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同安歌仔戏剧团的变迁探析剧团的困境与发展

2020-11-23林琳

戏剧之家 2020年33期
关键词:歌仔戏同安剧团

林琳

【摘 要】同安歌仔戏剧团历经半个多世纪,从民间戏班到集体创作演出、人才培养、对外交流于一体的厦门市唯一的区级剧团,它的发展历程是闽南歌仔戏剧团发展的缩影。纵观每一阶段,环境、政治、经济、文化、人才都影响着它的发展轨迹。其中,政策的制定与推动、人才的培养与保障、剧目的传承与创新是推动歌仔戏剧团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基石。

【关键词】同安;歌仔戏;剧团;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3-0035-02

同安歌仔戏剧团由解放前的“福金春”戏班拆分、发展而来。它历经几十个春秋,从解放前的私有制戏班,到戏曲改革推动下的“同安实验芗剧团”;从文革中剧团解散,到文革后的“同安薌剧团”;从改革开放背景下的承包制剧团,到随着同安撤县设区更名为“同安歌仔戏剧团”,直至2012年划转为“厦门市同安区歌仔戏研习中心”,几经沉浮,见证了厦门歌仔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也为当下歌仔戏剧团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一、同安歌仔戏剧团的变迁

(一)从私有制到集体制

解放初期,剧团是戏班的形式,主要人员是解放前的一批土生土长的老艺人。二三十年代是歌仔戏横扫闽台的发展期,戏班里的老艺人是当时的学徒,他们自小跟随台湾或本地歌仔戏艺人学戏。抗战时期,歌仔戏受到打压,他们也流落四处。直至解放后,福金春召回老艺人,他们由学徒变成师傅,成为戏班的核心人员。五十年代,在戏曲改革的推动下,戏班进行体制改革,从私有制转型为集体制,改名为“同安实验芗剧团”。在集体制下,老艺人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也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创作与表演中,并以“团带班”的形式培养新人。

在剧目上,这一时期剧团以演神话、历史、爱情题材的传统戏为主,《田螺姑娘》、《假凤虚凰》、《桃花女》、《白蛇传》、《孟丽君》、《文成公主》、《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优秀的传统剧目深受百姓喜爱。直至1963年,在文化的冲击下,古装戏被禁演,剧目创作提倡“写十三年”,即写1949-1962年间的现实生活,现代戏创作由此兴起。在表演场域上,剧团的演出分剧场和外台两种形式。剧场演出的舞美趋向创意、精致;而下乡演出多在外台。这一时期,农村戏曲市场繁荣,看戏是农村群众生活娱乐的重要部分,虽然外台简陋且交通不便,演员们需要来回奔波,但下乡演出却是剧团维持生计的主要方式。

从1949年到1966年,剧团在戏改的背景下从私有转为公办,并在政府的支持下,挖掘与传承传统剧目,创作现代戏,剧团的发展趋向专业化、规范化。

(二)文革后的剧团重建

文革时期,剧团发展停滞,很多被迫解散。1979年,剧团在原同安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基础上重建,恢复为同安芗剧团。

虽然文革后重新组建剧团,但是之前的一批名角已流失,从1966年到1978年,同安歌仔戏剧团发展迟缓,缺乏老艺人的指导,文艺宣传队的演员转型困难重重。这个时期剧目以改编样板戏为主,主要改编了《海霞》、《平原作战》、《磐石湾》及歌剧《江姐》等。样板戏虽然在音乐设计、舞台表演等方面推动了歌仔戏的改革,但是也造成了歌仔戏创作与表演的雷同化与公式化,题材与形式单一,观众审美疲劳,这一时期歌仔戏市场是相对狭小的。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大陆解禁传统戏曲的演出,剧团转为营业性的专业剧团。传统戏曲的解禁不仅“解”了戏曲,也“解”了被禁锢的群众思想,他们以更高的热情走进剧场。在市场的推动下,剧团开始扩充队伍,复排传统剧目,创作新剧目,推动闽南歌仔戏复兴。

(三)承包制下的剧团发展

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城市艺术呈现多元格局,歌仔戏市场在新兴传媒的冲击下迅速缩水,此时,如果不打破“大锅饭”体制,剧团将面临存亡危机。1985年,剧团改革,承包制让剧团首先打开僵局。

剧团要发展,剧目就要革新,新兴艺术的引进拓宽了创作者的视野。1987年,厦门市电视台与同安芗剧团合作,前后拍了《三请樊梨花》、《李妙惠》、《乘龙错》三部戏曲片,开创了歌仔戏发展的新模式。除了创新,剧团赖以生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农村“请戏”的兴起。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压缩了城市戏曲的生存空间,但是民间信仰习俗的解禁与恢复却重构了农村的演戏生态。农村市场的繁荣与城市市场的衰退形成逆差,演出从城市中心转移到农村。剧团采取主动联系、送戏上门的方法,提高演出质量,巩固老基地,开辟新的演出点,增加剧团收益。

演出生态的改变给剧团演员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他们面对繁重的演出任务与机会的多重选择,多年积压的问题凸显爆发,突出表现为工作与家庭的矛盾。文革后入团的这一批业务主干都已成家立业,繁重的演出任务让他们无法兼顾家庭。1988年,剧团十位主要成员一起请调。同安歌仔戏剧团流失了骨干人才,再一次面临发展的困境。

(四)剧团转企改制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行政建制也开始改革。1997年,省府根据国务院的批复,撤销同安县设立厦门市同安区。

1996年4月,同安芗剧团更名为厦门市同安歌仔戏剧团。从1987年台湾解除“戒严令”,至90年代两岸文化交流日渐增多,同根同源的歌仔戏成为两岸共同关注的焦点,两岸歌仔戏交流逐渐深入,日益频繁。

但是伴随着现代社会新兴艺术的发展及人们艺术视野的拓展,歌仔戏在社会中的生存空间逐渐缩小。剧团的转企改制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2012年,同安歌仔戏剧团划转为厦门市同安区歌仔戏研习中心,划至厦门市同安区梧侣文体活动中心进行公益服务管理。

纵观同安歌仔戏剧团的发展,历经了三起三落。1953-1966年间,在戏改的推动下剧团规范化,至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人员流失,剧团解散;1978-1985年间,大陆解禁传统戏,剧目复兴,至1985年左右工作与家庭问题爆发,人才流失,剧团面临市场困境;1996-2010年间,剧团招收专业人才,扩大交流影响,至2010年因编制无果,人才离职,剧团转型。

二、剧团的困境与发展

以史鉴今,剧团的发展受到环境、政治、经济、文化、人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政策是剧团发展的保障,市场引导剧团发展的方向,人才是剧团发展的基石。

(一)政策的制定与推动

当前,市场艺术多样化发展,戏曲市场流失日趋严重,呈现观众老龄化和市场受众面减小的趋势。在严峻的市场考验下,国家推行了一系列政策给予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大力推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政策》强调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振兴我国戏曲艺术。歌仔戏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百年,吸纳百家之长,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海峡两岸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展现和传承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政策的支持给予歌仔戏剧团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人才的培养与保障

人才流失是剧团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有三:其一,公办剧团缺少编制,民间剧团无收入保障;其二,演出任务繁重,无法兼顾家庭;其三,源自市场的压力与诱惑。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同于过去“团带班”的模式,戏曲学校为歌仔戏剧团输送专业表演人才、创作人才;福建省“水仙花”戏剧比赛、福建省青年演员比赛等竞赛为演员提供交流与提升的平台;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为两岸人才的培育提供了土壤,也让歌仔戏一衣带水的传承得以延续。

(三)剧目的传承与创新

剧目是文化传递与交流的载体,歌仔戏剧目不论是在编创上,还是在舞美上,都朝着精致化的方向发展。传统剧目是歌仔戏百年艺术特征的浓缩,对传统剧目的传承,有原汁原味的演绎,也有在传统中融入新元素的新形式。但是传统剧目已经无法完全满足新世纪观众的审美要求,创新剧目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剧团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方式。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提高,歌仔戏的传承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国家艺术基金等项目为剧目的创新提供动力,高雅艺术进高校活动让当代大学生在学校里就能欣赏优秀剧目。2019年,由厦门市同安区歌仔戏研习中心创排的歌仔戏《侨批》分别在厦门大学、集美大学诚毅学院上演,演绎闽南人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为闽南精神所动容。

三、结语

歌仔戏经过百年积淀,其艺术魅力影响了一代代人,然而在新媒体和新兴艺术的冲击下,歌仔戏剧团的发展面临着观众老龄化及市场流失的困境。同安歌仔戏剧团在半个多世纪的变迁中展现了歌仔戏剧团的兴衰,也为当下剧团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剧团的发展一方面需要政府的有效扶持和帮助,给予人才有力保障;另一方面也需要剧团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在传承中创新,以创新促传承,以此保持市场活力。

参考文献:

[1]洪文章,陈树硕.同安文化艺术志[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2]陈耕,曾学文,颜梓和.歌仔戏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

[3]黄奕铁.同安县志(下)[M].北京:中华书局,2000.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同安文史资料第十八辑[M].厦门:文史资料委员会[政协同安县委文史委],1988.

猜你喜欢

歌仔戏同安剧团
全国首批“巾帼志愿阳光行动”试点站在同安揭牌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闽南地区歌仔戏剧团运营机制研究
欢迎加入“蓝狠狠小剧团”
同安的山
曾宝珠歌仔戏个人专场上演
学校办学特色的探索与思考——以厦门市同安进修附小为例
新媒体与闽南地区歌仔戏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