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核心素养下,培养激发学生的代数思维和学生符号感

2020-11-23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实验小学林锦钦

青年心理 2020年16期
关键词:等量代数符号

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实验小学 林锦钦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践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和学生认知的过程;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与教师交流、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让学生在思考和交流中,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理解知识的本质、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思维的经验、获取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对此,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师如何从知识点出发,帮助学生提升各项能力?我认为,小学生的算术思维可以推动学生代数思维与符号感的发展,使教师从知识点延伸到知识团,是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对此,我做了如下思考与实践。

一、核心素养下培养学生代数思维的方法

代数思维作为一种新的数学思维方式,能够引导学生由“直观”向“抽象”转化,创新与完善数学思维。

(一)渗透替代思想

替代思想是代数思维的浅层表现。为了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代数思维,教师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替代思想,让学生对代数形成初步感知,逐步提高代数能力,为培养学生代数思维打下坚实基础。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渗透替代思想进行教学。教师先假设长方形面积为S,长边为a,短边为b,让学生写出长方形的面积表达式。而后,教师再增加一个条件,即a=2b,让学生继续写出面积表达式。此时,学生需要将原表达式中的a 替代为2b,即得出S=2b×b=3b。通过在教学中渗透替代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代数意识和代数能力,进而促进代数思维发展。

(二)渗透模型思想

小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习惯用算术思维找出数量关系进行解题,而这种思维模式不利于学生代数思维的形成。为了改善这一学习现状,教师可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引导学生利用模型找出不同量之间的关系,而后利用代数思维解决问题。例如:教学完“一元一次方程”之后,学生在解答“西安大雁塔高64 米,比小雁塔的高度的2 倍少22 米,小雁塔高多少米?”这一数学题时,经常受算术思维的影响,列出x=(64+ 22)÷2,这显然不是方程。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构建模型来表明数量关系,在模型中先将已知条件用文字表述,即“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之后再引导学生按照运算步骤进行计算,使学生认识到代数思维在方程上运用的优越性。

(三)找寻等量关系

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等量关系,来培养学生的代数思维。例如:在教学完“认识方程”的内容后,教师可总结寻找等量关系的方法,以便学生分析问题时,能灵活地进行选择应用。具体的方法包括按四则运算分析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按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利用公式找出等量关系。随后,教师可为学生准备一些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对上述几种寻找等量关系的方法进行梳理。如小明的妈妈33 岁,是小明年龄的3 倍还多3 岁,问小明多少岁?这道题可以运用四则运算来寻找方程中的等量关系;又如长方形的周长为34cm,长为12 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对于这道题,可以通过常用公式来寻找等量关系;再如:火车经过A 站,下28 人,上125 人,到B 站,下47 人,上8 人,到达终点时共有488 人下车,问发车时火车上一共有多少人?这道题可通过事件的发生顺序来寻找等量关系。

二、核心素养下发展学生符号感的教学策略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教师需要发展小学生符号感,以强化学生数学符号的运用,从而提升计算的速度与能力。数学符号是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本质的有效方式,能够助力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更加顺利,也更有助于实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标。

(一)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形成符号意识

在核心素养下,为培养小学生的代数思维,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精心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借此来让学生感知情境当中的数学符号,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符号意识。为使学生理解数学符号,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水平,对教学情境进行创设,例如:在教学“字母表示数”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创设如下情境:一只猴子为大家表演用小木棒摆三角形的节目,画面中猴子用木棒依次摆出4 个三角形……教师提问:猴子摆4 个三角形用了多少木棒?学生通过对画面进行观察,很快给出了答案。此时教师可以继续追问,木棒的根数是如何算出的?学生通过短暂的思考后,答道:三角形的个数乘以3,就是木棒的数量。随即教师再为学生出示一个情境图,图中有一只猴子、4 个三角形和“……”在这个图中猴子摆了多少个三角形?利用情境图,将学生的思维聚焦到“……”上,由此学生想到,可能是5个、6 个、7 个,也可能是很多个三角形。当学生通过符号感知到可能摆出很多三角形时,教师便可讲解,当个数未知时,可用a 来表示,a 代表任何自然数。这样学生很快掌握了字母表示数的知识。

(二)抓住联系,实现符号相互转化

在小学生符号感培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理解符号可以表示文字或图表等信息,并且理解符号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逐步扩充学生的符号知识,促进学生数学抽象思维发展。例如:在教学完“字母表示数”之后,为使学生理解数学符号之间的转换,教师可为学生布置相关的练习,即省略算式中的乘号,列出各式:2×a(2a)、b·5(5b)、a×b(ab)、c×c(c2)。通过练习,可以使学生明白在乘法运算中,乘号式、圆点式、乘方式中的数学符号均可以进行相互转换。特别是乘方式的表示,对后续一些数学知识的学习十分有利。

(三)拓展教学,培养学生符号运算能力

图1

对于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而言,教师可通过拓展教学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符号运算能力。例如:在教学完直线几何图形面积计算的内容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面积公式中的共性进行分析和归纳,并在探索统一的公式时,运用课件进行动态演示,将梯形的上底b 向一端缩短,直到缩至端点,如图1 所示。随后让学生思考,可用什么来表示梯形的上底b,随着b 缩至端点,梯形变成了三角形,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其面积,即S=(0+a)×h÷2=a×h÷2。 这 个恰好是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个实际问题的解决中,通过对符号的运算和推理,获得了最终的结果,由此提高了学生的符号意识。

总之,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代数思维和符号感培养,为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数学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由算术思维过渡到代数思维,不断增强学生的符号意识和符号运用能力。

猜你喜欢

等量代数符号
一道等量约束关系下的不等式证明探究之旅
巧用代数法求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
学符号,比多少
3-李-Rinehart代数的结构
“+”“-”符号的由来
哈哈果熟了
找准等量关系巧列方程解决问题
多角度寻找等量关系
一个新发现的优美代数不等式及其若干推论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