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各时期武举人选拔机制浅析

2020-11-24徐德银彭召方国伟朱恒昌贵州医科大学运动与健康学院

灌篮 2020年9期
关键词:科举制度科举考试武则天

徐德银 彭召方 国伟 朱恒昌 贵州医科大学运动与健康学院

在帝制时代,科举考试不仅是重要文化实力的展现方式,也是政治资源的分配手段,它反映了各地文风的高低、人口多少及赋税之轻重[1]。针对武举制,虽然各朝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其目的都是一样,都是为了巩固政权,加强中央集权,只是各朝的先后顺序有所不同。在宋朝,要求先武考再文考,兵法作为必考科目,文考不过者,视为落榜。在明朝,武举考试和宋朝恰恰相反,变成了先文考后武考。到了清朝时期,武举考试制度又和宋朝一样。武举作为科举制的产物,最早起源于隋朝,隋朝首次开设的进士科是科举的开端,确定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科举制度“是一种根据不同的科目来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2]。本论文通过对古代武举人的选拔制度进行归纳与整理,发现不同的历史时期各个朝代对武举制度选拔方式有所不同,但都是为了巩固政权,找到一条符合当时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虽然武举制度早已废除,但对今天仍有重大影响,本论文的写作对以后有关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

一、唐朝武举人选拔机制

科举制经过快速发展,到了唐朝已经成为选拔官员的重要制度,唐朝时期,考试的科目很多,每年都举行。科举制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调动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大大提高了官员素质,促进社会发展。

武则天在位时期,因为得位不正,对李唐子孙大肆杀戮,军中将才也时常清洗,不得人心,武则天虽然在内政上可圈可点,但在军事上完全是个外行,数十年来对北方少数民族从来没有打过歼灭战,败战倒是打了许多次。由于长时间没有打过胜仗,导致大唐声望在边疆地区不断下降,这不仅危害了国家安全,更是降低了武则天的统治地位,为了改善局面,武则天开始重用李唐旧将来改善军事,达到巩固地位,武举的开设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武则天不仅是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而且还是第一位开设武举考试的人。从武则天开科取士到清末最后一位武状元诞生,产生了多达293位武状元。每位帝王时代都有自己的制度改革和创新,武则天姓武,为了凸显自己的地位和身份,武则天开设武举考试也无可厚非。武则天开设武举考试之后,练武之人可以进入国家的殿堂参加考试,此时的武举考试由兵部主持,考试科目包含了长垛、骑马射箭、跑步射箭、平射、翘关和负重等多种项目,除了以上项目过关之外,还有其他的方法,筛选也是武举考试的一种方法,从众多人筛选出身材高大、有统兵才干的人为将才,当然如果是文人参加武举考试者,对身高和年龄都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在当时要想夺得武状元者,不但要武艺高强,而且要身材高大、口齿清晰流利、有一定的才能方可率兵打仗。

二、宋朝武举人选拔机制

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科举制度在原有的基础更加完善,得到世人的拥护,深入人心。武举作为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唐朝的基础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宋朝还开设武举殿试之先河,形成一套完整的三级考试制度,改变了以前只重武艺的考试,宋朝更加注重考查武举的军事才能,目的是改变以往的只重文或只重武的选拔机制,想要选择出德才兼备的将才。

宋朝虽然道路坎坷,但武学发展成制度化,并撰写了相应的教材,把武举制与军队建设结合在一起。在宋朝时期,武举更加系统化,文物并重,打破了以前弓马选才的标准,开辟了在和平时代选拔军事才能的道路,对贵族子弟选拔将才形成了冲击。

到了宋仁宗时期,武举的选拔和武学快速发展,在各县设立武馆,使得武举的选拔走上了正轨。此外,在宋仁宗年间,还举行了殿试,通过考查考生的武艺和军事才能,选拔出武举人才,作为武举人,不但要刀、枪、剑都会,还要精通各种军事谋略,当然骑射也是考试的内容,武举人不但要有高超的武艺,在军事上还要有谋略,才可以被皇帝选拔为武举人,到军中任职。

三、明朝武举人选拔机制

在明朝时期,科举制度达到鼎盛时期,它的发展促进明代科举考试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和广阔的空间,使得有关科举考试思想理论的阐发和提出逐步形成都视角、重实践和系统完备的特点。明代科举考试思想在总的方向和原则上继承了中国古代“选贤任能”的人才选拔思想,满足当时科举考试的实际需要。明朝的选官制度仍然是通过科举考试,但对科举考试进行了改革,取消了民间民法科目,实行八股取士。明代的武举考试分为三个等级:即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两个方面。乡是起初没有形成固定的形式,直到正德十四年才正式形成,对明代武举考试的时间、考试方法、内容等作了详细的规定。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共同组成了明朝的科举考试制度。

明朝的科举以考试为手段来进行选拔人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采用八股文作为考生考试的标准,八股文成为明代科举的灵魂。自从有了八股文,考官有了统一的标准,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考试精神,但正是这种高度统一的模式,产生了许多的弊端,使科举考试走上了僵化、故步自封的道路。

四、清朝武举人选拔机制

清朝科举制度和明朝基本相似,考试的程序和办法无多少变化,但重视程度远远超过明代。清代武官虽然大多出生为正途,但武举出生这数量不断增加,在军中占大多数。加上国家政府大力提倡,制度不断完善,录取相对公平公正,因此,民间习武者争先恐后参加武举考试。

清朝的武举考试分为四个等级:一是童试,即参加县、府考试,考中者;二是乡试,参加省城考试,考中者:三是会试,参加京城考试,考中者:四是殿试,参加会试取得资格者,最后在参加廷试,分出等次。

当代学者刘海峰认为,科举制度之所以存在那么多年,是因为科举制度能贤能治国、统治精英并与儒家思想理论相结合,对公平竞争有了客观标准,有利于聚集天下英雄达到巩固统治地位[5]。到了清朝末年,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科举制度发生了变化,清政府开设算学科取仕,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加上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改革者废除八股文,倡导新学。最终,实行一千多年的科举制被废除。

猜你喜欢

科举制度科举考试武则天
“离猫为你守四方”——《大云经神皇授记义疏》中的武则天
“科举考试”
科举制度的起始与结束
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
岁岁游学路,冷暖私塾情
试述科举背景下贵州明清时期的神性空间信仰
谁害了孔乙己
雕塑《武则天》的一点体会
关于武则天评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