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粪便钙卫蛋白检测在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应用

2020-11-23方凌毓童小梅傅春燕许景林陈冬梅

中外医学研究 2020年30期
关键词:坏死性结肠炎小肠

方凌毓 童小梅 傅春燕 许景林 陈冬梅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多发于新生儿时期的严重消化道疾病,也是导致早产儿、低体质量儿死亡的重要原因。疾病初期无其他特异性症状,常规实验室检查在诊断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缺乏特异性,导致行腹部X线确诊时病情已处于危重状态[1-2]。钙卫蛋白是反映急性炎症反应的标志物,而粪便中的钙卫蛋白(fecal calprotectin,FC)是中性粒细胞的标志性蛋白,与肠道炎症间存在密切联系,其水平的高低可反映肠道炎症的严重程度,因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可将其用于评估肠道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3-4]。基于此,本研究分析FC在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25例作为观察组。NEC诊断标准:按照文献[5]《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修正Bell分期标准进行诊断和分期,选择Ⅱ期及以上的病例作为确诊病例。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伴有体温不稳定、呼吸暂停、血小板降低、代谢性酸中毒;胃内残奶量增加,粪便中带血,肠鸣音消失,大便潜血阳性,腹部压痛明显;腹部X线平片显示肠充气或功能性梗阻,或肠壁囊样积气,或门静脉积气。排除标准:存在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合并其他系统感染性疾病者。其中男14例,女11例;出生胎龄29~35周,平均(31.86±1.06)周;出生体重(1 473.29±68.44)g;疾病严重程度:Ⅱ级16例,Ⅲ级9例。另选取同期住院的无胃肠道疾病早产儿按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和入院时间进行1∶1配对,共25例作为对照组,男12例,女13例;出生胎龄29~35周,平均(31.72±1.13)周;出生体重(1 556.42±59.38)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对象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观察组患儿于禁食24h、72 h及重新开奶时留取粪便样本,对照组仅留取观察组患儿禁食24 h和开奶同日的粪便样本,粪便量0.5~1.0 g,所有收集的粪便样本均放入无菌塑料管中,随后将粪便样本放置于-70 ℃冰箱(美国Thermo Scientific公司)内无菌密封冷冻,从-70 ℃低温冰箱内将粪便样本取出,于室温下解冻,将装有3 ml稀释液的15 ml离心管连同采样勺一起称重,刮取50 mg粪便样本,放入装有稀释液的离心管中,随后将样本放置于型号为QL-901涡旋混合仪上,待样本无明显块状时放置于德国Heraeus公司生产的离心机内行离心处理,设置离心机转速为5 000 r/min,离心处理5 min后留取上层清液。取50 μl上层清液放置于700 μl稀释液中,于1.5 ml EP试管中,充分混匀。另取90 μl至FC检测卡,计时15 min后进行检测,检测所得结果×4.5即为实际FC浓度,若检测值<15 μg/g(低浓度样本),建议稀释5倍,结果×5×15/50(1.5)即为FC浓度;若检测值>2 100 μg/g(高浓度样本),建议稀释60倍,结果×60×15/50(18)即为FC浓度。

1.3 观察指标

检测观察组在禁食24、72 h及重新开奶时的FC水平,分别表示为FC1、FC2、FC3,于观察组患儿禁食24 h和开奶同日检测对照组FC浓度,分别表示为FC1、FC3;对比禁食时观察组及对照组FC水平,比较观察组不同疾病分期患儿在禁奶24、72 h及重新开奶时FC水平;采用ROC曲线分析FC在早产儿坏死性结肠炎中的诊断价值。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FC水平比较

观察组FC1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FC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FC水平比较 [μg/g,(±s)]

表1 两组FC水平比较 [μg/g,(±s)]

组别 FC1 FC3观察组(n=25) 2 547.34±784.39 130.76±43.28对照组(n=25) 180.50±25.37 134.36±56.73 t值 15.079 -0.252 P值 <0.001 0.802

2.2 观察组不同分期FC水平比较

观察组Ⅲ期FC1、FC2水平均高于Ⅱ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期FC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观察组不同分期FC水平比较 [μg/g,(±s)]

表2 观察组不同分期FC水平比较 [μg/g,(±s)]

分期 FC1 FC2 FC3Ⅱ期NEC(n=16) 2 504.48±639.22 735.21±106.37 129.86±38.54Ⅲ期NEC(n=9) 4 382.29±803.16 1 972.38±92.48 138.30±45.39 t值 -6.433 -29.180 -0.439 P值 <0.001 <0.001 0.626

2.3 诊断价值

绘制FC浓度诊断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ROC曲线,截断值为1 174.95 μg/g,灵敏度为92%,特异度为92%,约登指数为84%,曲线下面积为0.941,见图1。

图1 FC的ROC曲线

3 讨论

目前,对于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机制暂无明确定义,认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与未发育成熟的肠道上皮细胞及对各种损伤因素间产生的不可控性级联炎症反应存在密切联系[6]。由于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期病情无典型症状,传统实验室检查在诊断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缺乏特异性及敏感性,而行常规腹部X线检查在确诊时病情已发展为危重期[7-8]。故早期诊断及治疗干预对改善患儿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医学研究显示,炎症反应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存在密切联系[9]。正常生理条件下,维持人体肠道内环境的稳定需保持抗炎及促炎间处于平衡状态。一旦发病,抗炎及促炎间的平衡将被打破,在促炎因子等作用下,炎症细胞将在肠道黏膜中逐渐聚集、趋化,最终引发肠道损伤。钙卫蛋白是从中性粒细胞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具有抗微生物作用的蛋白,与钙离子结合后具有较好的抗蛋白酶活性。故钙卫蛋白结构不会被细菌或各种酶所破坏,可在外界环境及肠腔内得到长时间保存,同时保持其状态稳定[10]。此外,钙卫蛋白在人体内分布较为广泛,于血清、粪便、脑脊液等组织中均检测到,在临床上多用于诊断炎症性肠病。坏死性结肠炎是与肠道炎症反应密切相关的疾病,当肠道炎症反应发生时,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极易渗出肠腔,使得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明显上升,加之新生儿自身肠道屏障发育不成熟,肠道通透性较高,大大增加肠腔中中性粒细胞数量[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FC水平高于对照组,表明患儿在发生肠道炎症时,中性粒细胞向肠腔排出量明显增多,释放出大量的钙卫蛋白,使得FC水平较高。FC水平在疾病早期出现明显上升现象,在怀疑患儿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时,可通过对FC水平的测定明确病情。观察组Ⅲ期FC1、FC2水平均高于Ⅱ期,且不同分期FC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FC水平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禁食后随着胃肠道的恢复,FC水平明显下降,故可将FC水平的测定作为肠道损伤严重程度及恢复的指标,可有效避免因长时间禁食导致的生长发育迟缓等,同时还可避免过早肠内喂养所引发的肠道损伤加重病情。FC值为1 174.95 μg/g时,在早产儿坏死性结肠炎诊断中敏感度和特异度均92%,曲线下面积为0.941。由此可见,对FC水平实施动态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疾病,同时还可用于评判疾病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对早产儿实施动态FC监测,有助于尽早发现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同时可给予辅助评判疾病的治疗效果,从而预测重新肠内喂养时机,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坏死性结肠炎小肠
“结肠炎”背后的亲子关系问题
蒙药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谷氨酰胺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机制的研究进展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并发肠穿孔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儿童坏死性肺炎46例临床分析
儿童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临床分析
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一根小肠一头猪
肥美汆小肠
养好女人小肠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