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的整合研究
2020-11-24潘敏
文/潘敏
现阶段,就业指导教育还较薄弱,各个方面都需要完善,尤其是高校教育中,教师只注重于学生的学业问题,而忽视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未积极合理地落实就业指导教育[1]。同时,各个高校中均含有就业指导的课程教学,但由于学生和教师均缺乏就业指导的意识,因此导致就业指导课程出现无法按目标完成的问题。现有的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仍然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缺乏能够调动学生对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模式,因此,本文开展针对新时期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的整合研究。
一、强化整合机制
在新时期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整合首先应当对其教育机制进行创新和整合。以已有的高校教育模式和企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分析结果为基础,并根据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式,构建符合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2]。例如,将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归结为高校中党政的工作职责范围内,完善高层领导机制及管理体系,并明确相关的专业负责人,以“权责明晰、责任到人”的原则,构建从上到下分工明确的协作机制,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实现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的动态化和开放化。针对目前毕业生在就业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反馈、归纳、总结和研究,并积极通过召开会议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指导,或借助网络技术,创新出新的教学手段,并不断吸取经验。对就业指导表现优异的教师或团队进行表彰激励,并逐渐细化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的具体教学方式,完善评估体系,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于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应进行实时的统计与整理,从而在第一时间改变学生的错误思想观念,避免毕业生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营造出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围,稳定毕业生的就业心理。
与此同时,校级领导应当加强对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的监管力度,通过教师的自我监督与上级部门的外部监督的相互配合,实现对教师工作效率以及工作透明度的提高。
二、注重载体融合
在新时期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整合需注重对二者载体的融合。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的整合应当以适当的载体作为保障,例如民族文化载体、科技创新载体,只有将多种载体相互融合,才能为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创造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3]。多样化的载体融合需要通过丰富的活动形式传递,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将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进行整合,需要利用当下前沿的思维方式,将二者之间的契合点与碰撞点相结合,提高高校教育的情感感召力以及教学技术水平。高校可通过开展以学生情感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团队间的凝聚力;通过引入当下新兴的技术开展以科技为主题的活动,利用高校内部的校园网络实现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实时交流和在线沟通,对典型的就业问题和思政问题进行探讨,拓展高校教育工作的覆盖面积和影响能力;通过开展人文互动,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根据新时期下的新思路新要求,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进而推动现代文明的发展,在净化学生心灵的同时,利用新媒体互联技术将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进行有效的融合。
三、构建高素质教师人才队伍
高校中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的主要实施者是教师,因此将二者有效的整合,还需要将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水平提高,建立一支政治意识强、工作作风正、素质修养高以及教学业务精干的教师人才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在高校中使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性。首先,在新时期背景下,高校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当前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就业形势,深入地了解社会中的方方面面,从而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以良好的思想观念和正确的政治立场为学生提供实践经验。另外,高校应当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训练力度,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从而保障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得到更好的发展,最终构成一支高素质的教师人才队伍。综上所述,尽管当下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仍然处于萌芽阶段,但由于新时期背景下受就业形势的影响,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的有效整合,不仅提升了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可以完善高校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围,稳定学生的就业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