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微创内固定技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效果观察
2020-11-23林奕旋杨根
林奕旋 杨根
踝关节骨折属于骨科常见疾病,属于关节内骨折的一种,该病发生率较高,并呈明显升高趋势。手术是临床上治疗踝关节骨折的常用手段,既往多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虽可取得一定效果,但其创伤性较大,并易引发多种并发症,从而限制了其应用范围[1]。微创技术的发展为踝关节骨折提供了新的途径[2]。近年来,临床上逐渐将经皮微创内固定技术应用于该病的治疗,并取得了一定效果,本研究就该术式在踝关节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本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中随机抽选88例进行研究,纳入标准:(1)对手术耐受;(2)有正常沟通、交流能力,能够配合研究。排除标准:(1)中途退出研究;(2)临床资料缺失。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其中男28例,女16例,年龄24~78岁,平均(49.9±4.0)岁;致伤原因:14例为交通事故伤,13例为高处坠落伤,14例为重物砸伤,3例为其他;Lauge-Hansen分型:Ⅰ型22例,Ⅱ型18例,Ⅲ型3例,Ⅳ型1例。观察组44例,其中男27例,女17例,年龄22~76岁,平均(48.8±4.3)岁;致伤原因:15例为交通事故伤,14例为高处坠落伤,11例为重物砸伤,4例为其他;Lauge-Hansen分型:Ⅰ型24例,Ⅱ型12例,Ⅲ型5例,Ⅳ型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内容,同意参与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取患者仰卧位,予以患者连续硬膜外麻醉,常规进行各项术前准备工作。固定患者外踝骨折端,于踝关节外侧做8~10 cm的纵形切口,依次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促使骨折端得到充分显露,行骨折复位处理,然后以管状钢板或重建钢板行固定处理。然后于内侧做3 cm的弧形切口,将皮肤及皮下组织依次切开,促使骨折端显露,复位骨折,然后以松质骨螺钉与骨折线进行垂直固定。
观察组:选用经皮微创内固定术治疗,取患者仰卧位,行连续硬膜外麻醉,麻醉起效后开始手术操作。于C型臂X线机透视下行闭合复位处理,以内钳钳夹行内踝固定处理,并以骨折面情况明确进针点,通常可选用内踝前丘或后丘部位为进针点,进针时维持针头与皮肤呈30°~45°角,置入导针1~2枚,确保导针穿过骨折面,同时和骨折面保持垂直,然后沿导针置入1~2枚空心钉,同时需保证空心钉穿过骨折线,然后于C型X线机透视下对骨折复位情况进行观察,若患者旋后-内收型内踝骨折,则需在横向置入导针固定的基础上,再经内踝尖行固定处理。
术后第2天,患者均遵医嘱行踝关节轻微运动,如翻转、适当伸缩下肢等;若患者伴有内侧副韧带损伤症状,则需在术后进行为期4周的固定,并定时开展X线片检查,术后4~6周可指导患者逐渐进行负重训练,以促进骨折愈合。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以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制定的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AOFAS评分系统)评估两组患者治疗效果,量表内容包括踝稳定性、疼痛、步态、行走能力、小腿关节活动度等,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踝关节功能越好,以评分90~100分为优,75~89分为良,50~74分为可,低于50分为差[3];(2)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进行统计对比;(3)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 20.0处理数据资料,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优良率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优良率明显更高(P<0.05),见表1。
2.2 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比较,观察组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手术优良率比较 例(%)
表2 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s)
表2 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s)
住院时间(d)组别 骨折愈合时间(周)手术时间(min)观察组(n=44) 8.2±0.9 5.9±0.4 92.6±5.2对照组(n=44) 12.9±1.1 9.8±1.5 12.8±3.9 t值 21.936 16.664 81.436 P值 0.000 0.000 0.000
2.3 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6%(2/44),其中骨折不愈合1例,切口感染1例;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5%(9/44),其中骨折不愈合5例,切口感染4例,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9,P=0.024)。
3 讨论
踝关节为人体重要的负重关节,其鞍状关节为人体的合力中枢,具有运动变化多、复杂性高等特点,一旦该部位发生骨折则会对患者正常运动、生活造成严重影响[4-5]。导致踝关节骨折的原因较多,交通事故、高处坠落、重物砸伤等均可能会导致该病发生。另外骨质流失也是导致该病发生的一项重要因素,通常骨质流失越大,踝关节骨折的风险越高[6]。近年来,我国老年人数量逐渐增加,这也使得该病的发生率呈现出明显升高趋势,及时开展治疗非常必要[7-8]。
临床上通常将骨折解剖复位、加强固定、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作为治疗该病的关键。手术是临床上治疗踝关节骨折的常用方式,既往临床上多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为该病患者实施治疗,但该治疗方式的创伤较大,极易对骨折端周围组织、骨膜血运情况造成影响,进而影响骨折愈合,甚至可造成愈合延迟、切口感染等不良后果发生[9-10]。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经皮微创内固定技术逐渐被应用于踝关节骨折患者的治疗中[11]。该技术属于生物学内固定技术的一种,相对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而言创伤性较小,且术中无需对骨折端进行显露,能够有效保留骨折端血供,减少对局部软组织、骨膜血供的影响,从而可为患者骨折愈合提供较好的生物学环境,对缩短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切口感染、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率有重要意义[1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经皮微创内固定术在缩短患者愈合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方面效果理想。另外,经皮微创内固定术术中无须切开三角韧带,能够有效减少手术操作给患者机体造成的损伤,对于促进患者术后韧带恢复、提高增强踝关节稳定性、改善手术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手术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经皮微创内固定术在提升踝关节骨折患者治疗效果方面效果理想。此外,经皮微创内固定术因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能够显著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其经济压力,故而更易于被患者接受;同时该术式的适应证较多,对于Lauge-Hansen分型的Ⅰ~Ⅳ型踝关节骨折、耐受性较差、身体状况较差、年龄较大者均较为适应,这也使得该治疗方式逐渐在临床上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与应用。
综上所述,经皮微创内固定技术在踝关节骨折中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可缩短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并可减少并发症,可推广使用。但治疗期间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复位顺序的重视,保证复位按照外踝、内踝、后踝、下胫腓的顺序进行;若患者伴有下胫腓联合损伤现象,则需予在证实后及时开展分离与固定处理;若术中闭合复位难度较大,则需及时改为切开复位固定,以保证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