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内控机制的构建
2020-11-23张洪艳
张洪艳
摘 要 基于新形势发展背景,行政事业单位的財务管理工作不但把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资产管理,防止财产流失作为首要任务,还把有效防范舞弊和防范腐败作为财务管理的任务,这需要将财务风险管理置于首位,及时洞察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的地方,制定风险应对方案。通过单位内部控制组织架构的建设,进一步优化单位的组织结构,提升内部管控的效率与质量。本文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内控机制的构建意义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究,并以此为核心,提出开展风险评估、建立内部控制评价机制、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建立内控信息化平台等策略,旨在有效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财务风险 内控机制 审计监督
一、引言
目前,我国经济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随着各项改革制度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面临多种风险因素。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属于非营利性机构,涉及的范围较广,主要任务是为大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所以在不断的转型升级发展过程中,急需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管控体系,真正抵御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财务人员要充分了解各项业务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并加以分析,加大风险管控力度。此外,加强对财务预算整个过程的监督与控制,落实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工作,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不必要的风险问题发生。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内控机制的构建意义
(一)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保值增值提供保障
行政事业单位涉及的经济活动较少,大部分运营资金都由国家财政部门拨款,为了从根本上避免资产流失的问题出现,实现资产增值保值的发展目标,需要进一步加大资产管理力度,优化财务内部管控机制,实现资金的合理分配与使用。
(二)有利于构建内控财务管理机制,形成良好的内部发展理念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改革与深化,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主体逐渐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资金渠道愈发丰富,这会在无形之中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出现运营风险的概率提高。因此,将财务风险管理作为基础,逐步加快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脚步,是防范风险的基本措施。行政事业单位只有在贯彻我国基本政策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财务内控体系,事前进行财务风险的预测,做好全过程的监督工作,避免徇私舞弊的行为发生,才能为单位创造良好的内部发展环境。
(三)有利于规避不必要的风险,实现财务管理目标
财务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目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预算资金效益的最大化,促进单位的健康发展。只有建立风险内控机制,才能更好地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
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内控机制的构建策略
(一)确定财务风险管理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要实现获取和使用资金来完成社会职能的目标,就要确定好财务风险管理的方向,即根据内部控制目标设定风险目标。合理的风险目标是行政事业单位成功的保证,是单位进行风险分析、风险识别、风险应对的前提。行政事业单位在确定风险管理目标时,应对每项业务的具体环节设定风险目标。例如货币资金的风险目标为保证货币资金的安全完整;合同业务的风险目标是保证合同的订立公平合法,按规定程序履行[1]。确定的业务风险目标应确保支持单位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有了确定的风险目标,才能针对每个风险领域不同环节的风险采取不同的防范措施,进而防范风险的发生。
(二)完善财务内控体系,建立风险评估工作机制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不是对立的,而是协调统一的。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风险管理的方法,而风险管理离开了内部控制也就失去了管理的支撑,只有建立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防范风险的发生[2]。行政事业单位在建立财务内控机制的时候,务必将财务管理作为基础目标,将各项财务制度、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内部授权审批、预算控制 、财产保护等制度融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各项业务领域,在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对单位的内部规章管制度进行修订,使各个部门的员工对自身的岗位职责有明确的认知。通过风险评估工作机制,建立单位的风险清单,对财务活动中的各项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估,采取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降低、风险分担等风险应对措施,规避可能发生的内外部风险。
(三)建立内部控制评价机制,为内部控制体系的优化保驾护航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一个系统化工程,需要全体员工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这就需要我们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评价包括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和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两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要素入手,结合单位的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确定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内部控制设计应重点关注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合法性、内部控制设计的全面性、内部控制设计是否关注了重要经济业务、是否与单位的业务特点相适应等[3]。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应当着重考察内部控制是如何运行的、各业务控制能否得到持续执行、相关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能否有效执行、执行业务控制的相关人员是否具备必要的权限资格和能力,评价结果形成评价报告,通过报告中的信息及时发现内部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健全制度,提高执行力,为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提供可靠的保障。
(四)健全审计监督机制,增强全员风险意识
在行政事业单位开展财务风险防范工作的时候,管理人员需要学习现代化的风险管理理念,逐步完善风险管理系统,将风险因素与内部的文化融合起来,定期开展专项培训工作,增强全体职工的风险管控意识。
同时,防范财务风险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只有建立内部财务监督与外部财务监督有机结合的监督机制,监督才能发挥实效。内部监督主要包括财务制度执行情况监督、资产安全监督、成本费用情况监督、业务运行情况监督。行政事业单位应当设立专门的监督部门,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单位内控制度和机制的建设和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当然,除了内部监督,行政事业单位还必须注重管理层监督、上层监督、市场监督等外部监督的作用。及时整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确保单位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五)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实现财务预算全过程控制
现代财政制度要求建立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要发挥预算管理的优势,就要保证预算编制的严密性,加大预算支出的执行力度,加强预算执行中后期的跟踪检查监督,结合预算考核、预算执行与预算编制的流程,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使各部门对预算管理有全方位的认识。此外,行政事业单位还需要做好风险数据的收集与动态化的监测工作。在引入软件系统的基础上,完善信息化内部控制平台,做好内部的监督管理工作。财务部门需要以现有的财务系统为基础,建立业务活动与内控一体化的发展平台,并从预算模块、收支模块等方面入手,加大财务管理力度。在识别风险点的基础上,以自动防控、信息推送等方式,提升风险预警水平。
四、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进一步加大财务内控的管理力度,并真正避免各个环节中蕴藏的财务风险,使财务资金的合理使用落到实处。行政事业单位完善财务风险内控机制,可以约束员工的行为,还能从根本上避免徇私舞弊、滥用资金的问题出现,确保财务工作的透明性与完整性。要开展全局性的会计核算工作,并将其作为预算编制的依据。从风险防范的角度进行分析,让员工树立良好的责任意识,还需要引入风险预警系统,进一步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开展合理的业务活动与经济活动,为行政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为磐石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 韩英.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02):61-63+72.
[2] 王赞燕.探讨如何构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机制[J].中国集体经济,2018(22):131-132.
[3] 赵凤阳.行政事业单位应如何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机制[J].中外企业家,2017(29):18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