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符号视角下自然与习俗的再现

2020-11-23黄丽姗

戏剧之家 2020年33期
关键词:自然习俗符号

黄丽姗

【摘 要】不论是画的自然性还是诗的习俗性,就其意义比较来看,两者的竞争由来已久,而作为其表征的“自然”符号与“习俗”符号更是人们关注讨论的重点。本文以庞贝城镶嵌画《当心猛犬》为例,试从自然与习俗两种符号不同的表现效果以及给观者带来的不同体验中探寻两者的差异与关联。

【关键词】“自然”符号;“习俗”符号;《当心猛犬》

中图分类号:J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3-0182-02

阿贝·杜波斯在其著作《关于诗画的批评反思》(1719)中谈到:“我相信画给人的影响大于诗,而这个意见有两个理由。第一个是画通过视觉作用于我们。第二个是画并不像诗那样利用人造符号,而使用自然符号。画就是用这些自然符号进行摹仿的。”①可以说,有关形象与语词之间区别的讨论从未停止,而其中最古老、最有影响的比喻毫无疑问是“自然”符号与“习俗”符号。

一、“自然”符号与“习俗”符号

在《克拉底鲁篇》中,柏拉图就曾系统地阐释过这两者的区别,学界也普遍认为差异之说起源于此。生而为人,就是要尝试去感觉人类自身与其他造物之间的区别,要让自身作为造物生活在这个时空当中,创造并运用一系列工具和符号,为自身打造一个“非自然”的环境,即人造的、有习俗性并产生文化的环境。

在历史发展中,自然与习俗之间的差别在其他领域也留有踪迹。有批评家指出,音乐符号与语言的约定符号相对立现象也归于“自然的”。但在人类活动的改造下,“第二自然”创发,久而久之,人类已经习惯于生活在这无可争议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层面当中。E·H·贡布里希无疑是在词与形象的习俗与自然差异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力的评论家。他认为,自然与习俗之间的区别是程度而非种类问题,“是持久的、根深蒂固的、广泛流传的习俗与相对任意的、不断变化的和肤浅的习俗之间的差异”[1](P94),认为“自然”是生物的、客观的和普遍的,而“习俗”是社会的、文化的和地方的或区域的。米歇尔在其著作《图像学:形象、文本、意识形态》中表示,他主要关注的对象并非“自然—习俗”之间区别的一般用法(“软”说法),而是着重于探讨词与形象之间差异的特殊问题,甚至是不同种类的形象之间的差异(非一般的“硬”说法)。必须说明的一点是,谈论这两者的区别并不是强调一方优于另一方而存在,实际上,形象与语词在关于符号种类的争论中、在自然与习俗悠久的斗争中是不断重复出现的。

语词在历史斗争中不断延伸,因而“当语言的习俗被用来证明语言对形象的优越性时,任意的符号便成为我们脱离自然并优越于自然的表征;它象征着精神和知性的事物,对立于只再现可见的、物质对象的形象;它能够表达复杂的思想,陈述命题,说谎,表达逻辑关系,而形象只能以无言的展示向我们表明什么。”[1](P97)在谈及具体事物或是表达复杂的思想路径时,作为客体回应主体的往往不是“形象”本身,而必须依靠语词的增色解释。因此,形象似乎被置于低层领域,“是动物需要、难以言喻的本能和非理性”,而作为“自然”符号的画,恰恰能回应处于“自然状态”的人——儿童、文盲、野人或动物的召唤。

但从某种程度上看,形象本身具备了自然属性,相比于混合的、间接的和不可靠的信息,它对于事物的真实面貌进行了本真、完整的展示,所以可以为人们提供纯粹的、直接的和准确的信息,这一优势特性恰恰扭转了形象的劣势地位,也使其成为普遍的交际工具。“目击证据与道听途说、犯罪现场的照片与对犯罪的语言描述之间的法律区别,取决于这样一个前提,即自然和视觉符号本质上比语言报告可信。”事实上,“自然符号”可以被“自然状态”的人所解码,这似乎论证了形象本体作为交际工具的普遍性以及其所存在的较大认识能力。因而贡布里希在讨论庞贝城镶嵌画《当心猛犬》时提出了以下观点:“你很快就会明白画与词之间的根本差别……要理解这个告示,你必须懂拉丁语,要理解这幅画,你必须了解狗。”[2](P18)

二、庞贝城镶嵌画

从早到晚我们都在遭受四面八方的图像侵袭,不得不承认,我们正处于这样一个视觉时代,图像充斥着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难怪有人会声称,图像将取代文字的统治地位,显示出代替文字的潜力。文字的地位是否会动摇?它是否会被取代?我们有必要去探究语词这一“习俗”符号与图像这一“自然”符号究竟在哪些方面进行着势均力敌的抗衡。

长期以来,语言学家们都在分析作为人类主要沟通工具的语言所具备的各种功能。借用卡尔·比勒的语言功能分类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开展研究。他将语言的功能分为表现、唤起和描述功能,也可被称为征象(symptom)、信号(signal)和象征(symbol)功能。当一种语词告诉了我们说话者内心的心理状态时,我们便称之为表现性的,而语词的音调又可能是说话者情绪(生气、高兴或伤心等)的征象。与此同时,语词也能够唤起听者的某种心理状态,就好比是点燃听者情绪的一根导火线。“动物的交流活动可能是情感状态的征象,也可能是为了引发某种反应的信号。”因此,区分征象与信号尤为重要。人类的语言在历史进程中还衍生出了描述功能,通过语词将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事态抑或是眼前的、遥远的、实际发生的或虚拟的事态传达给伙伴,再通过一系列逻辑关联词来表达逻辑顺序,使语言获得了演绎推理的能力。

从语言的观点来看,作为“自然”符号的图像可以行使这三种功能中的哪一种呢?贡布里希认为,图像的唤起功能优于语言,自古以来人们就注意到了这个特征。贺拉斯(Horace)在其著作《诗艺》(Art of Poetry)中将舞台与文字叙述二者的影响力进行比较后得出结论:“心灵受耳朵的刺激慢于受眼睛的刺激”。“情境的这种唤起功能不仅仅局限于固定和完整的图像,线条和色彩组成的图形也同样具有影响情感的潜在力。”[3](P107)视觉媒介的潜力被人們肆意使用着,如红色表示热情、欲望,所以饭馆用该色调进行布置以期给顾客带来鲜活感,刺激他们的感官。

《当心猛犬》这副镶嵌画被挂在庞贝城内一间屋子的门口处,可以看到画上有一只拴着长链条、前腿趴在地上、后腿直立、龇牙咧嘴的黑狗,图画下方还用字母写着“CAVE CANEM”(拉丁文译为“当心猛犬”)的字样。由此画可以感应到形象与其唤起功能间的一些联系。当我们猛然看到画上黑狗时的反应和我们面对冲我们狂吠着的黑狗的真实反应是相差无几的。但这是黑狗的图像结合了“当心猛犬”的语词文字才会达到的效果,并且还是在我们观者已熟知社会习俗和约定惯例的情况下才起到作用,那这图画本身是否具有这种功能呢?不妨模拟一位处于陌生语言文化背景的成员观看这幅图画时的情景,通过设想他的思想轨迹,我们就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解释了:

这是主人为出售这只黑狗所准备的展示牌吗?

黑狗是某种图腾的象征,还是有其他的图示作用?

这是一家宠物店或宠物医院的牌匾吗?

它或许是一家名为“黑狗”酒吧的招牌画?

……

由此可以看出,当语词等“习俗”符号缺失后,不同文化背景的观者对同一幅图画有了全然不同的解释。图像向观者传达的是第一手、最直接的信息,将它所要再现的对象,毫无保留、完整地呈现给观者。图像之所以成为“自然符号”,是因为它并不取决于同等程度的“后天知识”。贡布里希认为,“我相信我们不需要像学习语言那样去获得关于齿和爪的知识。”[2](P20)而语词等“习俗”符号则是通过间接的、迂回的方式来表达其意义,通过只有少数学者才懂的、任意的语码中介来传达。如果图像中涉及了语词,那它就失去了任意性或习俗性,而转变为了另一种进程:“我们的生存往往取决于我们对有意义的特征的认识,动物的生存也如此。因此,我们都按着固定程序审视世界,寻找我们必须寻找或躲避的对象。”[2](P20)

仅凭一幅画,我们绝不能对其所表达的信息做出足够的反应和准确的判断,这也是“自然”符号的局限所在,因而图像的唤起功能在表现目的时还是会出现偏差,而且如果不依靠别的附加手段,它就不能与语言的陈述功能相匹敌。贡布里希强调了这一观点的无可争辩性:“大多数艺术史学家都同意在过去的风格中,形象常常是在必须学习的习俗的帮助下形成的。”

三、结语

在形象的自然性与语词的习俗性差异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想要对“自然”符号有深入了解,探究超越一切表象或形象之外的深刻道理,是不能脱离语词、通过放弃习俗和约定运作或者逃避习俗的某种特殊的“自然”符号来达到的,而必须“借助在习俗的世界上,把我们径直带到极限的某种对话里”。[1](P117)

这里并不是指形象与语词之间并没有差别,只是说它们之间的差别不能被轻易认定为“难易”程度问题或是以“自然的”还是“习俗的”来简单加以界定。形象的一些本质特征并不是“任意”或“约定”的,而是由我们的感觉工具所“给予”的,苏格拉底强调,要拒绝用“真理之眼”,即形象可以准确无误地反映或再现问题,来看待事物。不论是语词还是形象,都经过了习俗或是约定的二次加工,形象包含偏差,其必然是不完整的,它只能通过相似性来无限靠近本体。这或许也是长久以来“自然”符号与“习俗”符号被学者经常加以讨论的原因所在吧。

注释:

①转引自W·J·T·米歇尔.图像学:形象、文本、意识形态[M].陈永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92.

参考文献:

[1](美)W·J·T·米歇尔.图像学:形象、文本、意识形态[M].陈永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92-117.

[2] E·H·Gombrich.Image and Code:Scope and Limits of Conventionalism in Pictorial Representation[M].Ed Wendy Steiner,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Studies in the Humanities,1981,(2):18+20.

[3]范景中.視觉图像在信息交流中的地位[A].贡布里希.贡布里希论设计[C].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6-125.

[4]曾铸锋.评米歇尔的<图像学:形象、文本、意识形态>[J].文学教育(上),2017,(09):174-175.

[5]James Harris. A Discourse on Music, Painting and Poetry in: Three Treatises[M].London: Nourse,1744:58.

猜你喜欢

自然习俗符号
“+”“-”符号的由来
变符号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