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道家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

2020-11-23陆玥

戏剧之家 2020年33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道家

陆玥

【摘 要】道家音乐美学思想自成体系后,就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道家音乐美学思想是形而上的,以“道”为本,崇尚自然,与中国音乐文化相融合,使其达到平淡、幽靜、空灵的音乐状态。通过对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分析、道教音乐的体现等方面分析阐述道家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

【关键词】道家;音乐美学思想;中国传统音乐;崇尚自然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3-0061-02

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与其哲学思想是相契合的,也可以说是其哲学思想的分支。道家音乐美学思想吸收了道家哲学思想的“天人合一”“恬淡虚无”的观点,与道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主张产生共鸣,即道家音乐美学要求音乐的自然之美。众所周知,中国传统音乐描写、刻画,大多是给人以静心、恬淡寡欲的感觉,这与道家音乐美学思想不谋而合,那么道家音乐美学思想是否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产生引导作用呢?本文将以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为主线,来分析道家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

一、道家音乐美学思想

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二位的主要音乐思想是追求自然之美。老子作为道家的创始人,道家门下弟子思想都是以老子的思想为基础,发展、延伸为新的思想,可以说老子的思想就是道家思想的基石。在老子的思想中,他尊崇自然,主张“道法自然”,认为一切都是源于“道”。《老子》四十一章中提到“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老子认为“大音希声”是毫无加工的、自然的、最美的音乐,是在音乐方面“道”思想的完美体现,也是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的体现。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中提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其中“音声相和”便是“美乐”的判断标准,“美乐”便是“音”与“声”和谐的音乐,这也是“道”的一种体现。

老子提出的这些音乐美学思想都是基于哲学层面上的,庄子将道家音乐美学进一步具体化、细致化。崇尚自然声音之美便是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地籁”“人籁”“天籁”“地籁则众窍是已”“地籁”是自然界各种孔穴发出的声音;“人籁则比竹是已”“人籁”是人工制作的各种乐器发出的声响;“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天籁”则是自然界的声音。庄子对“地籁”“人籁”“天籁”的提出,就是将“道法自然”更细节地运用在音乐上,这就是对自然之声的崇尚。在《天运》中以黄帝的口吻讲述自己的音乐美学思想,“……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即音乐必须遵循天意,顺应自然。

二、道家音乐美学思想在道教音乐中的体现

音乐是思想的一种表达方式,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有很大的引导作用,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就是要音乐追求自然本色,所以中国传统音乐大部分也是崇尚自然、注重意境的。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音乐是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最直接体现,其音乐风格深受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道教音乐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与很多音乐体裁进行了融合,但实质上体现的仍是对自然的崇尚,给人的感觉是平淡、幽静、空灵的,让人非常容易静下心来。道教的“步虚曲”就是给人“致虚极,守静笃”的感觉,反映了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

道教音乐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借鉴各种音乐形式和各民族音乐特点,在唐朝时达到顶峰。道教音乐在唐朝前只是宗教音乐,由于唐玄宗十分热爱道教音乐,唐朝时由宫廷传至民间。《混元圣纪》中记载:“二月辛卯,帝制霓裳羽衣曲、紫微八卦舞,以荐献太清宫,贵异于九庙也”,《册府元龟》中记载:“(天宝十年)四月,帝于道场亲教诸道士步虚声韵”,他还特诏司马承祯、李会元、太常卿纬绦制道教音乐,《降真召仙之曲》《紫微送仙之曲》等道曲都是唐玄宗亲自创作的,可见其重视程度。唐朝开始就将道曲与法曲相结合,我们所熟知的《霓裳羽衣曲》就是其中之一。“道情”是道教音乐与民间音乐的结合,又传播到民间,经过发展成了一种曲艺类别。道教音乐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音乐理论、曲调、演唱、演奏技巧等以及道家音乐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促进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

三、道家音乐美学思想在“古琴文化”中的体现

古琴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古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拨弦乐器之一,被古人誉之为“君子修养之物”,可见其地位之高。道家思想在古琴的发展中影响很大,无论是古琴的外形、弹奏环境和姿势,还是曲子的名称和所达到的意境,都体现着道家的思想。在弹奏古琴前要沐浴、更衣、焚香,《事林广记》中规范弹奏环境,有五不弹:“疾风甚雨不弹;于尘市不弹;对俗子不弹;不坐不弹;不衣冠不弹。”

从大多数琴曲的曲名就可以看出那个时期的人们对于自然的崇尚,如《庄周梦蝶》《鹤舞洞天》《逍遥游》《山居吟》等,这些琴曲就是将道家音乐美学思想转化为另一种抽象形式去表现出来。欣赏古琴不能像欣赏西方音乐一样从和声、曲式方面去分析,古琴文化更加注重意境。何为意境?“意”是指演奏者或作曲者所想要表达的情感,是主观的;“境”是指所处的环境,是客观的,只有“意”“境”相融才能体会到琴曲的本身。古琴追求静、远、淡、逸,这正是道家所追求的,体现了道家音乐美学思想。古琴音乐无为而自然、朴素而虚静,不喜不悲,难道不是受到“道”的影响吗?

道家音乐美学思想在古琴文化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古琴从外表看只是一个乐器,但是通过了解和学习,会发现古琴其实是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实质化。古琴文化与道家思想都可对应上,在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古琴文化中也都有所体现。古琴文化最重要的不是它的本身,而是它所蕴含的文化与思想,是它的“弦外之音”。

四、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道家思想的核心就是对于自然的崇尚,认为“万物生成于自然”,认为“天地之和也”是最美的音乐。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并对其发展起到了引导作用,虽然说外来文化的不断传入对中国传统音樂的发展进行了冲击,但是道家音乐美学思想其实是根深蒂固的,它根植在中国传统音乐之中。

道家思想的创立可以说是中国人自觉精神解放的基础,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了自觉精神的解放,以阮籍和嵇康为代表的各界人士纷纷加入,他们在发展新的思想的同时,也在继承老庄的思想,音乐思想也被继承并发展。阮籍在《乐论》中提到“此自然之道,乐之所始也”,主张自然是音乐的起源。嵇康的《声无哀乐论》这一音乐专著,无论是讨论音乐的本质还是功能,仍是以崇尚自然、无为而治作为主导思想。唐宋时期,对道家思想极力推崇,道教音乐达到顶峰时期,道派音乐与其他风格的音乐相融合,快速传播并发展;道家音乐美学思想对李白、白居易、陆游等众多诗词人的思想起到了引导作用,他们引领了诗乐、宋曲和古琴的发展。明末琴家徐上瀛依照“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原则,提出二十四琴况,即和、静、清、远、古、澹、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其中的“静”“恬”“澹”就可见其思想中仍然融入了道家音乐美学思想。张孔山、华彦钧等依然是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的继承者,他们将二胡、古琴等传统乐器与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相融合,继承与发展了道家音乐美学思想。道家音乐美学思想对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对于音乐的理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音乐美学思想主张音乐要遵循自然,即追求音乐的“本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思想规范的作用。道家音乐美学思想自形成以来,贯穿在中国音乐文化发展长河之中,引导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走向。在中国传统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融合的现在,国人创作的优秀音乐中仍然有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的体现,仍然能体现出对于自然之美的追求,可见道家音乐美学思想对我国国人的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道家音乐美学思想与我国其他音乐美学思想相互渗透,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美学思想,对我国传统音乐的影响很大。

参考文献:

[1]彭钰.浅论道家音乐美学思想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影响[J].滁州师专学报,2003,(02):23-24.

[2]万立传.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浅谈道家音乐美学思想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影响[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2):45-46.

[3]王采.从老庄到嵇康——道家音乐思想发展新探[J].科技咨询导报,2007,(27):135-136.

[4]蔡仲德.关于嵇康及其<声无哀乐论>[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3,(02):3-8.

[5]蔡仲德.<乐记>音乐思想述评[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1,(02):10-17.

[6]徐寒.试论“大音希声”[J].艺术评鉴,2018,(17):20-21.

[7]陈业秀.中国古琴音乐文化中的道家思想[J].艺海,2010,(08):41-43.

[8]蔡仲德,注译.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音乐道家
界与域的环境伦理思考——基于道家自然观之凭鉴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太极拳与道家思想之大美无形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