段的转变,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另一方面见证了我国传统养老文化的历史传承。
一个国家的养老观念与该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安排紧密相关。对于当下正在经历社会转型的中国人而言,人们的核心养老观念并没有发生根本上的裂变,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养老观念。
1985年提出计划生育好政府来养老、1995年倡导计划生育好养老靠政府、2005年提出养老不能靠政府、而到了2012年则又转变为推迟退休好,自己来养老。
2.老人照顾养老模式的选择
随着各种养老模式的出现,家庭不再是唯一的养老场所,受限于现代家庭住房条件、家庭结构缩小、家庭成员工作生活方式调整,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了组合式养老模式,不再完全信赖家庭养老,但养老依然不能完全脱离家庭。例如在一些养老配套设置较完善的社区,根据老人不同的家庭条件和身体状况,有的是社区娱乐与家庭养老相结合;有的是机构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等形式。通过多种方式,一方面实现“老有所养”,另一方面发挥社会养老优势资源的最佳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减少家庭成员在老人照顾方面的担忧,帮助家人能够安心工作。
(四)人才引进的定心丸——人才引进政策中的社会养老资源倾斜
无论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还是中国传统的人才激励理论来看,父母老人赡养是人才安心激励因素中重要组成部分。整合地方养老资源,在人才引进政策中进行适当的社会养老资源政策性倾斜。帮助引进的人才,安顿照顾好家中父母老人,才能让他们更安心于工作事业,发挥专业才能和挖掘潜在能力,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实现人才引进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
各地方政府制定人才引进政策的过程中,在提供平台、保障住房与改入、子女教育资源倾斜的基础上,还应充分考虑到当地的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条件,对于家中有老人需要照顾引进人才的家庭,酌情给予地方政策上的资源倾斜。整合养老资源,发挥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社会养老资源的作用,帮助异地迁移人才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安心全力开展工作,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五、结语
当前各地方政府的人才引进政策在为引进人才提供相应的经济收入和个人价值发展平台有关政策以外,还包括对家人呵护和生活品质保障方面,重点聚焦在落户宽松、住房补贴、子女教育等方面。总体特点是重视小家的安居,而忽视了大家庭的照应。
在人力资源激励的过程中,工作平台和自我价值发挥,都无法忽略家庭因素对安居与安心工作的积极或消极的作用。父母赡养和子女抚养是一个家庭中不可缺失的责任,但是对于当代普遍存在的倒金字塔型结构的家庭而言,政府社区养老机构及社会化养老机构资源的融合和倾斜,成为影响人才引进后安心工作、创造和发挥社会价值的重要因素。
在制定人才引进政策过程中,除了户籍松绑、经济收入和住房安置补贴以及子女教育资源倾斜之外,还应充分考虑到父母赡养资源的整合政策的倾斜,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定,帮助新进人才进入一个新的生活工作环境后尽快适应并调整状态,减少区域迁移的心理成本和家庭负面影响,是各地方政府在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时应当考虑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