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外国人对我说东北

2020-11-23任永恒

北方文学 2020年28期
关键词:满洲东北

任永恒

他叫迈克尔·麦尔,美国人,娶了一个生长在中国东北的老婆。我一直困惑的是,我的那个老乡,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在她的另一半面前展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东北,竟使他离开在香港做律师的老婆来到东北,来到在中国也算遥远的地方,在黑土地的深处一个叫荒地村的地方,一住就是三年。

翻开《东北游记》的时候,是在一家酒馆,我在等一位请我吃饭的人,并先打开了一瓶啤酒。

麦尔来到中国的时段,大约是十年前。他选择下车的那天是冬至,好像不顶着大雪来就不好意思同东北见面似的。“刺骨的寒风中,我倾斜着身子,步履艰难地从红旗路北上,去一个叫做‘荒地的村子。……路旁散落着很多垃圾:熊猫牌香烟的空盒子,这个牌子还不算便宜;茅台酒的空瓶子;印着股票咨询的大张废纸;房地产广告传单;命理学的书刊;上面列上了买宅安家的吉利日子……”

妻子小名叫多余,这在东北的乡村是不该降临人世的意思,于是她将要被送人的时辰,被姥姥抱到荒地村,后来她成为这个村的也是雪上的公主。麦尔当然不是为妻子的童年来的,荒地村只是有亲人,好落脚而已。

租了一间草房,独自一人住进了东北,游了东北,写了东北,试图同西方和所有关心东北的人谈他的目击与感受。这本书若放在别人的案头,也许会占地方,可放在我的包里,一点儿都不沉。

平时我是喜欢与外地人讲东北的,因为外地人对东北的了解,往往弱于对其他地方或我们对他们的了解,这样就给我这个地道的东北人留下更大的表述空间,虽然我能看出好多人听着我讲,仅仅是对我的尊重,对东北了解多少与自己的生活关系不大,若去东北记住酒别喝多,别跟生人吵架就够用了。特别是在江南,说出“你们东北”时所体现的陌生和隔离感,也许只有真正的东北人才能体会。

若是外国人跟你谈东北呢?

作为东北的土著居民,很自然地认为,东北很大,在中国很重要,这块土地上曾发生了很多与世界有关的事情,应该在国外也会很知名。可麦尔写道:“书中的故事,来自一个很少有人去过甚至没多少人听说过的地方……”中国的东北在美国人的认知中是这个样子?

好吧,我不生气,我心脏不太好,我就静下心来,看你在东北的三年都住出了什么,同北风一起吸进心里的是什么样的东北?虽然东北一词,在东北人的情怀里,也不产生太多的自豪感,这些年来,发展速度不均衡,经济次发达,人均收入不是很高,寒冷,人们日子过得有点糙……可还是有很多“正能量”的。

麦尔眼中的东北

“我从省会长春出发,坐一辆满是脚臭味的大巴往东行进约两个小时。车停在路边,司机问我,你确定就在这儿下車?路边的我冻得上牙打下牙,白雪覆盖的原野上,北斗七星仿佛触手可及。等在路边的三舅给我领进屋,给两个碗里倒上‘雪花啤酒(农民家里的杯子是用来喝茶的)。

“我推开从不上锁的门,熟门熟路地上了炕(炕是用砖砌成的床,高约六十厘米左右,差不多有房间那么宽),炕的下面会烧干的稻草秸秆来加热,接着打开通往主卧室的门,炕上的油布摸起来很烫,但铺上棉铺盖卷就暖和又舒服了。房间里飘着一股烤制谷物的香味,就好像坐在刚出炉的面包上。”

寒冷的东北,有脚臭味的东北,杯子是用来喝茶的,喝酒要用碗的东北……麦尔坐在热炕上,把东北往从前翻着。他翻到旅顺口的日俄战争,于是就有了中东和南满铁路,有了一群群的洋人在东北中国的土地上过家家。有意思的是,慈禧下令,修铁路不能经过已有的城镇、军屯,更不能接近陵墓,不然会坏了风水。据说,当最初的几趟火车开进东北时,常有旅客问押车的:“这地儿叫什么?”“不知道,还没起名呢?”

麦尔记下来的文字对吗?

我无数次坐着蒸汽机、内燃机、电力机车……行走在原始的中东铁路的线路上,可今天穿越的不是往日的时光。当中东铁路交到中国人的手中之后,其民用特征就显现出来了,后来的人们把线路改了,拐到附近的城镇,拐到人们需要它经过的地方,有了中东和南满铁路,东北曾一度成为中国交通最发达的地区。

他想回到满洲,他在历史遗迹较多的城市与乡村走着,他找开拓团,他找柳条边……爱跟他打招呼的东北人都产生疑问,就在这儿待着或走,给孩子们上点儿课还是免费的,那他哪来的钱?

关于满洲,麦尔和“麦尔”们,知道这个名词在东北人心中的位置吗?也就是说,纯正的东北人是怎么了解,怎么看待那段历史的?对满洲有亲身记忆的人们,不但在今天还活着,还可以把童年眼中的满洲讲给我们,也就是说满洲与今天的东北人并不遥远。那么,能同东北人谈满洲吗?其实不能,至少同多数人不能,因为满洲根本就不在普通人的记忆里。现在人不记得,在满洲活出来的人好像也不记得,在后来的生活中,人们通常不使用这个名词,对那段时光,是用“日本人占领东北”或“沦陷区”代替着。不会有人把满洲垮台叫亡国,而叫光复。于是在后来的一代代人中,满洲通常被淡化,被忽略不计,首先被东北人选择性忘记。

至于中东和南满铁路,是突出它运走了我们的财富还是创造了我们的城市?

我最想同“麦尔”们谈的是寒冷。

几年前的一个初冬,我送一个来参加冰雪节的朋友登机,当我接过他脱下来的军大衣时,他回身抱了我一下。我说,你是不是觉得东北人很可怜,寒冷的日子不好过?

“嗯,想象不出你小时候是怎么挺过来的。”

若还有时间,我真想告诉他,小时候不知道冷,当大多数孩子的手脚都被冻肿时,就不算什么了,就知道天气一暖就好啦,就会觉得东北的冬天生活就是这样啊?大家都难过时就是不难过。只是长成了大人,坐了机关,有了暖气和轿车之后,才觉得寒冷让人不舒服,才觉得东北除了有家的感觉之外,真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任何人说去海南买房,我都觉得是应该的。

老人到南方去,大学毕业的孩子在南方不回来了,家里宽裕一些,“咱们到南方旅游吧?”这逐渐成为东北人快乐生活中不太体面的部分。东北人在一块儿,你赞美家乡,我们可以跟着落泪,你赞美寒冷或唱雪花美什么的,大家就会心照不宣。

寒冷是东北人文记忆中一个坎。

人们说,东北之于寒冷,也创造了一些可爱的生活形态。哈尔滨的女孩儿,要是家里挂着一百件衣服,这肯定不是最多的,几天就要换一类衣服,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因为季节提供给我们展示着装的自然属性。雪天里的红羽绒服,黑长靴,我的一个南方的朋友惊呆了。他说,羽绒服只能穿在有雪的地方才能显出美;豆腐放在冰箱里冻出来的也算能吃,可要是自然冻出来的冻豆腐就不一样了,里面呈蜂窝状,咬一口有弹性,蜂窝里含着汁;冰窖里的啤酒喝着解暑,冰箱里拿出来的会头疼;上海的媳妇爱回东北过大年,除了热闹,再就是室内温暖,从外面跑回来,更能体会到回家的感觉;只是出行真的不方便,一入冬要换雪地胎,车堵得更厉害了,城市的空气也不好,于是,东北的春天更美丽。

季节的冷暖分明似乎也体现在人的精神形态上。东北人喜欢大声说话,这不是怕对方听不见,是突出自己的存在感,喜怒分明且表面化,又不能说与季节没有关系。

还是继续读《东北游记》吧。

麦尔认识的东北人

第一个当然是他现在的老婆,一个丰满且漂亮的女人。在美国领空的飞机上,航空小姐把饮料车推了过来,她大声说,啤酒。两罐百威下肚后,自信油然而生,问旁边一个白人,你去过北京吗?我就在那儿工作。又看了看他腕上连着另一个人的手铐,你们警察打犯人吗?

这样的姑娘不用再谈东北,她的言行已经很东北了,我要是麦尔也会想,中国东北是怎样的一块土地?

“房东姓关,一个没结婚的农民,小心翼翼唯唯诺诺,总是一副困惑茫然的样子。穿着肥大的军装裤子和不合身的军装外套,干瘦黝黑的他总是眯缝着眼睛,好像阳光照得眼睛疼。关先生不喝酒,不打牌,每天去钓鱼,一趟趟把收获带给熟客,没卖出去的带回来。两人默不做声,也相安无事。”村上的家通常是不锁门的,他给麦尔的房门上挂了一把锁。

房东不像一个典型的东北人吧?要是我们处在他的位置?就是说,房客是位大鼻子、黄头发、棕色眼睛的外国人呢?

麦尔为啥选择荒地村呢?这里不但有老婆的亲属,还有老婆的童年。这里有个三舅,三舅是看着“老婆”长大的,很亲。很亲也不会住到三舅家,这就是美国人,只是每周到三舅家是去坐一次客,喝雪花牌啤酒,用碗。三舅突然病了,是中风。麦尔去看他。麦尔打听医药费交了没有?够吗?三舅说,没事,只是每周一起吃饭的事就算了,不方便。

麦尔想不清楚了,怎么能让他们不担心钱的事呢?“在中国东北,付钱不是一笔财务上的转账那么简单。就算在餐馆里吃饭,付账的时候双方也可能在桌上大争大抢,高潮是某人一把夺下账单,抢先冲上柜台,扔下钱就走。付钱,是尊重对方的表现,也是在‘人情银行里存上一笔,以此搞好互相间的关系。作为一个老外,我在这个银行里是没法开户存钱的……”

麦尔眼中的哈尔滨

是因为中东铁路经过这里,于是就来了第一批俄罗斯人,他们住在这里并建设和开发了哈尔滨?这样说不行,这里最先有的就该是中国居民,有土著的渔人,有个废弃了的制酒作坊为证。会有人争论吗?1998年曾有人策划召开一个中东铁路百年纪念的国际学术会议,后来没有开成。为什么呀?“一个独立而自信的国家,应当不怕承认历史上外国人的积极贡献,并非所有外国人都是侵略者和罪犯。”

第一個三十年的哈尔滨,一头是俄罗斯如火如荼地修建铁路,另一头是日军的战火汹涌而来,两头夹着的,是清朝的衰落与灭亡。

一段时间的无政府状态,让世界上一部分想躲避战争的人蜂拥而来,他们绕过中原大地,直接把贸易嫁接到国际市场,这让哈尔滨有别于其他中国城市,有了混杂的异国的血统,同时也成为当时国际贸易交流的十字路口。麦尔碰见一个叫胡宏的人,经营着一家俄罗斯西餐厅,他是混血,妈妈是俄罗斯人,他说,生长在哈尔滨的居民,谁不是混血呢?没有血统上的,也是文化上的。

哈尔滨对自身的认知,也是在一种时态影响下的,把中国大街改为中央大街是民族主义的力量,把果戈里大街改叫奋斗路,是体现新中国,那么重新叫回果戈里大街呢?就是都市国际化了。

麦尔在索菲亚广场“坐在一条绿色的长椅上,一个小女孩在喂鸽子,一个小男孩在吹泡泡,一对路过的情侣穿着愤怒小鸟的情侣装,饺子店的雇员们站成整整齐齐的一排,然后跳一种舞。女人在老教堂的墙边照了好多照片,一个男人大摇大摆地走过,手包夹在腋下,好像那是他随时要抽出的武器。他后面跟着一个男人,两手都拿着用细绳封好的档案袋。一位老爷爷抱着宝贝孙子,快步走向金盏菊丛扒开他的裤裆,在给花‘浇水,我看着他们,他们看着我,我们的表情一模一样。旅行在外,一切看起来都是新鲜的,哈尔滨整座城市仿佛是一场大型展览,这里的游客也是展品(特别适用于中国)” 。

铁路、移民、黑土地和寒冷,构成了中国东北的基本符号,与此有关的东北生活,不排除形成的“与此有关”的人群性格。可没来过或不了解东北的人们,无意中把东北形象固定在酒桌上和小品里,这既不公也是不真实的。其实,除了口音,在其他方面,东北人比任何地方的人都体现性格上的多样性,内心中有着更多的南腔北调,每个街道都包容着苦辣酸甜的八方菜系,年节中更喜欢回家的前提是走出去,东北人比其他地方的人有更强烈的闯天下的愿望。珍惜温暖,并喜欢把温暖送给别人,送的方式不仅仅是敬酒。

有谁能说清楚东北人是多么喜欢春天?

可爱的麦尔,走近了东北,但没有走进东北。

责任编辑  韦健玮

猜你喜欢

满洲东北
东北冬景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大东北的春节
闽东北木拱廊桥桥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