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四维特点
2020-11-23王界美
【摘要】在新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围社会环境、人文情况相联系。在新时代发展下,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单纯的理论教育,而是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深入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贡献。
【关键词】新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 四维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1-0017-02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方向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修正的,目的就是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主要展现的思维特点包含四点:一是培养目标上突出“信仰坚定”,二是在时代发展上需要明确“供需导向”,三是传播方式上注重“信息网传”,四是转化过程彰显“以文化人”。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忽视,在发展中应不断创新,给予活力。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特点:信仰坚定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特点是其首要特点,也是不忘初心的重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受教育者真正明确,而不是单纯地死记硬背,真正将马克思理论与自己的信仰相结合,思想意识层面积极向党中央靠近。思想政治教育解决的问题就是帮助人们树立马克思主义信念,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1]。
(一)培育时代新人的需求。时代是属于人民的,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属于青年一代。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其接受教育的重要内容,培育时代接班人必须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青年一代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集中在90后,乃至00后的大学生身上,他们是民族未来的希望,是未来时代发展的接班人。在相关调查问卷中,有一个现象令人担忧:不少青年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概念模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严重。青年一代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内涵,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真正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共产主义事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向实践转化和运用的承担者。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传播文化,达到启迪民心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不能落实到实践中去,那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势就不存在,也难以让人民看到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将马克思理论内化成受教育者思想的内涵,真正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德是做人的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发挥马克思主义的魅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素质水平的提高。
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特点:供需导向
思想政治教育要针对不同的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的个性化发展越来越显著。当今这个时代下,群体差异越来越明显,各种各样的群体具有不同的特点,如果将思想政治教育按照一致的教育内容和统一化的教育方法,根本不能满足不同群体的教育需求[2]。
(一)尊重群体性差异。群体差异受地区发展、市场需求、个性需求等因素的影响,其差异性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差异性。例如,国家加强对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救助,但是要给予该部分群体勤奋自强的思想政治教育,杜绝其出现懒汉心态,与我国的扶贫工程目标相违背。当然,尊重群体差异性,首先要正确认识群体差异性。当前可以借助大数据以及云计算进行受众需求分析,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满足需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当前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接收多样化的信息,甚至可以“翻墙”出去。自由化的网络空间也给予了人们自由表达观点的平台,在网络上大家可以随时发表评论。但是由于人们思想政治素养较低,很多言论是低营养的,甚至有政治倾向性的错误。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网络平台的建设,重视规范网友的言论。在对受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要明确受众不同层次的需求,了解人们的内心精神世界,掌握心理活动的规律,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的丰富,方式上的转变,教学效果上的提高[3]。
三、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特点:信息网传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各行各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其中教育行业也是如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如果单纯依靠传统的课堂讲授,其投入成本和实际收效相差较大。但是如果正视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则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打造多样化的授课方式,例如微课、慕课等。
(一)慕课的发展。慕课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贡献。秉承着开放、平等的理念,近些年来慕课的发展有目共睹,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局限,丰富了教育方式。学习者可以在慕课中与老师、同学进行互动,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提供了一个活跃的舆论场地[4]。
(二)新媒体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助新媒体发展的快车,基于人们阅读方式的改变,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建立了系列的微信公众号。通过日常的微信推送进行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如此,传统媒体也积极搭建自己的新媒体平台,努力实现新媒体发展。同时,积极丰富传播内容,不再是枯燥无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是通过故事、案例,真正让大家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5]。
四、思想政治教育转化特点:以文化人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需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来继承和传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包含了重要的文化价值,引导人们积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整合多元文化,创新先进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核心,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在激烈的国际环境中,重视文化价值传播,让人们认同自己国家的文化,形成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归属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一)加强文化竞争与文化建设。除了意识形态性之外,思想政治教育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文化性。在新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越来越具有开放性,但是只有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才能够充分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特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认同感。首先,站在文化属性方面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表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与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站在整体性文化建设方面分析,社會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长期性,只有根据当下国情以及世界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加大潜在教育资源的挖掘与应用,进而对当下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疑惑进行有效的解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发展重点和发展趋势。最后,站在全民文化素养方面分析,无论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阵地的建设与巩固,还是提升社会个体自觉弘扬中华文化的意识,都必须要确保其具有较强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定力,进而对文化冲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引起充足的重视。
(二)提升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还可以体现在新时代下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提升方面。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文化传承与文化弘扬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创新文化传播的方式,还需要對民族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承,对外来文化进行科学的吸收与融合,对多样文化进行正确的选择与引导,对优秀文化进行大力的传播与创新。在新时代下,要想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特点,从而通过爱国主义文化来提升社会大众的凝聚力。其次,文化自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面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从精神层面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例如,在传统文化的取舍、判断以及摘取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种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进而对文化进行正确的导向、塑造以及建构。只有这样,才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在满足当前社会大众精神需求的基础上,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三)加强新时代青年亚文化生态的引领。在新时代下,之所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是为了引导当代青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强化当代青年的道德感悟力、社会责任感以及公共关怀度,进而为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打好基础。但是,当下的青年文化中存在着强烈的构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青年文化开始表现出了后现代文化的特点,丧文化、尬文化、佛系文化以及恶搞文化的盛行对当代青年的思想意识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甚至使当代青年的文化价值呈现出了虚无主义倾向、个人主义倾向以及功利化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对当代青年进行引导,使其重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重新焕发出独属于青年人所具有的创造力和活力。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以文化人,就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的结合,并通过这一方式来降低青年亚文化对广大青年价值观念的影响,引导当代青年吸收和选择积极正确的主流文化,形成以主流文化为基础的价值立场和思想观念。
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被创新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十九大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案要做出合理的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党建工作,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基础保证。
参考文献:
[1]宇文利.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之魂[J].思想理论教育.2019(1):57-61.
[2]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1).
[3]王英权,迟慧.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引大学生青春之路[J].人民论坛,2018(23):112-113.
[4]康丽滢,代洪宝.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性关注与个体实践[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6):36-37.
[5]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作者简介:
王界美(1981-),女,汉族,湖南衡阳人,讲师,本科,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