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
2020-11-23尹润雨
尹润雨
摘 要:在我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分析了移风易俗助推乡村振兴的四大着力点,建议通过发展乡村先进文化、激发主体活力、加强基层党建、强化创新驱动等措施,革除农村陈规陋习,实现正本清源,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铸造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移风易俗;乡村文明;文化振兴;乡村振兴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19-0135-02 中国图书分类号:D422.64 文献标志码:A
开展移风易俗,是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都高度重视农村移风易俗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1 乡村振兴建设背景下开展移风易俗的重要意义
风俗综合反映着一个地区社会群体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地方时代风貌、执政得失、社情民情的重要窗口。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来看,推进移风易俗不仅是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和实现小康的重要抓手,也是整个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组成。乡风文明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风俗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是乡风的直接表现,因此风俗是否优良直接关系着乡村文化是否能够振兴。移风易俗借鉴和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及现代社会新风尚、社会核心价值观等,润物细无声地深入到广大乡村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中,通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文明乡风,激发和汇聚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成功实践的积极力量。
随着移风易俗工作的开展,全国各地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针对发展实际,很多地区通过用制度建设打基础,提高了居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弘扬了新时代新风;通过建立健全“一约四会”,发动群众开展乡风、村风评议,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在遏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引导群众破除封建迷信及陈规陋习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宣传教育方面,将移风易俗与各类创评活动相结合,把改陋习、比节俭、勤俭持家作为必要条件纳入“文明家庭”等多项评选表彰活动,树立了一批倡导、实践乡风文明的好典型,在各村、社区设立光荣榜,促使大家学习效仿。
但是,由于陈旧的风俗习惯、落后观念、攀比心理及现代经济功利倾向等影响,部分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礼金”负担沉重、赌博恶习屡禁不止、宗教活动参与广泛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的步伐。亟需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修正不符合时代要求、有碍健康发展的陋习,破除腐朽旧习俗,营造符合现代文明的社会新风尚,带动人民社会生活更加文明、更加美好。
2 移风易俗助推乡村振兴的四大着力点
2.1 从助推乡风文明处着力
移风易俗是对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也是对乡村文明发展进程中糟粕部分的破除。现存的传统风俗都有其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破除陈规陋习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的“移”,而是结合时代特点为乡村振兴扫清思想和精神上的障碍,减少阻力,发挥促进乡村振兴的最大合力。因此,乡风文明建设需在甄别和认同优秀农耕文化的基础之上,挖掘和传承,并结合新时代特点对农耕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变[1]。新时代的移风易俗具有传统和现代文明的双重属性,涵盖鲜明的时代特点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正向指导下推进移风易俗,可有效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在广大乡村地区进一步培育和形成尊老爱幼、亲善乡邻、守望相助、诚实守信的新时代优秀乡风、村风、家风。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建设也是乡村与城市文化深度融合的过程。在现代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乡村的内在文化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结构性变化,亟待进一步理顺乡村内在社会结构关系,重振乡村往日辉煌。
2.2 从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处着力
在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治理有效”是总要求之一。治理有效就是要加强和创新乡村的基层社会治理、民主治理和法治治理,使农村的社会风气得以好转,社会正氣得以弘扬,违法、邪恶之气得以惩罚,从治理层面保证农村社会安定有序、和谐幸福。移风易俗正是农村基层治理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发力点。乡村治理过程也是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建设的全景式呈现。各级政府通过引导,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到移风易俗的建设实践中去,正是我国基层治理体系中居民自治、多元参与和民主协商制度的具体体现。
此外,移风易俗也是弘扬社会核心价值观、促进德治和法治的过程。移风易俗本质上是对社会风气、居民生活、精神行为的引导和规范,使传统的血缘亲情关系所构建成为的家庭单元逐步融入以文明和发展为主要标准的新乡村社会,使农村社会更加契合现代社会文明,即实现传统的德治、现代的法治和自治三者的融合。因此,移风易俗是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村治理的一种路径,也是乡村社会治理的一种有力手段[2]。
2.3 从促进乡村经济蓬勃发展处着力
部分农村地区因天价彩礼、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导致家庭支出严重超支,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推进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建设,有助于攻克志贫、因婚致贫、因婚返贫等难题。移风易俗破除这部分扭曲陈规陋习、树立新风尚的手段,不仅发挥了精神文化引领作用,也实实在在给村民减轻了经济负担。
2.4 从推动乡村生态美丽宜居处着力
乡村是群众的根,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乡村人,也离不开乡村人文。除了完善道路、基础设施等硬件,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不能忽视乡村内在的发展。除了绿水青山,还要有优秀的乡村文化。借助人这一载体,才能更好地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通过移风易俗,能够培养乡村群众形成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弘扬优秀的乡村文化,美化乡村风气,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减负。与城市相比,农村在垃圾分类、污染物处理等方面仍然落后,部分地区垃圾堆在路边,生活污水肆意排放。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应该及时配备相应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需要培养群众的环保理念。通过移风易俗既能够引导群众的行为习惯,减少随意丢弃垃圾、排放污水的行为,又能够培养低碳环保的现代化生活理念,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移风易俗在实践上和观念上都能够帮助农村居民慢慢改变落后的不良生活习惯,有助于农村居民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日益形成与当代发展相适应的生态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
3 移风易俗助推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3.1 发展农村先进文化,营造破旧立新良好氛围
新时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引领社会风气,结合当地优良传统文化、风俗习惯来制定村规民约。移风易俗要有创新,用新事物、新做法去引领群众接受新风尚[3]。要做好宣传,运用网络、板画、文化墙、村民学校、文化巡演等方式大力宣传国家政策法规、规章制度、村规村约等。要抓好典型,用身边的典型去带动和影响身边人,积极引导群众开展自我教育,对“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先进典型给予奖励、宣传。通过正面引导、负面警示,形成社会新风尚。
3.2 激发主体活力,凝聚群众力量
移风易俗要以群众为中心。在推进移风易俗、乡村文明之路上,参与主体是多样的。退休返乡的政府官员、才能突出的基层干部、耕读故土的贤人志士、反哺桑梓的业界精英、责任与担当并存的扶贫企业家,用各自的方式为实现文明乡村贡献着力量。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增强集体意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移风易俗需要群众的主动参与。政府只是培育者和引导者,群众才是参与的主角。要站在替农民着想、帮农民说话、为农民谋利的角度,帮农民解开思想上的疙瘩和顾虑,让群众主动践行文明乡风[4]。
3.3 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引领移风易俗
推进移风易俗,党的领导很关键,重点在于基层党组织要发挥作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青年干部培养计划,把农村党支部打造成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以清正党风带动民风。基层党员干部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例如婚丧事宜上报,不大操大办;带头宣传婚丧简办、爱护环境等文明新风。弘扬社会新风正气,把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5]。
3.4 强化创新驱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以发展的眼光和创新思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在进步,农村、农业也在进步。创新在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仅要创新方式方法,打消群众心中的顾虑,还要“留風守俗”,实现现代与传统完美结合。践行继承和发展相结合的理念,实现农业、农村的新发展。主体和客体同时着力,强化农村的创新氛围及增强农民的现代化理念。只有农民能够接受新事物、新理念、新方法,形成创新思维,才能形成良好发展环境,进而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真正形成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闫德亮,杨旭东.移风易俗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大意义[J].决策探索(下),2019(6):17-18.
[2]丁波.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空间变迁及乡村治理变革[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6(6):48-55.
[3]王彩霞,万远英.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移风易俗的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14):7-9.
[4]许伟.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探研[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6(6):146-153.
[5]王彩霞,魏锦荣.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9):23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