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微杜渐早干预 多措并举化危机
——高校辅导员典型案例分析
2020-11-23
一、案例介绍
2019年3月,大三临床医学(专升本)专业生源地贷款学生王某多次匿名在午休、半夜给我打电话,表示自己因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而压力很大、近乎崩溃。经疏导,其不良状况得以缓解。
4月中旬,从其租房外宿的谈心谈话中发现,王某语无伦次,所述事情前后矛盾,可能存在人际交往障碍和轻微抑郁(吃不好饭且失眠);其室友和涉事同学也反映,王某将全部室友的微信、QQ拉黑,还经常在班级课后、同学聚餐以及私下屡次当面或用陌生电话号码骚扰女同学。室友担心他在宿舍居住可能存在其他过激行为,不愿和他一起居住;女同学因其行为痛苦不堪,渴望老师干预以获安心和自由。后与王某心理咨询师交流,发现其还存在幻听(说其爱恋的女同学因为大家给王某造成了困扰,而在王某楼下哭泣)、被迫害妄想(王某认为所有人都在孤立他、躲着他)等复杂情况,需要告知父母并进行医院专业的诊断和治疗。其父母不以为然,以在外打工为由迟迟不来学校。5月中旬,其父母应邀前往学校并携其前往我市精神病院诊断,其母随后暂留学校看护他。几天后,该生了解了请假、休学、留级等相关事宜并与母亲商定办理了留级手续,随后离校回家。
6月中旬四级考试前后,王某室友夜晚11点多收到其在学校附近的定位图和有轻生意愿的微信、QQ消息(“醒着是痛苦的,只有真正睡去才能解脱,就是今晚”)。我迅速采取多项措施以确保他的安全,但其手机关机或者拒接。几天后,该生回复消息说已经安全离校回家,请老师不要担心。2019年9月,王某顺利返校学习。
二、案例定性分析
案例中王某状况复杂,其案例定性具有多面性:1.从他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自己与他人(包括室友和存在单方面好感的异性同学)的关系而做出许多怪异行为来看,案例属于情感类人际矛盾的处理。2.从他因现实和自身心理的矛盾无法调和,出现妄想、幻听、抑郁、轻生等障碍性心理问题而影响自己的生命安全和他人正常生活来看,案例属于心理危机的处理。其中后者较突出。
三、问题关键点
本案例问题的关键点有四:
(一)属于需要关注的特殊群体。1.王某家经济相对困难,进行了生源地贷款。2.其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其缺乏关心、照顾。3.作为一名专升本医学生和家里唯一上大学的孩子,繁重的医学学习和家人的期望,使其压力巨大。
(二)出现典型的人际交往障碍。感觉室友和同学们都疏离他,删除或者拉黑所有室友且搬出宿舍居住,见了同学垂头而过;不能合理处理对于异性的单恋,做出不太让人接受的骚扰行为。
(三)疑似障碍性心理问题典型症状。学生有幻听、被迫害妄想、抑郁和轻生等症状,伴随出现了一系列异常行为。
(四)相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家长、室友皆不愿配合,家长认为他只是爱钻牛角尖、想不开,室友认为其有严重的精神病,与其相处存在危险。
这是一个典型的四期矛盾叠加案例,其本质问题是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应对。
四、解决思路和实施办法
(一)解决思路。解决该案例要做到管理和教育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相结合。
(二)实施办法。1.全面把握学生状况变化,加强心理疏导,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心理危机首先解决的是危机,核心是确保当事学生及周边群体的稳定安全。首先,作为辅导员,我运用谈心谈话对当事学生状况做初步识别。其次,在保护当事学生隐私的情况下,利用本班同学、室友和心理咨询师反馈,准确而全面地把握其综合状况,及时告知并邀请家长来校处理,保障所有学生的人身安全。再次,落实院系内“辅导员-班干部(心理委员)-寝室长”三级联动网络,把握学生状况动态变化,做好突发状况预判。最后,当学生突现轻生念头时,第一时间启动危机事件应对机制,尽力做好当事学生的情绪安抚、联络定位工作,同时联合学院领导、班干部、学校保安等在校内和学校周边快速搜查,确保学生安全。2.结合学生特点,管理和教育并举,助力思想问题、实际问题的有效解决。针对他私自外宿违反学校规定、频繁请假无法正常上课、持续骚扰影响同学正常学习和生活等,我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和《高校学生管理手册》,发挥管理手段劝止其违法违纪行为。针对他心理脆弱,过于在意别人看法,不会与人交际,自己的心理状况又已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我参考《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学》,发挥教育作用引导该生强大内心,加强人际交往技巧的学习,消除其对心理咨询的偏见,正视自身心理问题,必要时进行正规、科学的诊治。3.全力联络家长,摆正其思想认识,及时科学诊治。当事学生在校情况非常严重,属于明显的心理危机事件。汇报学院上级领导后,立即与家长沟通,告知并邀请家长来校带学生就医诊治。家长因认识上的问题,在行动上不太配合。借助心理咨询中心专业教师的力量,向家长说明学生目前情况与隐患。如果家长仍然拒绝配合,我将根据《精神卫生法》中的相关条款,与家长所在地单位联系,帮助学生维权。4.持续关爱,离校不离心,人文关怀化危机。经诊治,该生无需住院但需服药治疗。学生本人觉得可以继续求学,为保障安全,我同意学生家长暂时陪读至状态平稳。同时,通过与家长、学生本人面对面谈心谈话,普及学校规章制度,并通过手机QQ不断加强关爱。学生主动提出留级申请后,我认真做好服务、管理工作,并叮嘱其按时服药、定期检查。学生离校后,秉持“离校不离心,联系不断线”的原则,加强沟通与督促。故当学生后来出现轻生念头且手机关机时,持续的人文关怀也帮助学生增强了心理素质,成功化解了危机。
五、经验与启示
(一)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做好朋辈心理辅导。心理强大,则无困无扰;心理健康,则生活幸福。通过案例和日常工作可以发现,心理问题在特殊学生中占比较高,且因影响因素众多而解决困难。家庭、性格等因素一般难以改变,其他因素则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加以预防和解决,但现阶段大学生群体的相关教育还有待加强。这就要一方面利用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开展专业心理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另一方面通过广播、报纸、微信公众号、网络直播、社团活动等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创新宣传力度,强化朋辈心理辅导实效。
(二)借助多方力量,构建“五级”心理健康预警防控体系。案例中,学生心理危机出现后家庭不配合、同学们不理解,家长和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认识不足。现实中,辅导员识别复杂心理问题的能力有待提升,学生心理问题的预判与实际病情的诊断中间缺乏有效衔接。因此,要预防、发现、治疗学生的心理问题,就需要多方合力,构建“个人-家庭-学校-学院-医院”五级心理健康预警防控体系,尤其要提升学生个人、家长、辅导员三方的心理知识,打通家庭与学院、学院与学校、学校与医院的沟通、帮扶渠道。
(三)育人与育心相结合,提升学生心理安全能力。心理健康是高校学生安全稳定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保障心理安全势在必行。辅导员工作内容繁多,形式琐碎,心理健康和安全只是其中一项。要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大学生实力,提高辅导员工作质量和效率,就要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和方法论,抓住心理健康教育(育心)与其他育人工作的联系,把握规律,做到多方合力全员育人、多个阶段全过程育人、多维角度全方位育人。于日常的育人工作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得与失、义与利、荣与辱、成与败、己与人、个人与群体、理想与现实等的关系,促其形成理性平和、阳光向上的心态,提升学生应对各项挑战的能力,发挥思想道德建设、身心素质建设的合力,引导学生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