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项目式合作学习,建构高效生物课堂
2020-11-23粱秋红
粱秋红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发展,高效课堂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小组合作式教学使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生了不一样的变化,学生脱离了思维的束缚,自由地发挥创造能力,学习意愿更加强烈,增强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让生物课堂更加高效。
【关键词】合作学习;生物课堂;高效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局限在教师掌握的范围内,一旦出现与教学设定不符的情况,很快就会被“打压”,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发挥自主能动性。而教学改革的发展,促进了素质教学的发展,要求教师通过课堂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因此,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巧设项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进行探究式学习,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建构高效的生物课堂。
一、巧设项目,合理进行分组
合作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合理进行分组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究活动。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掌握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巧妙地设置教学项目,对学生精心分组,优化学生组合,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现独特的魅力,使学生对所学的生物知识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多角度发展,提高生物课堂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观察细胞的结构”的实验教学中,教师首先明确实验教学目标,并讲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然后让学生观察、认识显微镜每一个组成,并引导学生尝试用显微镜进行简单操作,观察实验结果。但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表现的实验水平不同,出现了不同的实验结果。有的学生能够正确调节显微镜,并能够清楚观察物象;有的学生因为不知道如何正确调节显微镜,不能观察到物象。教师安排不同层次的学生分组合作进行观察,形成互助合作的气氛,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逐步找寻不同玻片下的物象,使用不同倍数的目镜和物镜进行观察,分别记录不同倍数的目镜和物镜下的不同物象,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不同的视野中细胞数量的变化情况,组内成员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要根据实验结果,及时发现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
如此进行分组实验,学生在认真观察,动手操作中,掌握了相关知识内容,培养了实践探究能力,培养了良好的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的习惯,构建了新的知识体系,使生物教学高效地开展。
二、实践活动,有序展开学习
生物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初中生物教材当中具有丰富的生活素材。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寻找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题目,指導学生在生活中开展探究活动,弥补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更好地学习生物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使学生运用理性思维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对生物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扩展,提高学生参与度,从而有序地展开学习。
例如在教学“植物的光合作用”一课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环境中能够影响叶绿素形成的因素”的课外活动。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出示图片(韭菜和韭黄),让学生观察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引导学生对韭菜和韭黄两种植物的特征进行总结。教师需要向学生说明,这两种以不同形态出现的生物本是一种植物,只是栽培在不同的条件之下,韭菜生存在叶绿素的环境中,而韭黄生存在没有叶绿素的环境中。这时,学生提出:光是不是影响叶绿素形成的原因?并做出实验假设。教师指导学生对叶绿素的形成进行实验设计。教师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小麦幼苗(长出一片幼叶的小麦幼苗)作为实验材料,展开探究光照是影响叶绿素合成环境因素的实验,并得出结论:光照是形成叶绿素的主要原因。
通过教材延伸,展开课外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拓宽了学生对生物知识认知的深度和广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了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明确任务,构建知识体系
初中生物知识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涉及内容较为广泛,包括植物、动物、遗传、生态、进化等内容。想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较为系统地掌握生物基础知识,形成独特的知识体系,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生物知识的形成为线索,按照生物发展规律,引领学生体验知识形成过程,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生物知识体系,降低知识难度,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促进各项能力的发展,使生物课堂高效发展。
例如在教学“能量的释放与呼吸”一课时,教师首先明确教学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描述呼吸作用过程,并运用实验进行设计,完成实验探究活动。同时,教师向学生展示本节基本问题:(1)呼吸作用中能量是怎样变化的?(2)呼吸作用过程中消耗的物质是什么,产物的物质又是什么?物质产生的场所在哪9 (3)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什么作用?让学生首先对本节课程内容有所了解,明确当堂课的学习任务,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进行知识探究。为了高效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可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不同的小组经过小组讨论后重点探究某一个重要问题,然后进行小组间交流合作,将实验过程中的存在的疑惑记录并展示出来,经过小组间成员的共同探讨,逐个解决相应的问题,从而完成整个实验。这样依据上述问题,学生就可以对知识有整体的认知,更好地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教学目标,让学生清晰地知道重点掌握的内容,并合众人之力解决相应的问题,促进课堂教学的发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合作探究,总结知识规律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都十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是构建高效生物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实现高效学习的途径之一。对于学生来说,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通过小组间的合作探究,能够逐渐理解、发现并总结解题规律,应用到学习中。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一些实验结果也会自然而然地形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食物链”一课中,教师给学生播放了“猎豹捕食羚羊”视频,视频中的画面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教师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1)在视频中羚羊在做什么?(2)它们之间形成怎样的关系?(3)请找出生活中存在的食物鏈关系。学生对教师的问题认真思考,关注点都在猎豹捕食羚羊,很少有学生注意羚羊在做什么。通过视频回放,学生发现,羚羊正在吃草,也就是“草一羚羊一猎豹”形成一个吃与被吃食物链。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关系,有学生提出“昆虫一青蛙一蛇一老鹰”形成一个完整的食物链,还有学生提出在我们的每一顿饭中都有一条食物链;比如“水稻一鸡一人”“黄豆一猪一人”……通过对食物链的分析和讨论,学生发现了如下规律:食物链一般以绿色植物为起点,第二个环节一般都是植食性动物,第三个环节以后一般都是肉食性动物,而且食物链一般由3-5个环节组成,通过对食物链特征的总结,学生更容易掌握这一部分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分析并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规律,并将规律应用到学习中,提高了学习效率,让生物课堂更有效率。
五、知识拓展,形成多元体系
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这一阶段学生的个性化特征逐渐展现出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采取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法,虽然可以为学生讲解更多的知识,但是长此以往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可以将具有相同个性化特征的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合作探究并对课外知识进行拓展,通过构建小组学习团队,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生多元化发展。
例如在教学“人体的呼吸”一课中,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熟记呼吸系统的组成及作用,掌握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及原理,然后教师提出了如下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1)患重感冒时,为什么在早晨起床会感觉到口干舌燥?(2)在体育长跑课时,为什么老师让我们用鼻子吸气,嘴巴辅助呼气,避免张大嘴巴呼气吸气?(3)如果对溺水者进行施救,为什么要先清除口腔及鼻腔异物?教师利用动画为学生展示了呼吸与肌间类、膈肌、胸廓间的关系。学生开始分组讨论,并通过自身呼吸体会这个过程。通过讨论,学生逐渐运用本节课知识解释了教师提出的问题,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用知识解释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学生的知识不能仅停留在表象,更要透过现象发现知识的本质。教师对课堂进行拓展延伸,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逐渐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提高综合能力。 总之,在初中生物课堂中,教师需依据教材内容,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问题环境,让学生发挥潜能,自主合作探究,从而获得相应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构建高效的生物课堂。
【参考文献】
[1]张雅静.积极加强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试题与研究,2019( 26):56.
[2]谭艳.让生物教学更鲜活——初中生物教学现状及课堂初探[J].当代家庭教育,2019( 2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