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显微镜下颈前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0-11-23向兴胜陈灏

中外医学研究 2020年30期
关键词:融合术椎间隙前路

向兴胜 陈灏

颈椎病是骨科常见的颈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经典的手术是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术,但效果并不理想[1]。术后患者易出现咽部不适、椎体应力改变等并发症。显微镜下颈椎前路内固定融合术是近年来我国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椎体疾病的新的显微手术方法,能有效解决自体骨取出、完全减压、准确定位的局限性,对患者的创伤小,术中失血少[2-3]。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4例颈椎病患者,探讨了显微镜下经颈椎前路椎体内固定融合术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行显微镜下经颈椎前路椎体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64例。纳入标准:(1)术前经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及临床症状诊断为颈椎退行性病变;(2)年龄18~80岁;(3)临床表现为颈肩部存在疼痛、肢体麻木无力。排除标准:(1)既往有颈椎手术史者;(2)伴有其他心脑血管疾病者;(3)颈椎有先天畸形(如先天性或退行性椎管狭窄)而不适合前路手术者。男36例,女28例,年龄32~76岁,平均(45.6±2.9)岁,病程2个月~6年,平均(13.7±3.5)个月。其中单椎间隙33例,双椎间隙21例,三椎间隙10例;神经根型27例,脊髓型15例,混合型22例。本研究经过笔者所在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1.2.1 手术过程 采用气管内插管行全身麻醉,患者取仰卧位,颈椎后垫枕,颈部中立位,稍后伸。颈部皮肤常规消毒后,开2 cm横行切口于甲状软骨右侧,从此切口切开皮下组织,切开颈阔肌,电凝止血,将颈阔肌深面无血管区做上下各约2 cm的潜行分离。打开颈前筋膜,找到椎间隙后插入定位针。通过计算机图像定位系统将透视定位针置于颈椎间盘间隙。取出定位针后用尖刀、刮匙、髓核钳和咬骨钳将椎间盘突出部分切除。切开后纵韧带,将游离髓核完全去除。椎间融合器(cage)内用同种异体骨及骨又生混合物填充,将cage植入椎间盘。将适当尺寸的钛板固定在cage前并拧紧螺钉。待计算机图像定位系统显示钛板和cage的位置恰当后,用冲洗枪冲洗伤口,逐层缝合伤口。

1.2.2 术后处理 颈椎术后留在恢复室观察。患者苏醒后,生命体征稳定后,应送至综合病房进行心电图监测、体温、血压等情况。术后注意体位,保持头颈部身体一致并固定颈部。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于术后随访,比较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3、6、12个月病情变化。

1.3.1 JOA评分 根据日本骨科协会治疗评价(JOA)标准对颈椎神经功能恢复进行评估,分值越高表示恢复越好,具体分值划分如下:(1)低于7分:重度损害;(2)8~12分:中度损害;(3)13~16 分:轻度损害[4]。

1.3.2 神经功能改善情况 神经功能改善率=[(术后JOA评分-术前JOA评分)/(17-术前JOA评分)]×100%。其中:(1)优:改善率>75%;(2)良:改善率40%~75%;(3)一般:改善率<40%。

1.3.3 疼痛改善情况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疼痛进行评价,患者选取0~10中的1个数字表示自身感受疼痛,共10分,其中:(1)0分:无疼痛;(2)3分以下:有能忍受的轻微疼痛;(3)4~6分:疼痛并影响睡眠;(4)7~10分:疼痛难忍至影响食欲和睡眠。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9.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颈椎VAS评分改善情况

术后各时间点的颈椎VAS评分呈逐渐降低趋势,且均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各时间点的颈椎JOA评分均较术前增高(P<0.05),见表 1。

表1 患者颈椎VAS评分和JOA评分改善情况 [分,(±s)]

表1 患者颈椎VAS评分和JOA评分改善情况 [分,(±s)]

注:t1、P1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t2、P2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t3、P3术后12个月与术前比较。

时间 VAS评分 JOA评分术前 5.63±2.42 7.82±1.23术后3个月 1.98±0.56 14.53±0.85术后6个月 1.27±0.43 14.63±0.63术后12个月 0.68±0.36 14.98±1.06 t1值 5.685 7.548 P1值 0.028 0.006 t2值 5.873 7.615 P2值 0.027 0.006 t3值 6.246 7.858 P3值 0.017 0.005

2.2 患者术后12个月神经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显示,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优44例、良15例,一般5例,优良率为92.19%。单椎间隙、双椎间隙、三椎间隙的神经功能改善优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患者术后12个月神经功能改善情况

3 讨论

颈椎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由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慢性劳损引起。患者有时伴有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颈椎活动度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5]。随着微创骨科器械的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多的辅助手术显微镜应用于临床,研究表明显微技术在颈椎、腰椎手术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由于显微镜具有光源和三维图像,因此可以在4~20倍放大倍数范围内自由调节。显微镜在手术领域的显示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使视野更清晰,弥补了传统手术领域不清晰的缺点[6-7]。外科医生能清楚地看到硬脑膜上的神经根和小血管,提高了外科医生分辨局部组织的能力,方便了精细手术的进行。

颈椎病的手术治疗主要是通过手术扩大椎管容积,增加颈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从而减少对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改善对脊髓的血供。在以往的临床治疗中,大部分非手术治疗并不理想,传统的手术治疗有加重脊髓和神经根损伤的危险[8]。由于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可造成颈脊髓受压,为了直接减压并去除脊髓前方的制压物,保证一定的颈椎活动度,颈椎前路减压重建是近年来较为常见的临床治疗方法。它能减轻脊髓、神经和椎动脉的压迫,然后通过融合固定插入人工材料重建椎体,防止广泛减压造成前方假体脱出,对患者造成的手术损伤较小[9-10]。

因此,本研究采用显微镜辅助下颈椎前路内固定融合术,并将微创骨科技术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相结合,以减少手术对患者的伤害,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术后3、6、12个月时的颈椎VAS评分呈逐渐降低趋势,且均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3、6、12个月时的颈椎JOA评分均较术前增高(P<0.05)。此两种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且患者颈肩部疼痛感明显恢复,优良率为92.19%。提示显微镜辅助下颈椎前路内固定融合术能有效恢复神经功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传统的颈椎病手术治疗中,深部小出血点不易识别和准确定位,容易出现不完全止血和引流不良。迟发性椎管内血肿可导致脊髓和神经根受压,导致治疗失败。显微镜辅助手术有利于保持清晰的视野,能准确识别出血点,快速定位出血点,电烙器能有效防止术后因出血不全而形成椎管内血肿,且手术暴露仅是组织的一部分偏前部分剥离过程,主要是钝性剥离,尽量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11-12]。本研究采用的显微镜辅助下颈椎前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和颈椎部的疼痛感。同时,在进行手术操作时,笔者也总结了两点经验:(1)当放置cage时,它略低于椎体的前边缘。钛板在固定前预弯,以适应颈椎生理曲度的矫正。术中应进行颈椎前路和侧路透视,以确保钛板靠近椎体前缘。(2)显微镜辅助手术时,需要充分暴露手术野。尽可能行手动牵引,以充分暴露椎体前缘。

综上所述,经显微镜下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病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神经脊髓功能,安全性高,预后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融合术椎间隙前路
经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
非特异性椎间隙感染细菌学特征的研究进展
苏州工业园区朝前路实验学校 博雅教育 奠基人生
超声与传统体表标记定位孕产妇L3~4椎间隙用于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
前路
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椎管狭窄伴退行性腰椎侧凸的疗效观察
膝关节融合术治疗挽救性人工膝关节感染可以获得持久的效果
踝关节融合术治疗足踝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前路漫长,但值得期待
为什么人老了就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