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工复产背景下如何做好应届毕业生就业工作
——以武汉华夏理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为例
2020-11-23程先亮
文/程先亮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湖北乃至全国众多企业停工停产近两月,尽管随着国内疫情好转,各地开始复工,但由于受国际疫情影响,订单受阻,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下降明显,湖北尤为严重。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874万人,比上一年增加40万人,湖北普通高校毕业生45万人,比上一年增加2万人,高校的就业工作面临较大压力。新冠疫情的暴发,打破了高校原有的就业整体方案与进程,加大了湖北高校做好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难度。
一、疫情对湖北高校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
以笔者所在武汉华夏理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为例,学院2020届毕业生共522人,比上一年增加92人。所在学校就业工作始终处于全省同类院校前列,连续多年被认定为“就业统计核查省级免检单位”,学院连续三年就业率在95%以上,就业工作多年位居前列,获评学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2020年1月11日,2020届毕业生签约率为21.2%、实际就业率为50.5%(含部分已就业未签约),与2019年同期基本持平;2020年4月20日,2020届毕业生签约率为26.8%,低于去年同期12个百分点,实际就业率为62%,低于去年同期16个百分点。从各项数据的对比来看,疫情对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十分明显。
(一)企业岗位需求明显降低,新增集中就业人数明显偏低
3~4月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金三银四”黄金时期,湖北省也在战胜疫情的同时启动了复工复产各项工作。3月11日,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就“有序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和人员省内安全流动等事项”发布通告,随后,“春招战疫”在各企业、高校和毕业生中展开,原有的线下招聘会纷纷“搬”上了云端,线上招聘会成为高校就业工作推进的重要载体。学院也联系了27家招聘合作紧密的企业,通过腾讯会议、QQ直播等形式与毕业生进行交流,然而从最终录用的结果来看,整体岗位的需求远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吸纳学院3人以上毕业生的企业数量明显减少,部分招聘企业仅收集了学生简历,待企业确定需求后再联系后续事宜。学院按照每家企业平均1~2人的招聘需求,要完成原定就业目标,需要在4~6月吸纳近100家左右有招聘需求企业,市场开拓面临较大压力[1]。
(二)疫情前已就业的学生存在被解约风险
每年10~12月是高校应届毕业生求职第一轮高峰期,许多企业提前到高校预订人才,一方面是解决年底的用人需求,同时也是提前储备优质人才。2019年10~12月,学院通过举办专场招聘会、双选会、鼓励学生多渠道求职等多种方式让260余名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其中140余名同学仅以实习协议或口头答复确定录用关系,尚未签订就业协议,其中60%以上的学生与湖北相关用人单位建立用人关系。疫情暴发后,在企业订单量减少、人员饱和的情况下,没有正式上岗或签约的应届毕业生可能会被裁员,处于此次疫情重灾区的湖北企业面临的困难也最大,也最容易引发裁员风险。4月8日至4月23日,学院已有14名就职于知名企业的学生收到企业通知,将在5月份与学生解约,给学院已就业学生群体拉响了警报。学院共有155名同学已就业未签约,目前这部分同学中被解约的风险更为突出。
(三)疫情加剧了学生及家长的“慢就业”意识,部分同学消极对待当前求职市场
尽管2020届毕业生求职就业形势十分紧迫,但因疫情产生的“慢就业”意识已经在毕业生群体中弥漫。前期对疫情的关注在复工复产后依然延续,通过调研发现,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及家长认为,需要等到疫情全部结束之后再做求职打算。但是,从高校就业工作者的视角看,疫情的全面结束是一个动态过程,复工复产过程中的岗位多为单位急缺,部分人才需求量大的企业体现出了发展的韧劲,是学生求职良机,在疫情好转的背景下,学生做好自身防护的同时,需要克服“慢就业”意识,抓住求职机会,尽快走入职场。
(四)疫情管控下,学生的上岗面临一定的现实困难
随着疫情的好转,尤其是4月8日武汉市解封后,企业复工复产力度进一步加大,部分企业因为挤压订单的交付等原因急需人才,而对于高校应届毕业生来说,一方面,需要克服毕业设计的常规困难,另一方面,因为疫情要求,多家公司表示,学生面试通过后需要立即上岗,但岗前需要核酸检测,且费用由学生自行承担;部分武汉企业实习期内住宿问题难以解决,而当前湖北高校仍处于封校状态,学生住宿存在一定现实困难,一些小的困难放在当前脆弱就业环境中成为部分学生就业的较大障碍。
二、湖北高校积极应对和解决就业难的可行方法和措施
(一)坚定信心,精准研判,常态化推进人才推介会
当前处于复工复产的初期,企业需求的不确定、降薪裁员是企业应对疫情的自救措施,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释放疫情停工停产期间的压力,是一种短期行为,随着疫情的好转及复工复产的不断推进,对人才的需求会逐步恢复到正常水平,作为高校就业管理人员需要坚定信心;同时,也要注意到一些新的行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新业态、新职业将不断涌现,传统合作单位在疫情过后会有一定的战略调整,要与企业加强沟通,精准研判,推荐符合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
(二)结合疫情加强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求职观
一方面,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到疫情对就业的影响有助于毕业生能够清醒地认识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存在的机会窗口,能够促使他们做好充足的求职准备,并且不断地通过网络投递出一个适合自身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简历,克服“慢就业”的意识;另一方面,疫情使得原有的就业市场重新洗牌,毕业生原有的就业目标与当前的就业环境存在较大的偏差,因而结合疫情设置合适的就业指导课程对毕业生进行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学院通过前期调研了解到毕业生“慢就业”意识后,开始从2月25日起推动每周一次的院长直播课,院长、副院长每周与宅家的同学在直播间交流,分析当前就业形势,鼓励学生宅家不等待,积极投递简历,从参与招聘企业反馈结果来看,学院学生投递简历的热情明显高于同类院校。在毕业生的求职中,因疫情也产生出两个极端现象:一方面,受疫情影响原有许多校企合作招聘企业暂停招聘,代之而来的是国家的一些针对湖北毕业生的优质招聘岗位,部分学生觉得自己能力不够胜任,信心不足,故而没有投递简历;另一方面,对于绝大多数同学来说,疫情加重了就业的压力,原本就比较单一的岗位目标变得越来越难以实现,鼓励部分急需就业的毕业生调整甚至降低预期,尝试更多的就业岗位,乃至适时倡导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在当前高校就业指导中显得尤为重要。
(三)充分利用政策扶持,协调资源,多措并举开展困难学生帮扶工作
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多措并举做好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工作;2020年3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发布;3月28日,湖北省发布《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若干措施》。这些政策的出台,给湖北2020届毕业生在深造、就业等方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扶持力度。高校一方面要全方位地将这些政策传递给全体同学,另一方面,对于困难生群体,他们本身在经济、心理、学业等某一方面处于弱势,疫情的暴发无疑给他们的就业工作雪上加霜,高校更应该利用好各项扶持政策,一人一策地给予重点帮扶。
(四)加大对疫情催生的自由职业、线上创业等相关领域的引导
疫情在对就业产生负面影响的同时,部分企业加大了“互联网+”相关业务岗位,也使得线上教育、直播等领域得到暴发式增长,也成为就业工作转型的较大契机。2019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指出,将推动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并逐步推广编程教育。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城市小学生已经通过小学教育、课外培训班接触机器人教育;另一方面,偏远山区的孩子们因为教育观念、经济条件的落后而导致相关机器人教育不受重视,甚至是空白,为了在机器人教育领域促进教育公平化,笔者牵头信息工程学院组建团队,利用当代少年、武汉科瑞乐文化传播公司等企业资源,走访诸如酷码教育、编程猫等社会上广泛兴起的机器人教育企业,但企业普遍反映虽然行业机会很大,相关专业老师十分匮乏,尤其是毕业生对行业了解不足,行业的发展面临较大的制约。2020年学院侧重性地加强了毕业生从事线上教育的引导,目前有18名同学进入企业从事机器人教育,较去年增长300%,行业的发展不再受人才制约,就业转型面临较大的机遇[2]。
三、结语
复工复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特殊时期,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大多解决现实的订单需要,与远期规划相对较远,因而“随时用人”的企业多了起来,“储备人才”的现象相对减少,以往每月定期召开的大型双选会是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载体,而在新冠肺炎疫情复工复产背景下,根据单一企业、单一岗位需要,不定期地举办人才推介会更加有利于就业目标的达成,提高就业工作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