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在中外诗歌中的意象对比研究
2020-11-23周庆艳
周庆艳
【摘 要】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极具浪漫色彩,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月亮作为中外诗歌中频繁出现的主题,在中国人心里,月亮的阴晴圆缺总能唤起悲欢合离的思绪,而在西方人看来,月亮则是浪漫与爱情的潜台词。诗歌中的月亮在东西方文化中承载着各自不同的文化意象。
【关键词】月亮;相思;寂寥;爱情;美丽的化身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3-0187-02
据统计,在《全唐诗》48900余首诗中,“月”字总共出现了11055次,数字庞大,涉及的诗歌约5377首,占比约11%,其中诗仙李白的1000首左右诗中,“月”字则出现了523次,占比很大。可以说月亮在一定程度上孕育了唐代诗歌。同时,这些诗歌不仅让月亮成为了夜空中的“点睛之笔”,更使其成为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灵魂栖息地。
一、思念與亲情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文人常常借助月亮来表达思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词是中秋赏月遣怀念人之作,表达了苏轼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词人运用形象的描写手法,勾勒出一幅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画卷,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趣,和古老的神话传说融合为一体,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渗进浓浓的哲学意味,这是一首将自然和情感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这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古往今来几乎成了月圆之夜人们对月吟诵、寄托手足亲情的代表作。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文人常常借助月亮来表达思乡之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久居他乡,思乡情切的诗人于公元726年旅居扬州客栈时,在月光朗照的夜晚,独坐窗前,不能亦不愿入眠,只是床前这片清亮明净的月光,泛着冷冷的清辉,在这如水的秋夜里,简直让人疑心是秋凉将浓霜铺洒在了床前。以月光写相思,以秋霜写乡愁,一片月光,一方秋霜,象征了异乡人最凄凉的心境。故而李白的这片月光,穿越时空,洒在了古今每一个游子的床前,成为异乡客人眼中最永恒的景色。望着窗外的明月,对月自然思人,任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景一物在脑海中一一呈现,浓浓的乡愁油然而生,便得了这首千古流传的名诗。短短四句诗中,就出现了“月亮”和“月光”两个意象。这首家喻户晓的《静夜思》,古往今来不知触动了多少漂泊在外的游子,勾起了那离乡别亲的愁绪和思乡念亲的乡泪。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文人常常借助月亮来寄托落寞与忧伤之情。“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的这首《月下独酌》,充满想象的魅力。诗人写自己在花间月下独酌的孤寂情景,构思新颖,情致动人,既然无人可对酌,那何不邀请天上的明月与我相亲,连同自己的影子,一共竟成了三人,让原本无边的冷清顿时消失,花间月下,旋即热闹起来。“诗人”、“诗人自己的影子”和“月亮”,此三者被诗人称作“三人”,可谓前无古人的比喻。物我无间的胸襟和想象,让正在遭遇孤独的诗人因此从孤独中解脱出来,同时又能让读者体会到诗人浓浓的孤独感。永恒的“月”高悬天幕,远离世俗愁情,诗人与之结友,并相约银河相见,把想象引往远离现实苦痛的高处。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多借助月亮表达思念之情,因此也偶尔用来表达男女之情,多半是夫妻之间的温情。比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本首诗是作者在离乱之际被困长安时所写,身陷囹圄的诗人,心系远在异地的妻儿。八月,在一个月华皎洁、清凉如水的夜晚,他痛苦地思念在鄜州的妻儿,写下了这首思亲之作。作者望月抒怀,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以此来表达对远方妻子和儿女深切的挂念之情,以及对安定美好的幸福生活的期待和向往,情真意切,真挚动人。再如吕本中的《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作者借月抒情,表现了作者行踪不定,南北东西四处漂泊,在漂泊中经常在月下思念妻子,感叹妻子不能像月亮那样天天跟他在一起,感叹同妻子聚少离多,难得团圆。
二、浪漫与爱情
与中国诗歌相对比,在西方的文化背景里,“月亮”在诗歌中常常用来描写浪漫唯美的爱情,或与爱情有关的美丽女性。从文艺复兴到现在,在西方的文化里,月亮几乎总是和爱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影相随。
西方早期浪漫主义诗人很喜欢借月抒情,比如,华兹华斯借助月亮来表达“往日之爱不能再现”的失落心情。在《露西组诗》(The “Lucy” Series of 1799)的第一首诗中写到诗人在月夜之下,与心爱的姑娘在她的茅屋里幽会:“那时,我的情人容光焕发,像六月玫瑰的颜色;沐着晚间的月光,我策马走向她那座茅屋。”但从“月亮正徐徐坠落,临近露西的屋顶”到“只见那一轮明月,蓦地沉落到茅屋后面”,却表明露西不在人间了,那段纯洁如月的爱情亦随着月亮的西坠而烟消云散了,徒留诗人再次路过茅屋时的寂寞和遗憾。
在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的《白月亮》中,月亮也象征着纯洁的爱情:“白月光,洒在树丛上,每一根枝,每一片叶,都发出同一个声音,噢,亲爱的;池塘,深澈的明镜,在黑暗中映出,风中舞动着的,柳枝的身影;梦,正是时候,宛如苍穹中那星球投射的,巨大而温柔的抚慰。”这首诗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于白色恋人的想象,在白色月光的映照下,这里的一切似乎都散发着爱人般的温柔光彩,在清寂漫长的人生长河中,给诗人带来温柔而绵长的慰藉。作为象征派诗人的杰出代表,魏尔伦该诗中的“月亮”带有浓厚的隐喻意义,温柔浪漫的爱情气息扑面而来。
“月亮”也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笔下的常客,比如雪莱的《回声》,直接把月亮和爱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爱情有更真实的回声,比一切回声要更美妙,月亮周围闪着星星,笛声琴声,柔和的吉他声,反复地奏起爱情的曲调。”诗人在该诗中将月亮与人类最温柔的情感——爱情相提并论,足见其浪漫的情怀和温柔的笔触。
除了用来隐喻爱情,“月亮”也常被用来描写美丽女性。济慈在《夜莺颂》中,将月亮比喻成月后,神秘而高贵,庄严而不可侵犯:“夜无限温柔,月后或已登上她的宝座。”雪莱在《云》中这样写道:“那圆脸的少女,人们叫做月亮的,一身白火焰,夜风吹拂时,她就掠过了我的羊毛般的地板。”诗人将月亮比喻成了“圆脸的少女”,羞涩又含蓄,温柔又美丽,借以表达诗人对爱情的美好向往与憧憬。
三、东西方意象的差异及缘由
为什么东方的“月亮”不善于表达爱情,西方的“月亮”又不善于传达思念之情呢?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原因。中国历来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诗歌作为中国古代主要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除了抒情咏志、传承文化这个功能之外,还承载着“载道”的重任。中国的诗歌如果单纯追求文化艺术上的“真”,仅仅用来抒发个人私密的情感和表达浪漫的情事,而忽略政治伦理教化作用,那这样的诗歌将被视作“异端”,得不到主流文化的认可。所以,我们今天见到的中国古代诗歌中,“月亮”多用于表达非私人化的情感。
而西方的诗歌意象多追求艺术上的“真”:对事物逼真的描写与细腻的刻画、对真实思想感情的表现。因此西方诗歌能够将情感与思想如实地表达出来。与此同时,西方讲求个体的平等、自由,以及以个体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体现在艺术形式上就是直抒个人胸臆,在表达过程中不受集体意识和世俗礼仪的束缚,因此能淋漓尽致地表达个痛快。“月亮”在诗歌中就能完全表达个人的所思所想,甚至是深藏在心底的个人情感。
四、结语
當然,随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深入,到了近现代,中国诗歌中借用月亮表达爱情的新作出现不少,而西方诗歌中也开始出现借用月亮来表达思念之情的作品。同一轮明月,不同的文化内涵,带给东、西方人不同的艺术联想与体验。但无论在哪里,当人们抬头望见天空中那一轮明月,脑海中浮现出神话传说,或是优美诗歌,都充分表明月亮总是承载着人类共同的情愫与寄托,总是能轻而易举地占据人类精神世界的制高点。
参考文献:
[1]拜伦.拜伦诗选[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19.
[2]华兹华斯.华兹华斯诗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
[3]吕本中.吕本中诗集校注[M].上海:中华书局,2017.
[4]马玮.杜甫诗歌赏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马玮.李白诗歌赏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马玮.苏轼词赏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7]济慈.济慈诗选[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19.
[8]魏尔伦.这无穷尽的平原的沉寂:魏尔伦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
[9]雪莱.雪莱诗选[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