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对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
2020-11-23祁静静张杰
祁静静 张杰
摘 要:随着网络的普及,迅猛发展的移动技术使教学工作变得更加多元化,师生之间的互动呈现出了新变化,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出现了全新模式。这种状况下,辅导员工作产生了很多创新,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先进技术的出现,使传统的师生互动模式不再是主要模式。在网络中,人们之间沟通交流变得更加顺畅,门槛相对较低,通讯成本大幅度缩减。网络环境对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关系的影响,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互联网;人际关系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19-0122-03 中国图书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是高校人际交往关系研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对于教育学研究来说,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关系是不可缺少的内容。现如今网络发展速度不容小觑,使传统互动模式发生了变化。微信、微博、朋友圈等成为了互动的主要平台,在朋友圈中大家可以共享兴趣及生活,跨越了时空距离,使交往变得更加方便。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对新事物有更多渴求,成为新型通讯工具的主要受众。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随机抽取部分大一至大四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400份,问卷有效率达到100%。
1.1 基本信息
有效问卷中,男生195人,占48.75%,女生205人,占51.25%;工學90人,理学107人,管理学100人,农学103人;大一147人,大二93人,大三89人,大四71人;学生干部169人,占42.25%;党员54人,占13.5%;独生子女275人,占68.75%。
1.2 互联网使用情况分析
每天使用互联网时间方面,大于4 h的有317人,占比79.25%;3~4 h的有33人,占比8.25%;2~3 h的有36人,占比9%;小于2 h的14人,占比3.5%。
400份问卷中,364人认为互联网是获得各类信息的第一方式,占比高达86.5%。151人使用互联网忙于各类社交软件,占比最多,达到37.75%;追剧、看电视新闻的有139人,占比34.75%;打游戏看小说等娱乐消遣的103人,占比25.75%;购物的有7人,占比1.75%。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辅导员与学生间借助网络平台联系更紧密
被调查学生中,有66.75%的学生表示会通过网络接收辅导员通知的信息,与辅导员借助网络进行互动交流。辅导员通常会在微信或QQ等线上平台发布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信息,通过构建班级群组,将学校政策等信息公布给学生,也会在这些平台上与学生交流。网络平台拉进了辅导员与学生的距离,拓宽了师生的交流方式,也使交流越来越灵活,打破了某些内向的学生不愿意当面交流的窘境。在学生眼里,辅导员不只是老师,还是知心朋友,通过长期的接触逐渐形成了信任感。如果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学生会积极寻求辅导员的帮助,学生通过适当的倾诉减轻内心的困扰。然而也有少部分学生认为这种交流有劣势,他们认为由于无法进行面对面沟通与交谈,可能会产生误解。
2.2 学生与辅导员首选的沟通方式是互联网
在对“你认为互联网环境下辅导员和大学生交流的平台和渠道更为丰富和便捷吗”的回答中,85.5%的学生给出了肯定的回答。网络交流工具越来越发达,学生与辅导员也会更愿意用便捷的方式进行交流。在“你认为互联网环境下辅导员与大学生们交流的内容更加生动,覆盖面更广吗”的回答中,298位学生表示认可,占74.5%。
传统的信息发布和传播主要依靠纸质文件和口头,其内容呈现方式单一。发布与接受存在着较长的时间差,且传播范围和效果不尽人意。网络的出现与应用,填补了传统信息发布与传播的缺陷。对于辅导员而言,借助网络平台公布信息更加便捷,这些平台能够将视频、声音、文字等多种手段结合起来,更加形象生动,易于被学生接受、理解。同时,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的跨越式发展,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接受信息并及时沟通反馈,利于辅导员老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3 网络有利于将学生的意识转变为实际行动,提高辅导员与学生双方的满意度
在“你认为互联网环境下辅导员与学生交流更加愉悦和轻松吗”的回答中,78.25%的学生给出了肯定回答。在“你认为互联网环境下产生的音频、表情包、视频等会使辅导员和大学生的交流更具创造力吗”的回答中,324人选择是,占比81%。在对“你认为互联网环境下辅导员与大学生交流更为平等,文化认同度更高吗”的回答中,306人选择是,占比76.5%。在“你认为互联网环境下辅导员和大学生们人际关系易受负面网络舆论的影响吗”的回答中,240人认为不会受到影响,占比60%。
网络新媒体呈现方式生动形象,有转发、点赞、分享、评论等功能,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大大提升了他们的满意程度。同时,通过分享、点赞等方式,学生对辅导员发布的信息更加认可,潜移默化吸收了大量信息,不仅在意识方面认同,更是在行动上支持,既达到了辅导员的目的,也提高了辅导员的满意度。比如,山西农业大学组织开展的美化校园活动,通过微博、微信的大力倡议、宣传、传播,让学生熟悉活动的具体信息,强化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自觉保护校园环境。
2.4 网络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实效性,开拓辅导员与学生谈心谈话的新途径
在“你认为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们对辅导员的尊重会趋向减弱吗”的问题中,306人选择不会,占比达到76.5%。在“你认为互联网环境下辅导员对大学生们专业知识的帮助会趋向减小吗”的问题中,292人选择不会,占比73%。在“你认为互联网环境下辅导员对大学生们的感情交流、人文关怀会趋向减弱吗”的问题中,277人选择不会,占比69.25%。在“你认为互联网环境下会加剧辅导员和大学生们的光环效应,出现认知偏差吗”的回答中,230人选不会,占比57.5%。
传统的师生交流方式是面对面沟通的方式,难免会引起学生的紧张情绪和防御心理,甚至还会造成师生“敌对”的尴尬局面,不利于辅导员老师了解学生的真正想法和心理状况。
辅导员借助网络与学生交流,利用这种好友关联可以第一时间知道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跟踪思想动态并促进问题解决[2]。
2.5 互联网互动模式在辅导员与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局限性
首先,在面对“您的辅导员老师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的内容有哪些”问题时,学生的答案相对统一,64.51%的学生选择“推送校内通知公告”这个答案。一些学生认为辅导员的个人账号与学校、学院的官方公众号无异。通过调查问卷得知,大学生希望辅导员可以像自己的朋友,他们最喜欢的辅导员是那些敞开心扉交流的。在网络环境中,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会有一定局限。一些学生觉得他们在网络中与辅导员的交流不够,辅导员回复自己信息不及时。
其次,网络环境有很多的不稳定性及安全风险,网络平台可能会泄露个人信息。近年,因为社交功能导致的信息安全风险案例数不胜数。网络犯罪的问题经常出现,只要盗取头像、名字等信息就能够伪装成熟人进行交流。假如不法分子利用辅导员名义向大学生骗取费用或见面,当学生缺乏防范意识时可能会上当受骗,不单会有财产方面的损失,甚至可能有生命危险。
再次,通过网络学生可以看见辅导员的个人生活、家庭生活,这种曝光可能会使老师的权威性降低。朋友圈大部分用来展现自己的生活,好友基本都是认识的人,网络其实是人们现实生活的延伸。网络的出现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双方的私生活都可以在网络中看见,有可能出现隐私被曝光的情况。
3 互联网环境下辅导员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建议
3.1 消除抵触情绪
对于辅导员借助网络交流的模式,大多数学生都表示认同。大部分学生认为借助互联网方式与老师沟通更加便捷及新颖,可以快速知道老师的性格及风格,也可以在遇到困境时第一时间寻求辅导员的帮助[3]。然而不可否认,也会有少部分持不赞成态度的同学。这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隐私被侵犯,辅导员通过空间、朋友圈等了解自己的思想动态会影响到自己。他们认为朋友圈是自己情绪宣泄的地方,只想让同辈群体知道,不想让父母、老师等长辈知道。在这种状况下,大学生在展示时会有所顾虑,相对保守,看到朋友圈就会变得非常不自在。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抵触情绪与互动意愿呈现出一定的负相关性,假如抵触情绪不消减,互动意愿也会随之消失。辅导员老师与大学生借助网络平台互动,可以深入了解学生们的内心想法和思想动态。学生需要知道的是,这种了解并不是一种监控,要消除抵触情绪,将自己的思想动态真实表现出來。
3.2 化被动联络为主动沟通
从调研问卷中得知,辅导员与大学生的网络互动发起者通常是辅导员。辅导员在群组中积极互动交流,及时传达相关通知及政策,充当主导者。但是互动是一种信息双向沟通,接收方与传播方应对等[4]。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不能一直被动接受信息,要积极索取。从高校教育体制看,辅导员一般都处于信息链上游,学生处于信息链下游。如同漏斗一样,信息传播过程中会出现部分流失,学生承担了信息流失的风险。大学生要积极应对,努力打破不利局面,主动与辅导员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建立起稳定的社交关系[5]。
3.3 虚拟社交互动与现实社交互动相结合
不管互联网互动怎样便捷,师生间不可能所有的互动都在网络上。不同阶段的学生,其需求有一定差异,因此辅导员在现实生活中也要积极引导、关爱学生。尽管网络互动是一种立体化交流,信息能够快速传播,避免频繁传播造成的失真,但是部分信息需要面对面交流才会更加有效,例如心理疏导等。对于辅导员来说,减轻大学生的思想及精神压力是他们的重点工作。通常而言,大学生会出现很多心理问题,例如与同学之间的摩擦、学习不顺、生活不如意等[6]。这些心理问题通常会让学生情绪崩溃,面对面交流更能发现这种异常。网络交流中,辅导员无法精准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也无法及时有效给予指导。对此,学生要积极与辅导员老师交流,合理疏导自己的负面情绪。
3.4 以互联网为桥梁寻找共同语言
在辅导员的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借助互联网媒介平台能够将大学生的自主性充分调动起来,打破面对面沟通交流的尴尬,可以无拘无束地沟通。与传统互动方式相比,网络互动的语言更加通俗及自由,特别是一些网络流行语的应用更是加拉近了双方的距离。辅导员在教学中更多使用较正式的语言体系,有时很难快速融入网络流行语的新潮中。通过熟悉学生在交流中常使用的语言,能够更快领悟及模仿,以便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交流。
4 结束语
网络的不断发展,已经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人们的社会人际关系。要充分认识网络所带来的双重影响,扬长避短,构建和谐关系。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作为高校关系中的重要一种,深刻影响学校、社会的和谐发展。高校、辅导员、学生三者要相互协同,形成良性的师生关系。要充分借助珍贵的教育资源,提升老师素质,促使学生成长成才,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蒋笃运.河南高等教育的信息化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3.
[2]刘兵勇.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能力建设的新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4):61-63.
[3]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2005-01-13].http://www.moe.gov.cn/srcsite/ A12/moe_1407/s3017/200501/t20050113_76797.html.
[4]《高校辅导员》编辑部.让思想政治教育走进学生心灵——访大连海事大学辅导员曲建武教授[J].高校辅导员, 2016(5):7-9.
[5]沈壮海,肖洋.2016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108-113.
[6]于海龙,张晓峰,郭玉成.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其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7):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