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种修复方案治疗手外伤效果对比

2020-11-23邓有清

中外医学研究 2020年30期
关键词:手部外伤皮瓣

邓有清

手多数情况下无特殊保护,易出现手外伤,据相关研究显示,急诊创伤患者中约25%为手外伤,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因此,积极探求有效治疗手段,以帮助患者改善预后极为重要。目前,对于该病主要采取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如穿支皮瓣修复术及常规皮瓣修复术,其中常规皮瓣修复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同时取材较为容易,但患者术后疼痛较为明显,影响术后恢复;而穿支皮瓣修复术采用的皮瓣较薄,对于患者手部外形的修复效果较好[1-3]。但目前对于两种手术的优劣尚未明确,鉴于此,本研究通过观察穿支皮瓣修复术与常规方法修复术治疗手外伤的效果,旨在为临床后续治疗手外伤患者提供参考依据,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4月-2020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6例手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临床综合确诊为手外伤;均经手术治疗。排除标准:依从性差;精神障碍;合并其他手部疾病;呼吸功能衰竭;过敏体质。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3例。穿支组男27例,女26例;年龄21~75岁,平均(48.63±9.74)岁;软组织缺损面积(128.38±24.71)cm2;外伤原因:压伤19例,锯伤13例,切割伤16例,绞伤病5例;受伤部位:虎口部位损伤16例,手指损伤22例,手掌侧上15例。常规组男28例,女25例;年龄22~76岁,平均(49.41±9.08)岁;软组织缺损面积(123.63±26.58)cm2;外伤原因:压伤20例,锯伤12例,切割伤17例,绞伤病4例;受伤部位:虎口部位损伤14例,手指损伤23例,手掌侧上16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患者修复前,均对手外伤进行清创消毒,并进行局部麻醉,麻醉完成后,对其皮肤及软组织状况进行观察,如存在明显坏死的组织则进行清除,然后进行止血。清创完成后使用生理盐水及过氧化氢溶液(3%,陕西功达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90143)进行清洗,使用苯扎溴铵溶液(5%,北京市非凡制药厂,生产批号20181176)进行消毒,完成后进行修复。

1.2.1 常规组 采用胸腹带蒂皮瓣修复术治疗,具体如下:依据患者手部损伤皮肤大小,在患者胸腹位置选择相应大小皮瓣。将皮肤与皮下组织逐层切开,在深筋膜浅层将皮瓣撕开,并进行修剪。尽可能保留皮下组织,然后将皮瓣置于损伤处进行修复,完成后进行缝合。

1.2.2 穿支组 采用穿支皮瓣修复术,采取同样麻醉方式,先确定皮瓣穿支穿出深筋膜的位置,参照穿支部位对皮瓣进行设计。于血管干1 cm处使1层大的脂肪小叶暴露,采用钝性清除,充分暴露穿支血管,行纵形切口至穿支血管附近,形成空腔,将深筋膜下小血管从根部提起,将肌肉穿支皮瓣进行常规裁取,然后将皮瓣置于损伤处进行修复,缝合。两组术后均采取抗感染、抗凝等常规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术后恢复情况:记录两组患者创面愈合及应用抗生素时间。(2)Carroll手功能评分:使用Carroll手功能量表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手功能进行评估,共计33项,每项0~3分,有利手最高99分,非利手最高96分,分数越高手功能恢复越好[4]。(3)术后并发症:记录两组住院期间出现的皮瓣边缘坏死、皮瓣肿胀、感染等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穿支组创面愈合时间、应用抗生素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d,(±s)]

表1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d,(±s)]

组别 创面愈合时间 应用抗生素时间穿支组(n=53) 5.54±1.53 6.02±1.43常规组(n=53) 10.66±2.38 10.16±2.08 t值 13.174 11.941 P值 <0.001 <0.001

2.2 两组治疗前后Carroll手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Carroll手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穿支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Carroll手功能评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Carroll手功能评分比较 [分,(±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穿支组(n=53) 34.47±3.15 86.15±8.62 40.995 <0.001常规组(n=53) 33.83±3.48 72.42±7.18 35.210 <0.001 t值 0.993 8.910 P值 0.323 <0.001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穿支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89%,低于常规组的15.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例(%)

3 讨论

手外伤发病后通常会导致患者骨关节、血管、肌腱等损伤,影响患者手部功能,如未及时采取治疗,可诱发手部残疾,降低生活质量。目前对于该病主要采取手术进行治疗,如常规皮瓣修复术,通过帮助患者移植皮瓣,对手部损伤进行修复,能够尽快修复创面,避免肌腱、指骨等出现坏死情况[5]。但据相关研究显示,常规治疗易导致患者出现皮瓣肿胀、坏死、感染等并发症[6]。而穿支治疗,除能够有效对损伤部位进行修复外,对供区的选择更丰富,损伤更小,利于患者术后恢复[6]。

常规皮瓣修复借助取材较为容易、术后患者固定较为方便等优势,促使临床应用较多,但据相关研究显示,该术对患者手部外观修复效果一般,容易出现肿胀,影响患者术后康复训练[7-8]。而穿支皮瓣修复术的具有取材位置较为广泛,加之皮瓣较薄、术后疼痛较轻等优势,被临床广泛应用[9]。本次研究显示,穿支组创面恢复时间、应用抗生素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同时Carroll评分高于对照组,表明穿支皮瓣修复术能够有效缩短患者康复时间,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加速患者术后恢复速度,可有效提升手功能恢复。同时,穿支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77%,低于常规组的15.09%,表明穿支皮瓣修复术安全性更高,对患者机体损伤较小,并发症风险较低,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其原因在于,穿支皮瓣修复术对供区损伤较小,供区较为隐蔽,无须进行再次植皮,可直接缝合,能有效保护供区肌肉、神经、深筋膜功能,降低机体损伤[10]。同时该术可选择性携带皮神经,并采用神经吻合术对神经进行修复,加速患者手部神经功能恢复,同时皮瓣血管蒂及血管直径较长,利于血管吻合,降低皮瓣坏死风险利于患者康复[11-13]。

综上所述,与常规方法修复相较而言,穿支皮瓣修复术治疗手外伤患者可有效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及应用抗生素时间,手功能恢复更好,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并发症较少,安全性高。

猜你喜欢

手部外伤皮瓣
橡皮生肌膏在手外伤术后皮肤软组织坏死中的应用
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皮瓣选择
三种皮瓣移植修复足跟区损伤或足跟部肿瘤切除术后皮肤缺损的疗效对比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尺动脉腕上皮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封闭负压吸引技术联合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髂腹股沟接力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
改良外伤大骨瓣手术在重型脑外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羊常见外伤、创伤的治疗方法
急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闭合性十二指肠胰头外伤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