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心理育人破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难题

2020-11-23王晓红

文教资料 2020年23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三全育人

王晓红

摘   要: 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还不能满足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应当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心理育人以特有的亲和力、感染力和针对性,通过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发挥“三全育人”优势,提高心理教育质量,有效解决创新创业价值观确立、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构建、创新创业心理问题,既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前提和保障,又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力和效果。

关键词: 心理育人   三全育人   创新创业教育

自2014年9月夏季达沃论坛上李克强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全国掀起了创新创业热潮。目前,中国经济处于转型时期,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创新创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培育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高等学校重要的历史使命。现在各个高校都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通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教学改革、師资队伍建设、营造积极氛围、构建创业帮扶体系等方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点燃了创新创业的激情,不乏创业成功的案例。但是,创新创业热情虽高涨,真正投入创新创业之中的大学生却不多,最后落地成型步入正轨的大学生初创公司也不多,创业失败的大学生屡见不鲜。揭示出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强化,拓展思路,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势在必行。

创新创业对大学生来说,不是一种简单的实践活动,而是工作岗位的创造、崭新事业的开创,没有现成的模式,需要经历艰辛与挑战,很大程度上是心理品质的较量。心理归因、心理承受能力等心理素质方面的不足使不少大学生不能以积极心态对待和解决创新创业中遇到的问题,甚至放弃创新创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注重传授专业知识、创业知识,提高创新创业技能,加强对大学生从事具有挑战性工作必需的心理方面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提高耐挫性。基于此,心理育人以特有的亲和力、感染力和针对性,既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前提和保障,又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力和效果。

一、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观,有效破解激发创新创业意识难题。

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比较低,选择性创业比例低,说明大学生现有思想状况与国家对创新创业人才的要求之间存在矛盾,鼓励大学生主动将创新创业作为理想是一个教育难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1],要求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对新时期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必须彰显心理育人在德育方面的优势。

创新创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基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创新创业的认知,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原发动力,直接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目标的确立、创新创业方式的选择及创新创业价值的评判。从心理学分析,创新创业价值观追求的是较高层次心理的需求,如个人兴趣爱好的满足、理想价值的实现等。目前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教育发展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重视创新创业的经济价值,忽视精神价值;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忽视社会价值的追求;重视创新创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忽视遇到困难挫折时价值选择的引领[2](54)。针对上述问题,培育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通过心理育人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主流价值认同的有效途径,让创新创业成为大学生的青春梦想。

1.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挥心理育人品格塑造功能。

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类积极品质和团体、社会良好发展因素,并运用这些因素,提升个体内在幸福感和快乐指数,增进人类健康幸福,促进社会繁荣,研究结果证明,与一般人相比,具有积极品质的人具有更良好的社会道德和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向成年过渡阶段,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心理成熟度不高[3](94),情绪和情感控制能力较弱,但是自主意识和接受能力较强。通过心理教育,挖掘、激发大学生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品质,增强自我效能感,以典型事迹、成功经验培育大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导大学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仅将投身创新创业作为个人创新创业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体现,更上升为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价值追求[4](63),融入祖国改革发展和国富民强的事业之中,成为自觉服务社会,主动承担历史使命,具有发展潜力的成熟人,以自己的创新创业梦助圆伟大的中国梦。

2.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发挥心理育人内化教育目标作用。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自大学生一入学就开始,以就业为导向,帮助大学生明确未来的职业方向,提高就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为目标。我国不少大学生选择创新创业是因为就业压力,而不是作为一种理想和追求,反映的是创新创业价值导向教育的缺失。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价值观是在教育引导和环境影响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旦形成就较为稳定[5](154),直接指导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选择和实践活动。心理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将在心理层面深化职业规划指导的效果。一是帮助大学生做好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准备,二是帮助大学生准确自我定位,将投身创新创业作为职业规划的高层次心理需求,聚焦于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三是帮助大学生主动内化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变“要我创新创业”为“我要创新创业”“我能创新创业”,从内心提升存在感和幸福感。

二、发挥“三全育人”优势,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有效破解充分利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难题。

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就发文[6]要求高等学校把创业教育教学纳入学校改革发展规划,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评估指标,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明确职能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和组织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工作。目前高校创新创业理论教育已经形成普惠型、提高型、精英型、实战型,点面结合的教学体系,在教育指导全体学生的同时,又重点支持部分有创业意向和能力的学生成功创业,但是教育成效离国家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分析原因,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合理配置是影响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心理育人作为高校形成“三全育人”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全过程进行、全员参与、全方位进行的育人活动,通过发挥心理育人在唤起全员参与、融合方面的优势,有效破解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难题。

1.以时代精神唤起全员参与,整合多元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

在新的历史时期,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内容,如何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创新者和创业者是高校的时代重任。心理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国家所需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教师心理接受能力、促进社会主流价值认同的重要途径。在“教育者先受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校通过教育引导,让广大教职员工转变观念,把创新创业作为人生高层次的价值追求,自觉提高创新创业素质,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改变目前高校担任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单一、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片面、教育效果弱化等现象。在全员育人层面关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统筹协调,在全过程育人层面强调起点教育、阶段教育和大学整个教育过程的统筹协调,在全方位育人层面注重育人组织、育人渠道、育人层次、育人资源和育人环境的统筹协调,以协同求合力,以协同促创新,以协同谋发展。

2.以全覆盖促进主动学习,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实现心理育人教学的全覆盖。规范和加强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实现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全覆盖和心理健康素质测评全覆盖,指导帮助大学生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激发创新创业热情开发创新创业潜能,主动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和提高创新创业技能,有效发挥心理课堂教学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二是实现心理育人在整个大学创新创业学习过程中的全覆盖。从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关注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出发,从心理层面注重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进行深层次的引导和干预[7](86),从新生一入学就开始创新创业起点教育,帮助学生与时俱进,立志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整个大学学习,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融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互相补充,开放教学、项目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方法的灵活运用,持续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保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的激情。在就业和规划未来时,指导学生选择机会型创新创业,企业将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提高心理育人质量,构筑创新创业教育心理支持体系,有效化解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问题。

有学者经过数据统计和文献资料整理,大学生创业起步是信心满满,经过一段时间的创新创业实践,在面临创业压力之后,如果心理方面没有得到有效的指导与调适,就会出现创新创业动力不足、抗压耐挫能力下降等问题,甚至有的大学生面临创新创业失败,出现认知、情绪和意志行为障碍等心理问题[3](94)。创新创业是一项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面临较大精神压力和较高财务风险,甚至经历挫折和失败的艰巨而复杂的活动,需要强有力的心理支持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在大学生产生心理冲突后有效化解心理危机,增强必胜信心,提高创新创业成功率。

1.构筑心理支持系统,提高创新创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支持系统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按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要求,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以规范性、科学性和专业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保持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应对创新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惑,激发成功愿望,勇敢迎接挑战。二是构建“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集教育、预防、调控于一体,建立工作预案,确保有效运行,深入了解创新创业学生的心理需要,及时提供心理咨询与帮助,以前瞻性和针对性有效干预心理危机,維护创新创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三是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教育的长效机制,必须依靠政府、社会、高校和毕业生本人共同努力,四方联动。政府起主导作用,出台政策,强力推进,社会起导向作用,正面引导,以典型的事迹教育大众,以成功的案例激励斗志,坚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高效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优化人才培养机制,灵活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心理育人质量。大学生发挥创新创业心理教育的主体性作用,主动学习,不断提高心理素质和承受挫折的能力,懂得只有经历风雨才能见到美丽的彩虹。

2.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营造适合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氛围。

高校创新创业文化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先进文化,是在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推进创新创业活动、形成宽容失败与挫折氛围的教育与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全体师生员工普遍认同的与创新创业有关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心理状态、文化氛围、管理制度和行为方式,是一种传播力强、作用持久的教育力量。从心理学视角,创新创业文化在导向激励、陶冶情操、氛围营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教育作用。一是促进文化认同,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反映全体师生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诉求,一旦得到大学生心理上的认同,就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产生强大的感召力、牵引力和推动力。二是重视创新创业校园精神的培育,崇尚和支持创新创业校园的精神,宽容挫折与失败的积极氛围,典型事迹、逆境成才的正面宣传,既能够以正能量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创新创业的竞争与挑战,又能够使大学生获得更多的环境支持和心理归属感。三是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厚实文化底蕴,使学校的自然景观、建筑设施、文化载体都散发出创新创业的文化气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让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有感触、受教育、长知识,使学生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

参考文献:

[1]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Z].教党〔2017〕62号,2017.

[2]宋妍,王占仁.论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的引领[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11).

[3]陈锦.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0(02).

[4]张斯特,于文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业价值观理论发展评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5).

[5]刘海滨.大学生创业价值观转变的影响因素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02).

[6]教育部办公厅.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Z].(教高厅〔2012〕4号),2012.

[7]陈虹,潘玉腾.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心理育人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心理健康教育,2019(05).

项目号:2019年度江苏省教育系统党建研究课题(项目号2019JSJYDJ02059);2019年南京工程学院社科联重大课题(项目号SKLAA201930)。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三全育人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