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赤峰市区小学家校合作现状调查研究

2020-11-23杨竟楠张艳明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协同育人家校合作

杨竟楠 张艳明

摘 要: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赤峰市区几所小学在“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家校合作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目前赤峰市区小学家校合作存在合作停留在表层上,深度合作不够、家校合作平台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家校合作多为单向联系,双向交流少以及学校对教师和家长的指导欠缺等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转变教师和家长的教育理念、完善家校合作的内容、加强培训及研发网络平台的功能等几项解决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家校合作;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0)10-0102-05

1 研究背景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然而,在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造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相互分离的,传统的家校合作也并没有实现二者之间真正的协作与共同发展。

如今,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和家长认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学校和家庭如何联合起来密切协作,实现一致共育,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普遍关切的问题。而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家校协作正逐步受到各级教育部门、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重视,研究“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传统家校合作的现状,梳理其中存在的问题,将为后续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2 调查的设计及实施

为全面了解赤峰市区小学“互联网+教育”视阈下家校合作的现状,笔者选择赤峰市市区内的红山区第一小学教育集团(两所学校)、红山区第九小学,红山区第十七小学教育集团(两所学校)等五校作为调查对象,设计两套问卷,一份面向家长,一份面向教师。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了解这些学校“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家校协作的基本内容和具体途径,分析其家校协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给予归纳整理。

为了能够客观调查教师和家长对“互联网+教育”视阈下各校家校合作的具体运行情况,探索家长及教师对新技术支持下家校合作的实际需求,笔者在对部分家长和教师访谈的基础上,设计了调查问卷。教师卷主要内容涉及教师对家校合作的态度、选择的具体方式及实际效果;家长卷内容涉及家庭的教育方式、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观念、态度及效果。本次问卷调查,通过问卷星调查网站进行发放试测,共发放教师问卷100份,收回96份,回收率为96%,有效问卷共94份,有效率为94%;发放家长问卷共200份,收回174份,回收率为87%,有效问卷168份,有效率为84%。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均符合调查问卷的基本要求。

3 调查结果的分析

3.1 对家校合作基本问题的认识

3.1.1 对家校合作的认识与态度

表1显示出被试学校教师对家校合作的必要性认识是很赞同的,比例超过93%。同时也反映出被试的家长中,有将近62%的家长非常支持家校合作。由此可见,不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对家校合作的认识与态度已经与以前大不相同,他们普遍认可家校合作、协同共育对人的教育,特别是小学阶段教育的重要作用。当然,这也是我们顺利开展家校合作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提。

3.1.2 家校合作的内容

在教师及家长对家校合作所关注的内容方面,通过表2数据显示,超过90%的教师和家长更加关注利用家校合作的途径了解学校活动信息或获得精品课程分享的信息,这是二者一致的选择。而对于家长而言,他们更加关注的则是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在所有被关注信息中,教育方法与教育经验的分享仅仅被55%的教师和54%的家长所关注。同时,学生的人际交往、思想情况及心理健康等方面获得的关注度则更少。由此可见,教师通常会更多地利用家校合作平台来发布学校活动信息或分享精品课程给家长,而家长更在意的是随时了解学生的在校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二者同时较少地关注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点,如教育方法和教育经验的分享。可以说,“互联网+教育”视阈下家校合作的途径更广了,但是其内容涉及的广度和深入都还停留在传统家校合作的水平,尤其是在家校合作、协同育人的本质上还没有受到足够关注。

3.1.3 家校合作的方式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通讯软件日新月异地普及在教育领域。这为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提供了多渠道、全方位技术支持。根据当前赤峰市区小学家校合作常用的沟通交流渠道,笔者获得被试教师和家长的家校合作方式选择倾向性如表3所示。

数据呈现的结果表明,教师方面,更倾向于选择QQ或微信、电话或短信以及翼校通的方式来联系家长,其中使用QQ或微信的比例近50%,而采用面对面交流的家长会方式仅占约16%。在家长层面,倾向于采用QQ或微信联系方式的占39.29%,与教师之间的电话或短信联系也占到了33%,家长会仅占10.71%。与教师不同的是,虽然学校都要求家长安装翼校通App,但实际上家长对其关注度远远不够,仅有不到3%的家长认可这种家校合作的交流方式。可见,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倾向于选择新媒体支持下的家校合作方式,其中,微信和电话由于其所具有的方便、快捷和及时性特点,深受教师和家长的一致认可,已经成为当前家校合作的主流方式。而同样是基于信息技术的翼校通则更受学校和教师的青睐,似乎并没有在家长群体中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它还不如微信那么方便、快捷,缺乏实用性。

3.1.4 家校合作的频率

教师每个月与家长交流的频次,即家校合作的频率是否合理,影响着家校合作的有效性。表4显示,23.4%的教师与家长联系的频率为一周一次,58.51%的教师与家长保持在两周一次的联系。目前我市市區小学班型一般为55人左右,这样的沟通频率处于合理范围。

家长层面,他们期望每个月与教师交流的频次如表5所示,数据显示,教师实际与家长交流的频率比较符合家长的期望,超过55%的家长期望每两周与教师交流一次,近30%的家长期望每一周与教师交流一次。值得注意的是,有2.98%的家长认为不需要与教师进行交流,这部分家长没有认识到家校合作的必要性,这是本研究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因为缺乏有效的沟通,就很难进行有效的家校合作。

4.2.2 完善家校合作的内容,创建协同育人的环境

家校合作中需要双方关注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孩子的教育和成长过程中涉及孩子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的问题。但是在实践中,据上述调查显示,人际交往、思想动态、心理健康等领域成为教师和家长双方均最少的关注点。当然这其中的原因或许可归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合作双方无一不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考试分数,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整体教育环境和家校双方的教育理念还需与时俱进,家校合作不应只盯住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4.2.3 加强培训,提升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能力水平

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特别是新入职教师、新任班主任教师)的在职培训,将家校合作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把与家长沟通与合作的能力作为教师的必备素养之一。要求教师熟知家校合作相关理论,能够结合具体的案例学会如何与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合作,以此来加强教师关于家校合作技巧及策略的训练。

在家長教育方面,学校也应该为家长创造参与家校合作理论与实践的学习环境,创办“家长学校”,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家长学校的内容除了围绕“家校合作”这一主题外,还可涉及青少年成长规律、亲子关系、家庭背景与儿童成长的关系、儿童心理问题等儿童成长过程中的若干相关领域;家长学校的形式可采取专家讲座、专题培训、定期分享交流等不同形式;家长学校不仅要让家长学会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更要为家长的教育做法提出改进意见,其主要目的是提升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保障家校合作的顺利开展。

4.2.4 在技术层面,配合家校合作实际需求研发网络平台的功能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家校合作平台功能的研发也在逐步完善。目前,赤峰市区小学主要利用“翼校通”平台作为家校互动的统一平台。然而,虽然该平台集成了家校互动和智慧校园等多种功能,但是在实际利用中,却出现了仅通知功能被积极应用,其他功能被闲置一边的局面。在前述调查中,我们也看到,教师和家长更愿意采用QQ或微信或直接打电话的方式进行联系,翼校通那些丰富的功能并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

因此,我们建议学校和教师借助“翼校通”平台的优势,将家校互动和智慧校园的功能合理运用起来。比如,家校互动包含了若干项功能,可利用“通知公告”“家庭作业”“成绩”及“成绩分析”等功能轻松实现发布学校的活动讯息,发布各科作业、上传作业及考试成绩,提供分析指导等目的,这样对于家长而言,就可以及时获知教师布置的作业,便于协助督促学生完成作业,随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为家庭教育做好铺垫。智慧校园中的“同步学”“天天练”“名师讲”“校本微课”等功能,更是为学生提供了在家进行同步学习、复习、拓展知识领域的途径,都可以被充分利用起来。

除这些教育教学辅助功能外,我们还建议软件开发机构基于当前家校合作的需求,增设家长们感兴趣的板块栏目,如“校园生活风采展示”“家庭教育指导”“家长论坛”等栏目,这些都是家长急需从学校获得并需要反馈给学校的信息,而且也是对家校合作的顺利开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的信息。

参考文献:

〔1〕董艳,王飞.家校合作的微信支持模式及家长认同度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38(02):122-127.

〔2〕金璐.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20.

〔3〕孟杰.新媒体支持下小学家校合作方式的调查研究[D].天津大学,2018.

〔4〕倪印堂.“互联网+”背景下中小学家校合作问题探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 40(03).

〔5〕张瑜.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家校合作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猜你喜欢

互联网+教育协同育人家校合作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基于SCP范式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组织分析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家长参与下的家校合作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