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文化学思考

2016-01-14肖常沛陈喜枝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文化引领内涵发展职业教育

肖常沛 陈喜枝

摘要: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该文从文化学的视角,对职业教育发展动力、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初步探讨了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如何加强内涵建设,实现转型发展,着力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对策。

关键词: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文化引领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2-0104-03

态度、信念和价值观,有时被笼统地称之为“文化”,它们对人的行为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转型期。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对变革做出了反应。而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也在发生着重大变化。职业教育如何主动适应和服务经济发展新常态,为学生职业发展找到突破口,成为职业教育工作者一个全新的课题。

一、生利成人达己,回归职教目的

(一)“拼爹”的迷雾

青年学生对快速发展的社会变化所带来的压力非常敏感。近年来,他们的就业倾向发生明显转变,相当部分人把进入高福利和高稳定的体制内单位就业作为首选。社会舆论和媒体渲染就业“拼爹”,放大就业“拼爹”的主流假象。无庸置疑,由权力和金钱编织起来的关系网确实网走了不少稀缺的就业机会和资源,许多毕业生也认同要想当公务员或进国有企业,要有社会关系和家庭背景。

一个公平而理性的社会,应当是一个发展机会平等、上升通道顺畅和阶层有序流动的社会。唯此,国家才能永葆活力和创新力,社会才能稳定发展。而就业“拼爹”这种指向权、钱、关系的文化导向,极大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破坏了社会公平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挫伤了青年学生追寻梦想的信念。

要打破就业“拼爹”的文化认同,必须把放肆的权力关回笼子,同时还要回到整个教育体系中来探讨出路。目前,我国就业市场存在着“人与岗位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这既与我国受世界经济大环境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经济转型升级等诸多因素有关,也与教育自身相关联。

教育的本质是为社会培养适用人才,然而有的教育却偏离了这个目标。有的学校热衷于搞中专升专科、专科升学院、学院升大学,再由综合型大学升研究型大学,走的是千篇一律的升格老路。殊不知,学校的层次不是“升”上去的,而是从服务中来。有的学校什么专业热门就开设什么,教师熟悉什么内容就教什么,至于能否满足用人需求,能否顺利就业,全靠学生毕业后出去“拼爹”“拼运气”。因此,我们要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教育结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学生不“拼爹”而靠“拼能力”成才而发力。

我们的教育既要为学生“拼能力”托底,还要培养他们“拼能力”的文化自信与自觉,让他们对这个社会和时代充满信心和责任,把进入体制内就业看得淡一些,燃起创业、创新的热情,还要教育学生有摔跟头、吃苦头的勇气,真正能立起来为社会服务。

(二)打开窗口:学习

近年来,职业院校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形势好,主要是有市场需求。但就业率高的背后仍有隐忧,并不是所有人都对职业教育看好,有的对职业教育不太了解,认为职教是“低层次教育”。

真正的职业教育是什么?也许一般人对此尚处于迷茫中。教育家陶行知在名篇《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中提出:“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所谓生利,就是创造物质财富或增加社会价值。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思想,诠释了职业教育的终极目的,呈现了以生利为宗旨、以成人为目标的教育态度和教育价值观,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去年,笔者访问了德国柏林州农业园艺职业学校。该校由彼德先生于1904年创办,是德国一所具有重要影响的知名农业院校,开设有林业、花园设计和动物护理等专业,每个专业对应相应的职业,每个专业方向对应具体岗位。据校长莱纳.莱姆格鲁贝尔先生介绍,该校的一位毕业生自己开办了一间花卉园艺公司,专门根据客户的个性需求,培育供应花草苗木,生意非常好,收入和生活水平也非常高。这是普通花农大批量重复劳动无法做到的,因为其中加入了大量创造性劳动因素,这正是德国蓝领进入中产阶层的缩影。德国的职业教育“生利”功能明显,社会认可度高,学生不会因为上职业学校感到有失面子,而是非常乐意地接受职业教育。

关于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文化学思考

2014年6月,习总书记专门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做出重要批示:“职业教育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努力让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这些指示令人深受鼓舞。由些可见,以生利为宗旨,以成人为目标,“生利成人”是检验职业教育的唯一标准。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从速度向质量转变,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将会产生大量有别于以往的人才需求。如果职业教育能够培养出新型人才,他们将创办更多的新型中小企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动力,成长为新兴的中产阶层,可以逐步提高职业教育的声望和文化认同感。坚持“生利成人达己”的职教理念,有助于构建真正的创新职教体系,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更多的青年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财富的创造者,让职业教育真正从弱势教育走向主流教育。这既是一种期待和憧憬,又是我们要为之努力的目标。

二、跨越文化鸿沟,回归职教本色

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给了人们更多的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据统计,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在校生2550万人,其中高职800余万人,中职1750万人。这些青年学生通过职业教育不断进入社会和现代产业,他们需要克服的第一道门槛,就是要成功跨越文化鸿沟,实现由校园人到职业人的嬗变。

(一)文化之力

什么是文化?文化之力又在哪里?文化不过是代代相传的习惯和信念,深深植根于人们心中的价值观、道德观、信仰观和审美观,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当我们从一个熟悉的环境转到另一个陌生的环境,如果这两个不同的环境里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我们就会感到不舒服,无所适从,甚至茫然,这就是文化鸿沟所带来的困惑。

据调查表明,新入职的青年学生普遍存在着焦虑不安、自我意识严重、缺乏服从和严谨工作作风等方面的问题。毕业生中出现的各种生产和安全事故的80%,是由于其工作责任心不足、安全意识淡薄等引起,工作技能水平不够只占很少的比例。这些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产业文化、企业文化教育的缺位。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副部长鲁昕也强调:“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进产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进入职业院校。”因此,在培养青年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应该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文化缓冲,帮助他们告别原有的家庭文化、校园文化,逐步融入行业企业文化,将职业精神深深地植入他们的血脉,使其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和员工。

只有内心认同,才能踏实肯干。因此,职业教育就是帮助青年学生实现个人社会化和企业化的过程。首先,要发挥产业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青年学生对自己“蓝领”身份的认同,使他们能够安心在一线工作,顺利跨越城乡、区域和校企等文化门槛,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合理选择求学、就业之路,实现体面劳动有尊严的生活。而有些大学毕业生由于人生目标定位不同,往往“高不成低不就”,形成了“就业难与用工荒的两难”局面。第二,着力推进教育链与产业链的对接与融合,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规范,让他们在校学习期间就对企业文化、工作制度耳熟能详,真正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第三,通过产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造就学生健康的心理和人格,让他们不要对工资和工作环境有过多要求,能够从基层做起,从企业需求出发,全面提升自己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

(二)天然盟友

传统手艺的传承在过去一直是以师带徒、口传手授的方式在劳动场所进行,受教者、施教者、用工者三位一体,真正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手脑并用、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这是最为古老的职业教育模式,但育人的效率较为低下。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中,职业教育被剥离出来,规模虽然扩大了,但企业的育人功能却弱化了,逐步演变为以职业院校为中心的“单主体”育人模式,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相脱节,人与岗位不匹配。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高技能职业人的教育,学校和企业双方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应该回归到“天然盟友”的关系,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和师资配备等方面高度对接,深度融合,走合作共同育人才之路。

校企双方能否顺利回归“天然盟友”,携手并进,关键在于学校能否与企业进行文化交流与融合。因为校企合作引发的变化,首先是学校文化的变革。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到校园文化中来,用企业文化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特色,全面提升学生的产业文化素养,这是职业院校必然的选择。

教师是学校文化传承创新的主体,校企文化能否汇聚交融,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率先提升自身的产业文化素养。职业院校的教师绝大多数来自于大学,并非企业。他们来到职业院校后,逐步熟悉了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适应了学校工作环境和各项管理规范,成为了一名合格教师,但这只是完成了他们第一次的社会化。

在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背景下,需要教师主动深入企业,熟悉企业环境,建立起企业朋友圈,接受新观念和新方法,使自己顺利跨越产业文化的门槛,这就是教师的再社会化过程。因此,校企双方要为教师下企业实践,了解行业发展状况,掌握企业技术变化,提升专业教学实践能力提供机会和渠道。同时,职业院校要全面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建立完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积极引企入校、入企办班,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建校企互聘的教学团队,加强学校内涵建设,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社会认可度。

责任编辑赖俊辰

猜你喜欢

文化引领内涵发展职业教育
试论凸显农村初中特色,圆内涵发展之梦
走绿色教育之路?促学校内涵发展
加强校园人本管理 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潜能德育视角下中职内涵发展与招生规模问题的对策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基于文化引领的资源整合探讨
基于文化引领的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的业务创新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