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古筝教育中渗透教学理念的策略探究(上)
2020-11-23冯蕊丹
冯蕊丹
【摘 要】古筝作为中国传统弹拨类乐器,蕴藏着丰富的艺术表现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民族自信心的日益回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日渐重视,古筝教育也受到了高度关注,成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因时代的需求在古筝教育中,我们不仅是要学生掌握乐器的演奏方法从而提高技能技巧,还需要通过系统教学法的传授使其形成正确的古筝教学理念,因此古筝教学理念的渗透和培养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高校;古筝教育;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3-0083-02
近年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热的掀起,民族乐器在国内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古筝作为典型的民族乐器,具有音域宽广、韵味浓郁及音色优美的特征,正因如此古筝课程在音乐专业院校和非专业院校都有开展。古筝教育的存在已有半个多世纪,在这漫长的教育史中,随着高等院校对古筝教育的大力推进,也形成了诸多的教育经验及教育方法,但发展的道路是坎坷的,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实际的教学效果。我们不应该只关注它的“表面欣赏”部分,更应该注重背后的教育内应部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古筝演奏打好坚实的基础。
一、知识点的连线
知识点是在教育实践中,对某一个知识的泛称,是信息传递中的基本单元,对知识点的关联研究是提高课程效率最基本、最直接的方法。在高等院校的古筝教育中,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对其设定教学计划,但因个人和社会需求,大多数以传授传统曲目和现代曲目为主,对演奏技巧的系统化教学偏少,更加缺少单独针对演奏技巧的横纵向知识点教学,这也是这些年能表演弹奏的本科生、研究生比比皆是,而既能演奏又能讲课的毕业生少之又少的重要原因。
演奏技巧知识点的关联教育至关重要,它是使教育者拥有清晰逻辑的必要前提,也是演奏者练习的必经之路。一切事物与事物之间,不论内部还是外部各个要素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联系是客观且普遍存在的,更是发展的重要环节。在高等音乐专业院校或非专业院校的古筝学习中,大多数是在新的乐曲中遇到没学过的演奏技巧时,单独把它“摘出来”进行音阶式练习后再融入乐曲,而这个过程目的性较强,完全是为新乐曲服务,并没有深层次地对演奏技巧进行剖析,最终不仅影响乐曲的整体演奏水平,还会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框架的搭建。每一个高级演奏技巧都有与其对应的初级、中级演奏技巧,它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期的铺垫与积累。例如:古筝高级演奏技巧轮指(根据演奏时间可分为:短轮与长轮;根据指头运用个数可分为:三指轮和四指轮,它是古筝近代演奏技巧中的重要内容。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曾写到“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名句,准确地刻画了轮指演奏技巧的音响效果。而它并不是在乐曲《彝族舞曲》(王中山版)、《夜深沉》和《箜篌引》等乐曲中首次出现,而是在初级和中级时已有雏形。最开始初级的时候我们会学习“勾托抹托”这一重要演奏技巧,它是三个指头依据一定顺序在不同琴弦上移动,属于三指交替演奏技巧;到了中级有很多乐曲中会出现快速指序乐句或乐段,快速指序是指四个指头在不同琴弦或重复琴弦上快速交替运动,核心是“快速”。是在初级“勾托抹托”的基础上增加四指,且要求演奏者音质的同时,还要要求演奏者的速度;达到高级后就出现了轮指演奏技巧,四个指头在同一根琴弦上快速交替弹奏,解决演奏者触弦杂音的同时增加颗粒流动性,其实就是中級的快速指序同弦化后演变而成的。由此可见,从初级“勾托抹托”——中级“快速指序”——高级“轮指”演奏技巧,一个演奏技巧的发展并不是单一化的,而是拥有复杂联系的“技巧群体”,相互联系、相互发展。
类似这样的“技巧群体”还有很多,初级单摇-中级扫摇-高级双摇及多指摇;初级花指-中级刮奏-高级双向刮奏及初级简单-拍肢体动作-中级横纵向肢体语言的丰富-高级拍琴盒、琴弦面、侧板等肢体语言,这些演奏技巧都是在初级形成雏形,再到中级衍生发展,最后在高级形成难度较大的演奏技巧,层层递推就要求我们在高等院校的教育中利用此特点,将演奏技巧具体的演变过程清楚地传授给学生,这样不仅可以为他们找到高级乐曲演奏不当的源头,最重要的是还可以为他们形成具体的教学体系打好基础,指引他们在今后的教学路途里合理地掌握教学重点难点。
二、教学法的渗透
教学法是由指导思想、基本方法、具体方法和教学方式四个层面组成,主要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个部分。古筝教学比起传统的文化课教学既有交集也有其特殊性,不论哪一科目的教学都要符合客观规律,都是在有逻辑的教学条理后针对某一问题进行的探究和总结,不同的是古筝教学针对学生的动作机能进行训练与培养,不论是新动作机能的开发,还是动作机能的记忆,都存在着对自我动作机能的挑战与突破,
在高等院校的古筝教学中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模仿式教学,教师主要对乐曲的内容讲解示范,学生观摩后进行同样内容的模仿演奏,很多时候会因为乐曲内容过长、课时时间较短及情绪高昂等原因停留在乐曲“皮毛”,来不及对乐曲深层次的内容进行挖掘;每学期为16周,除了要学习教学计划中的乐曲、练习曲内容以外,还要兼容各类演出及音乐会任务,教师和学生很少有精力对古筝教学法进行探讨和研究。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热潮的掀起,习筝者不论男女老少都在日益增长,古筝市场对古筝教师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大,很多在校的本科生、研究生课下都参与了社会历练,肩负起培养祖国下一代花朵的重任,学生们在外传授知识时大部分依旧按照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传授,没有经过严格思考教学方法,很难做到根据学生特点制定教学内容,导致单一的授课方法不能很好地解决所有问题。正因如此,很多学生毕业后的从业方向不仅仅局限于演奏员,而在古筝教师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
所以,在高等院校培养专业人才的过程中,不应局限于关注于演奏能力,应该适当地加入古筝教学法的探究与学习,根据教学法的一般规律,形成具体人群、具体年龄、具体目的等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趣味教学法,此教学法适用于年龄较低的小朋友,以全面发展人的心理素质和提高人的学习乐趣为目的,可以结合童话故事、利用音符演奏儿歌及增加奖励环节等教学手段去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探讨式教学法,此教学法适用于青年和成人,通过营造多元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的交流讨论过程中,达到观点的碰撞交融,可以在实践中了解对方的学琴目的、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及用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有利于教学相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已成为当今教学领域的热点,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方法,利用图像、声音、文字、实物等多媒体渠道向学生传递知识,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现教学知识、利用电子平台活跃课堂氛围及保障学生课后可以随时观看回放,可以方便、快捷、高效地通过多媒体演示课件,使得授课方式变得方便、快捷,节省了教师授课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在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几乎所有的教学都采用了线上方式,多媒体及网络成为不可替代的教学手段。古筝线上课程也在此期间推出线上大师课,不论在哪个学习阶段都利用钉钉、微信、腾讯会议等软件进行可操作的线上课程,不仅保证了学生正常的学习进度,还促进研发了新的教学手段,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古筝多媒体课程的步伐会越走越快、越走越远。由此可见,古筝教学方法是多元化存在的,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法的种类多种多样,讲授法、谈论法、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及实验法等都是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古筝教学法也可以采用。根据授课群体的不同、学习的目的不同和任务要求不同等因素来选择最为恰当的教学方法,但不论哪种教学方法都要遵守一定的逻辑关系,所以在高等院校的培养中要设置古筝教学法的内容。从现实观察音乐专业院校的毕业生从事文艺团体或舞台演奏工种的概率较大,非音乐专业院校(综合类大学或师范类大学)的概率较低,主要从事古筝教育行业的人数较多,所以我们应该利用好学生在大学的四年时光,让他们明白“学琴”并不单一指学习弹奏,而是要做到“会听、会弹、会讲”,拥有这“三会”才可以成为一名真正的古筝乐者。
杜威先生曾认为:全面的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们学习到大量知识,更加重要的是使学生懂得研究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古筝演奏家、作曲家赵曼琴先生也曾讲过一本《怎样骑自行车》的书,把古筝的学习比喻为学自行车的四个阶段,从而强调训练方法的重要性。综上所述,在高等院校的古筝教育中,作为教师不能将古筝教学内容单一化,要引领学生向多元化发展,并对市场及时进行需求量调查,结合实际情况策划教学计划。在适当的年级、适当的时间,增加适当的课程开展知识点连线及古筝教学法的传授,将古筝演奏技巧之间的关联性、发展脉络梳理清晰;和学生讨论学习古筝教学法,共同思考“怎样弹、怎样学、怎样教”,最终培养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运筹帷幄的思绪、逻辑清晰的教学及开阔创新的胆识,达到“古筝艺术,起源于民间,也要还乐于民”的最终理想。
参考文献:
[1]陈丹.中国筝艺传承与高师古筝教学[D].扬州大学,2009.
[2]张心心.当前高校古筝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J].北方音乐,2018,(21).
[3]史美清.古筝教学辅导中的审美教育[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35).
[4]孔令雪.古筝快速指序技法概论[J].人间,2015,(4).
[5]史健.淺谈王中山几首重要作品中的演奏技巧及其风格[J].大舞台,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