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地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就业指导策略分析

2020-11-23杨轶

就业与保障 2020年18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用人单位职业

文/杨轶

近年来,“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几乎每到毕业季,“最难就业”和“最难招聘”等热词便会不断刷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莘莘学子原本应是深受用人单位青睐的“香饽饽”,然而现实中却频频遭遇就业难的困扰。探析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原因不仅是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正成为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关键之一。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就业意向范围相对狭窄

目前,边疆地区高校毕业生数量相对少于内地高校,但较为特殊的是大学生中汉族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各半,这是影响本地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例如,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未来职业定位通常只局限在公务员和特岗教师招考,基本不考虑进入企业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关闭了学生求职就业的机会窗口[1]。

公务员和特岗教师招考存在非常显著的编制数量限制,且对从业资格的要求更加严苛。这些限制条件不仅会给大学生就业造成困难,也会使许多大学生产生求职就业的心理压力。因此,过于狭窄的就业意向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二)学生的专业能力有待加强

除了在客观条件上存在的障碍,那些想要尝试公务员和特岗教师招考之路的学生还面临着自身专业能力的限制,例如普通话。目前国内考取教师资格证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普通话达标[2]。这个刚性标准是卡在许多少数民族学生面前的就业门槛。虽然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从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了双语教学,然而偏远地区过于强烈的民族语言会严重影响这些地区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的提升。一旦汉语水平受限,其在特岗教师招考方向的就业预期便会大打折扣。

(三)就业观念相对陈旧落后

相较内地更加浓郁的“双创”氛围,边疆地区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思想观念相对陈旧落后。不少大学生在求职就业方面存在更加严重的“等、靠、要”心理。这种惰性思维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在求职就业方面大学生不敢闯、不愿拼的退缩心理,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就业难的问题。

不仅如此,本地高校中不少大学生还存在自视过高的情况。由于边远地方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数量更加稀少,一旦有机会进入大学,不少学生就会因此产生不小的优越感。这些大学生对于自身实际能力的认识相对不足,容易产生进入大学毕业就可以获得好工作的错觉。一旦面对求职就业的困境,这些学生缺乏主动进取意识,习惯于被动等待学校或社会方面的帮助。

(四)就业指导员专业性不足

不仅是边疆地区学生存在很大的负面影响因素,高校就业指导员队伍也有不小的缺陷与不足。例如,一些高校就业辅导课程选择刚毕业的大学生担任授课教师。这些教师基本不具备职场生存的经验与阅历,面对年龄相仿的大学生进行就业辅导只能照本宣科,有理论而无实践。如此模式的就业辅导徒有其表,显然无法对大学生就业带来应有的帮助。

二、特殊时期下就业难的原因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袭击,使原本已经足够激烈的就业市场叠加了疫情冲击的又一压力。从用人单位方面看,因疫情导致停工停产数月,用人单位随机成本支出难以估量。更有不少中小型企业停工停产。即便复工复产了,然而外部环境依然未能彻底好转,这些企业仍然受困于产业链无法完全复苏之困。因此,原本有招聘意向的企业中,一部分选择暂时停止对外招聘活动,另一部分则采取延缓招聘的方式以解决眼前的困境。

更为不利的是,随着破产倒闭企业的出现,人力资源市场上增加了不少需要重新寻找工作的职场前辈。这些已有丰富工作经历和经验者显然比刚刚进入社会的职场新鲜人更具竞争优势。而出于尽量减少磨合成本的考虑,不少用人单位也更愿意选择可以立即开始工作的职场“老人”,在更大程度上压缩了特殊时期中大学毕业生的求职就业空间。

而从大学生主观方面来看,仍有部分大学生未能及时调整就业观点和态度,无法正视自身能力的短板,也对市场和环境恶化程度估计不足。这些学生固守着传统就业观不能转圜,导致自身职场定位和客观局限之间冲突不断。显然,如此矛盾的就业状态也是严重阻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重要原因。

三、就业指导策略

(一)着眼基层,主动选择一线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分校毕业生写信给习近平总书记,表达了毕业后投身边疆石油事业的决心,习总书记很快回复了学生们的来信,赞扬了大学生奔赴基层、立志与一线群众共同奋斗的人生选择,高度肯定了大学生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西部建设者的职业目标。同时,习总书记也鼓励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险、勇担时代使命,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

正所谓“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基层一线拥有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是更具挖掘潜力的价值洼地和机会洼地。尤其是在全面进入脱贫攻坚决胜之际,越来越多政策性扶助与优惠大幅向一线倾斜,使广大基层成为开拓职业新空间最具竞争优势之地。

从基层干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放飞青春,不仅是新时期有志青年实现人生理想的最佳途径,也是因为客观层面前所未有的政策投入而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加优越的机遇与条件。基层一线虽然条件相对艰苦,但也有更多未被发现的机遇之门。大学生应当以“爱拼才会赢”的积极精神努力打拼,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以奋斗抒写人生华章。

(二)关注价值观教育,端正就业思想和态度

思想观念决定行为模式。大学生就业难背后隐藏着不同程度的职业观、价值观的偏差。只有关注价值观教育,端正就业思想和态度,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才能通过思想层面的优化实现对具体实践的有效传导,而这也是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发挥本职功能的重要途径。

高校就业指导不能满足于求职技巧的临时突击训练,更需要着眼于对高尚职业品格、良好职业操守的强化教育。尤其是对众多应用型高校而言,科学、健康的职业价值观养成,更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未来求职就业的品质和效率。

特别是在全社会越来越渴求大国工匠的新形势下,工匠精神应当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重点与焦点。将一件普通工作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做好;耐心、沉稳、兢兢业业是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的核心品格。比如,在疫情时代不甚理想的就业环境中,大学生不妨尝试先就业再择业的方式,摒弃一步到位的陈旧就业观念。又如,时下对疫情的关注促使国家出台扶助更多公共卫生服务单位、岗位的政策,大学生不妨充分利用政策利好投身于公卫服务事业,在响应国家号召的行动中实现自身求职就业的理想。再如,一时难以找到理想职业的学生也可以尝试先从志愿者做起。志愿服务不仅是极为崇高的道德理想,也是从志愿活动中提高思想境界与人生追求的良好方式。投身志愿服务同样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职业定位,这也是高校就业指导应当努力的方向。

(三)贴近学生和用人单位,提升人岗匹配度

很大程度上,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高校就业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用人单位招聘要求的趋势研判,造成就业指导缺乏对人岗匹配度的敏感性,以至于学生理想和市场实际之间差距较大。因此,贴近学生和用人单位,提升人岗匹配度也是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的主要策略。

这不仅需要高校就业指导人员主动深入用人单位调查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也需要高校主动承担起桥梁纽带职能,对学生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只有做到对用人单位需求信息的全面掌握,高校就业指导才能有的放矢、卓有成效。

(四)强化对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化教育和培训

从当前高校设置就业指导的模式来看,大一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四开设就业指导,能够使高等教育全周期的就业指导机制正在向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不过指导机制的相对成熟却与授课教师的经验匮乏形成鲜明对比。时下的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往往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求职经历和就业指导经历,无法根据学生求职差异进行职业规划。这种指导者自身的短板势必严重制约大学生就业思想和实践操作水平的提升。因此,强化对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化教育和培训迫在眉睫。

一方面,高校应当尝试改变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陈旧模式,选择更加专业的就业指导人员。比如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吸引具有企事业单位工作背景的在职或退休人员加入高校就业指导者队伍。又如,高校还可以尝试与第三方机构展开合作,比如人力资源中心或就业服务机构等。

另一方面,高校应当考虑对现有就业辅导人员开展再教育。比如组织就业辅导员轮流接受专业机构的委托培训。又如联系地方用人单位进行中短期的岗位实习活动等。总之,只有就业辅导员自身充分提高了理论与实践水平,其对大学生的就业辅助活动才能恰如其分、学以致用,如此才能避免纸上谈兵式就业指导容易产生的形式主义后果。

四、结语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原因有很多,既有高等教育传统模式中专业设置与时代要求存在差距的影响,也有就业指导思想层面的局限性所致。加之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突发问题的叠加,近段时期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势必愈发严峻。但若从长远来看,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指导还是需要着眼于结构优化,这不仅是指高校就业指导策略应当同时兼顾战略与战术两个方面,也需要结合时代发展特点突出创业与就业的充分融合。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用人单位职业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