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苏老街文化研究

2020-11-23陈相沈丽琴

戏剧之家 2020年33期
关键词:复苏老街文化

陈相 沈丽琴

【摘 要】通过阐述国内“老街”现象并对老街翻建情况加以描述,力求做到对老街的整体性认识,再经过分析老街文化渊源,来解读“老街”在我国呈现如此现象的深层原因。在大众文化消费背景下,结合老街的原真性分析现今“老街”再现的原因及发展状况与问题,通过深入细致的解析,列出“老街”再现的发展新理念,深入探索老街文化未来发展方向。中国老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且蕴含着地域民众的智慧成果,融入新时代后进一步展现其魅力和特色,基于此提出了“老街”再现的创新发展的新方法,以期为当今老街文化的创新实践提供思路。

【关键词】老街;文化;复苏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3-0184-03

近年来,“老街”作为一种城市文化和旅游经济的特色资源,在国内许多城市兴起。作为地域人类活动的产物,老街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印刻着地域历史文化特色的真实面貌,成为中国城市文化追根溯源的重要依据,时至今日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今地方城市为了迎合社会发展需求,以传统文化为平台打着老街的品牌,发展城市特色旅游经济模式。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创建一个又一个新“老街”,造成了老街文化的混乱和商业氛围的浮华。

一、当前“老街”文化现象出现的原因

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民文化程度的提高,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人们好奇于不同特色的文化消费样式,并开始追求各种各样的文化消费体验。然而,很大一部分民众对于一种文化的消费时间比较短暂,浅尝辄止,仅仅只浏览文化的外在形象,消费的是“符号”文化,更像是一种形式上的“快餐”文化经济。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急速发展的变革之中,“快餐”文化经济的消费形式已成为社会的一种现象,且以不断变化的新奇样式渗透进人们的生活里,为人们提供便捷的消费体验,并影响着人们对于社会消费的价值取向,导致社会发展的很多方面呈现急功近利的浮躁思潮,并慢慢泛滥到传统文化领域,快速打造文化内容、呈现形式和鲜明效果,追求速成、流行和新奇的感受,不注重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内在价值。在此种情况下,“老街”文化应运而生,这是市场经济下形成的快节奏消费的产物,只追求感官刺激的文化消费方式,没有深入体验带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大众文化消费。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下,大众文化消费已成为主流,而在现今国内文化原创力相对低下的情况下,文化消费市场陷入疲软无力的局面,无奈之下只能以啃老的方式从既有题材中寻找灵感和启发。老街作为历史文化遗产提供了很不错的物质文化资源,它的“再现”有效解决了当前传统文化创造力不足的问题。为老街“再现”冠以传统文化复兴的口号来带动大众文化的消费市场,经典的传统文化得到重新演绎,贴近人们的生活,符合地域民众的观念认可,既有“内涵”又有“品位”,提高了地域老街文化的人气和关注度,即便不能成功但也不会太差。

二、解读“老街”文化资源

(一)缺少地域民众心理依托的“老街”文化

地域传统文化是老街的重要属性,也是带给人们无限惊喜的根本因素。“文化即是一种精神力量,代表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地域的品位,一个城市的形象”。[1]作为历史遗迹,文化在岁月更迭的变迁中,被附着在街区的每一个角落以及每一个时代的印记里,彰显着地方的人文特色和人文精神,使地方群众产生情感认同、心理依托和心灵回归,成为人们主观体验街区情感的基础,让老街更具亲和力和厚重感,从而增强了地方文化特色在发展过程中的品牌性和感染力。在“老街”创建时,首先从老街周边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模式、生活习俗和生活意趣等方面着手,展开对老街“再现”的规划设计策略;其次理解地域建筑理念以及民艺技术、材料运用等,领会地域民众的营建智慧、审美情趣和社会认识,把老街“再现”深植于特定的土壤中;最后,以民众参与模式推进老街的设计、营建与运营,以满足地域人们对传统文化再生发展的审美需求,从而提升老街的文化品位。凸显地域生活方式的老街“再现”营建,不可偏离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意识形态和传统观念,用传统文化演绎新感觉、新体验,既还原当地习俗的特质风貌,又融于现代社会的发展环境,从而将老街真实的生态模式再现。泰州老街作为泰州城市重要的城市名片,却没有把地区老街的原始生活带入当下的存在,只是以商业化的形式为广大民众提供吃、喝、玩、乐场所的“地方小吃街”。这是个没有生活、没有记忆、没有历史的存在,稀疏开张的店面,三三两两的行人,在现代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全然忽视了其作为地方文化街区的原始生活目的性,变得浮夸而媚俗,已无法实现在文化、历史、传统、艺术和生活上的贯穿,丢弃了作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使命。作为地域群众,在心理上也并没有认为这个“老街”代表了前人生活的模式,而只是将其当作是一个新增的消费、休闲去处。

(二)引入多元化元素为地域“老街”增强质感

2011年1月,凤凰网刊登了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叫停仿古商业街的报道,其中就有提及:“国内的仿古商业建筑形式基本上仍停留在具象的模仿之上,简单地将古代建筑元素附加于现代建筑形式之上,忽略了与商业功能的结合,更无奈的是,很多仿古商业建筑其实是以牺牲当地原生态历史文化为代价的。”所以,“老街”再现的质感是建立在老街“原真”的基础上的,开展老街的地域文化特色營建,同时围绕街区环境贴近民众的生活状态从而为“本色演绎”,又要结合现代商业街区的发展模式,使传统生活方式嫁接到当代社会和环境的持续发展中。泰州老街的开发目标过多地偏向于商业运营模式,浓郁的商业性降低了其艺术性,没有注重区域老街文化的输入,似是而非的文化意蕴阻碍了老街实质性的再现。甚至为了增强“老街”的质感,一味追求其他地域老街成功案例,无考究地置换施工材料、刻意复刻老风貌的旧式街区环境和建筑体系、拼凑多元化的传统元素掺入设计、强行加入外界传统文化元素和将本地区文化元素替换成更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构建的老街“形似意不似”,“创造”出“伪老街”、“伪文化”和“伪特色”来取悦人们,扭曲了地域老街传统文化,造成广大民众的审美疲劳。丧失本地质感的老街失去了趣味性,更背离了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将怀有地域老街情怀的人们置于街外,造成“老街”文化在传承、发扬和创新上的局限性,降低了区域老街的品质,同时减弱了城市形象的影响力。特别是在城市旅游空前繁荣的今天,难以避免牺牲老街本真的文化底蕴来迎合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情况,街区中仿古、假古的现象不胜枚举,使得独具地区特色的老街文化基因在发展的过程中几乎是荡然无存。

(三)大众文化影响下老街传统文化创新力不足

国内大量“老街”再现,事实上能够深层反映出传统文化活力的不足和创新力的匮乏,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无奈之下只好借助于既有题材,冠以“传统文化复兴”、“再塑传统经典”和“历史街区再生”等口号来推动老街文化的发展。在大众文化充斥的今天,短时间内迎合大众对文化速食、娱乐和体验的需求,同时又能够获得经济上的收益,这街景从表面上看似乎丰富而繁华,而背后却陷入浅薄与浮躁的窘境。在这种盲目性的大众需求刺激下进行老街营建,会不可避免地造成重复建设与抄袭仿建,在取巧获益的同时,其发展道路也将面临传承创新力丧失的问题。

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文化始终是构建社会生活的基础框架。在此基础上,社会才会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这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以文化为导向的向心力,蕴含着人类生存、发展和创新的驱动力,体现着人类的文化价值追求。传统文化是老街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基点,在文化实践中衍生、发展、变迁和演化,形成一种文化基因,成为文化创新能力、创造活动和创新发展的源头,产生一种人们意想不到的启发式力量,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这也是老街延续至今的唯一秘诀。而现今的泰州老街营造只图表面文化的复制,一味地克隆与翻建老的事物导致老街舞台真实性缺失,最終失去创新发展的原动力。

三、老街文化的创新发展

(一)遵循地域文化特征的前提下创新发展当代老街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理区位和自然条件各要素的影响,自然环境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自然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社会文化虽然是人们的智慧和实践所创造,但也受到地理环境条件的影响。我国自然环境优越,复杂多样,为我国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氛围。地域文化的特征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并渗透、反映到文化物质上。”[2]中国地方文化是因不同地域的人们改造自然环境而产生的风俗习惯、生活空间和人文情怀等文化存在形式,其中“人”是文化产生的最主要因素。“人类生存所面对的客观现实,首先是自然界,也就是特定的地域,不同的地域环境,既是人类生存的前提,亦是人类文化创造的前提,在人类的活动中,地域自为地塑造着人、人类和人类文化。”[3]这也就是说,人在营造文化环境时,环境同样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地域的相对稳定的地域文化特征。因此,老街文化的形成应是主要依托于生活在老街的人来塑造具有本地域特征的街区文化,即使受到外界影响,其自身发展也会因本地域、本民族文化的作用,走出一条独具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在国内各地域“老街”建设日趋同质化的今天,地方城市历史记忆、文化特色和传统风俗日渐流失。如何在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保持老街文化的原味性且在当下语境中创新发展老街文化的现代价值体系,是传统优秀文化复兴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以泰州稻河历史文化街区为例,作为泰州北的老街区,稻河历史文化街区拥有着城市发源、历史遗迹和文化记忆的重要特征,其深厚文化底蕴的价值承载是与生俱来的,人们生于此,长于此,世代生活于此,为街区书写不同时代的文化内容,构建成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老街生活画卷,人是街区生活的一部分,是老街发展的原动力。

(二)适应时代步伐融入新内容维系老街文化自身发展能力

老街是一个地域综合体,它是人在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融社会、经济、文化为一体的一个相对稳固的场所。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建筑形态、文化符号、街道秩序、公共交往、空间活力、人口密度和生活体验是重塑老街场所精神的重要方面,在具体实践中要创造场所,植入记忆,强调老街中纪念物的精神价值和历史底蕴,”[4]使得人们的生活形态、精神情怀和风俗习惯都依附于当地的街区环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未来,老街文化与现代商业模式相结合的发展必将成为趋势,需要关注新时代消费者的需求,适应其消费变化,积极引入各类文化生活店铺,如咖啡店、茶吧、书吧和餐饮店等,在丰富老街新文化的同时,与时代潮流接轨,引入网红店等新鲜元素,不断拓宽街区新领域,时时与消费者发展互动,打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消费文化。

老街翻建此起彼伏,迎合了现代中国文化经济的发展,独特的历史痕迹、文化底蕴和风俗习惯是街区赖以维持与发展的重要软件资源,适当植入新的文化基因,融入街区传统文化核心之内,丰富文化的内涵及表现形态,满足街区内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维系老街正常生活运转。梁漱溟曾说:“你且看文化是什么东西呢?不过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样法罢了。”[5]基于此,对于老街文化而言,首先依托于民众在老街生活,保持老街自身的发展能力,其次不断注入美好的生活理念,具备自我更新能力,赋予老街新的功能以适应新时代文化发展的需求,最后在保留老街原真性的基础上加入现代时尚内容,维持传统文化形态的原真性之时与自然、社会相融合。

(三)维持老街原真性,使老街生态系统有机进化发展

老街特色文化的创新再现,并不是对原型老街的简单模仿和翻建,更不是为了增强街区文化的复古意味增添其他文化元素,而是一种“原真”的再现,再现出老街所承载的生活、文化和历史的价值。具体到老街的创新“再现”,表现为对生活的演化性再现,老街在现代城市中既有着原始生活目的,又融于现代城市发展的体系。“一个活着的、有生机的老街应包含两个要素:首先,社区生活方式应承载历史信息与地方文化精神;其次,为了使文化得到传承与延续,生活方式必须是稳定、渐进的动态发展模式,杜绝大规模的改造”。[6]老街的“原真”再现,也不是建立一个独立鲜明的“老街”来还原历史文化的演变过程,而是从人们生活目的的实实在在性出发,通过建立街区生活环境,达到负载老街文化、历史和传统的目的,塑造出真实的老街生活文化场景,同时把其带入现代社会的城市生活体系中,以现代手法将老街与现代化商业内容相融合,把老街打造成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的生态系统,使老街文化有机进化并持续性创新发展,成为地方城市有生命力的地域历史文化的传承者。

四、结语

“老街”再现的经济消费现象成为现今文化消费的一种模式,对于老街的简单翻建是缺少创新设计的表现,是一条急功近利的捷径,用最短周期进行保守发展,以期得到好的回报,在表面貌似繁华的老街躯壳中蕴藏着焦虑与危机。老街脉络中流淌着传统文化的血液,再现“老街”不能独立而静态地再建,需要活态式融入进人们的生活里,以“老街”为中心,既要构建传统文化环境,又要实现“老街”的当代文化价值,将再现的“老街”根植于老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老街并不是已步入晚年的老者,而是等待唤醒的生命力之源。鉴于此,复兴地域老街文化,再现“老街”,未来还将面临很多的问题,考验着人们对地域老街文化的开发和创新。

参考文献:

[1]蔡栋.湘湘文化访谈[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17.

[2]李慕寒,沈守兵.论中国地域文化的地理特征[J].人文地理,1996,11(1):9.

[3]高鑫.试论电视剧的地域特色[J].现代传播,1991,(2):89.

[4]赵龙,Zulkifli,Bin Hanafi.市街憧憬:城镇景观中的地方老街与民众日常生活[J].城市发展研究,2018,(08):74-82.

[5]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6]张曦,葛昕.历史街区的生活方式保护与文化:看苏州古街坊改造[J].规划师,2003,19(6):15-19.

猜你喜欢

复苏老街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老街谣
老街中飘起淡淡的乡愁
老街(外二首)
亚低温治疗法在新生儿窒息复苏后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措施的探讨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