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作文教学中的渗透
2020-11-23张桃妹
张桃妹
【摘 要】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很多教育思想对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的“事情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学的法子要跟着做的法子,教的法子要跟着学的法子”的思想,对我国当今语文作文教学有一定的启发作用,我们的作文教学来源于生活,所以更应该贴近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连接,让教学贴近生活,学生参与生活。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教学;渗透
引言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思想,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主张”教学做合一”,即以生活为中心———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强调手到心到才是有意义的做,这样才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语文作为一种工具,它的重要性也日益体现出来,作文是学生用来表达生活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是个薄弱环节,很多学生作文脱离生活,没有真情实感,是虚假的文章。因此,作文教学与现实生活是分不开的,教学中要渗透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作文教学应该首先成为一种生活化的教育。
1.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必须指导学生观察社会、认识社会,让学生从生活中汲取源头活水。叶老曾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充分证明了生活对写作的重要性,因此要写出好文章就必须贴近生活,从社会生活中获取材料。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教给学生观察、认识、反映生活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且要培养学生逐步养成勤观察、勤思考、勤动笔的习惯。现在学生每天在校园里、上学路上、家里看到的事很多,但不观察,不思考,导致作文无事可写,这就需要老师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写出自己的体验和理解,从生活中积累素材,作文教学回归于生活 。但又要超越于生活,发现生活,在作文中酿造生活,这样,作文就有了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认知、生活感悟。要想做到这一点,老师要改变观念:生活的外延有多大,作文的范围就有多大,要培养学生透过表层现象看到潜在的深层信息的能力,“行是知之始”,“亲知就是从‘行中得来的”。学生只有关注生活、社会,把生活、社会中有价值的东西写入作文中,学生的作文才有真情,能打动读者,不是坐在教室里能编造出来的。只有这样作文才能成为他们真实表达的需要。
我在教《背影》时,我诱导学生打开记忆的大门,回忆自己见过类似“背影”的人物特征,学生纷纷说父亲的手,母亲的背,奶奶的脸,老师的背等,学生有说不尽的话,有的说着说着就流下眼泪,我就要学生模仿《背影》写作方法写一篇文章。一位同学在《妈妈的手》这篇习作中,以母亲的手为线索,用一次自己生病时妈妈用手抚摸自己的脸开篇,描述妈妈把爱倾注给儿女、家庭,手由“光滑白嫩”到“粗糙”的一桩桩往事,语言朴实,饱含深情,在班上读时很多学生痛哭流涕。
“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并不是否认闻知和说知,认为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闻知与说知必须安根于亲知里面方能发生效力”。当然观察生活仅靠教师“授之以法”、“相机诱导”是不够的,还必须让学生学会阅读,养成勤记的习惯。为此,我要求学生将平时观察所得及时记下来,让这些见闻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库。
2.培养能力,把“抓细节”作为训练作文基本功的关键
陶行知先生提出“培养活能力”,就是学会死知识和旧经验的运用与改造,所以“生活教育”下不问学生有学问没有,只要问学生有能力没有?“有能力便是一个受教育的完全儿童”。为了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我把“抓细节”作为训练作文基本功的关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文的基本功训练范围很广,但目前解决学生文章空洞无物的有效方法就是“抓细节”。大凡有震撼力的文章或文学作品都是从细节入手的,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刘备的筷子落地是细节;林冲由忍到反的整个过程都是通过细节展现的。日常生活中,病人痛苦时的呻吟是细节,人生得意时的狂态是细节;尴尬时有忐忑不安的细节,腼腆时有羞羞答答的细节,紧张时有手足无措的细节。细节是人内心活动的写照,细节是人真挚感情的表现,细节是复杂的社会生活的折射。学生在文章中往往不会抓细节,我就先教学生抓肖像细节、动作细节、景物细节等描写。
2.1观察捕捉生活点滴,培养学生摹写雕琢细节能力
我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发现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独特之处的能力,从自己身边最熟悉的人,母亲、父亲、爷爷、奶奶和老师等开始,观察他们平时的动作、肖像、语言等细节进行描写。有时学生观察不够细致,用词不贴切,描写不生动,就找一些经典段落示范,进行“仿写训练”——比对着优秀作文或文章的某些片段,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语言的仿写训练,学会用词贴切,教学生抓人物动作描写等,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找了《粽香里的乡愁》一段母亲包粽子动作描写,“只见母亲用灵巧的双手从盆里捞起两片粽叶,夹于左手中指和食指间,在右手的帮衬下,凌空轻轻一旋,粽子的外壳霎时便成型了。细心专注地装进糯米、馅心后,用另一片粽叶将开口处封严,母亲便利索地拽来备好的麻线,一端用牙咬住,一端用手抓着在粽子上来回绕几圈,扎实捆牢,大哥活结,一只有棱有角硬邦邦的小脚粽子顷刻就诞生了。”学生领悟到细节是需要观察,需要用心领会,还要摹写,学会描写生活中细节。作为语文老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对细节的观察力和领悟力,还要让学生学会雕琢细节能力,文章才有活力。这种渗透个人独特体验的细节文章才是最鲜活、最动人的。
2.2景物细节更需要老师的细心指导
“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师地位,决不是一个教书匠,也不是一个旁观者,最好的老师就是最好的辅导者。法國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间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学生往往发现不了生活中的美景,需要老师细心的指导。我以《家乡的冬天》为例,启发学生去发现家乡冬天美丽的景象,组织学生畅谈自己认为哪些景象最美?经过讨论,他们得出了冬天的美景太多,有田野美,小河美,村庄美,建筑美,雪后的景色更美…学生有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也就有了写作的内容。
然后我就帮学生解决怎样描写景物。先复习课文中作者运用的写作技法,再由学生运用列举出的方法,口头描绘具体的景物。由于学生有了以往练笔的经验,他们说的内容都比较具体,描绘的景色也生动形象,语句间洋溢着赞美之情。
最后共同解决写景层次。学生集体讨论,你一言我一语,我点拨可以像《春》那样把一幅幅画面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也可以像《济南的冬天》那样,先总写,后分写……总之,写作时,尽量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结构完整,学生豁然开朗。
3.作文训练要循序渐进,融会贯通,我手写我心
“生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具体的经验丰富了,便自然而然的产生出抽象的智识,这种智识逐渐融会贯通起来,树立新的概念。”孔子的“举一反三”,荀子的“以一知万”,所谓“一”便是具体的经验;所谓“三”与“万”便是融会贯通的智识。指导学生内容方面可以从家庭、学校拓展到社会,从家乡的小溪拓展到整个大自然,从引导观察现象拓展到挖掘现象背后的深层信息,这就是“生活教育”以社会为学校,自然教室的范围,不是在房子里,而是在天地间。
训练方面可以从片段作文训练入手,将片段作文分类训练,这样做犹如练拳要先练一招一式,作文训练同样如此,片段作文不练好,作文基本功就不扎實,整篇作文就会毛病百出。我常用大自然和社会中的种种新奇现象来激发他们观察的兴趣,或采取“口头肖像描写比赛”、“三分钟观察日记”等活动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还让学生随时摘录,写感受,有意识地背诵,并随时评奖。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日记、观后感、评论人物时事等。
然后开始训练大作文。一次训练命题作文《最感人的一瞬间》。指导学生从积累素材开始一步步的,建议学生就选亲人对自己做的最让自己感动的一件事为素材,事件无论大小都可以,关键要是真人真事,写真情。收集材料的过程非常感人――有的学生说奶奶眼睛都花了还要戴老花镜给他。缝扣子,很受感动;还有的学生说,自己不小心打破花瓶,妈妈没有责怪,先问他是否让花瓶碎片划破手,这份真爱令他感动……我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训练。
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也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
练好片段作文后,然后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写作知识,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了解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多种方法,明白写文章应做到“主题好,选材新,感情真,写具体,段落明,用词好,无错字”,并运用学习迁移的规律,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提高作文能力方面。
4.重视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
“培养活能力”,这是“生活教育”的要求。对作文教学来说,帮助学生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一环。
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养成修改文章的良好习惯?具体做法是:首先,改进作文教学环节设计,使“修改”成为作文教学过程中的必备环节,成为学生作文中的“必修课”,使学生初步形成修改文章的习惯。其次,处理好教师的“批改”与学生的“修改”的关系。修改作文,教师在批改中不能包办代替,应充分发挥两者之间的联动作用。教师在认真阅读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发挥需要修改之处就做上各种符号或加以眉批;学生细心体会教师所画的符号,所加的眉批,根据教师所做的批注认真地加以修改;教师再予以检查指导。经过作文评讲课上的修改示范,作文批改上的修改训练,学生懂得了怎样写,不该怎样写,自己再修改,也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生活又是一种实践、更是一种参与。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要处处渗透着他的这一思想,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作文,学习生活中的作文,让作文真正走入每个学生的心田,这是我们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我们要时刻记住陶行知先生的这一思想,努力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让每一位学生都爱上作文,因为我们的生活需要作文表达真实情感。
参考文献
[1]徐莹晖、王文岭《陶行知论生活教育》26、106、107页。
[2]李筱俐《让作文展现鲜活“真我”》《 学语文》2006年第3期。
[3]石义堂 李守红《作文教学要加强修改文章的指导》《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