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财务共享模式下事业单位核算效率提升路径探究

2020-11-23卞子咏姚继晴石宇馨南京审计大学会计学院江苏南京211815

商业会计 2020年12期
关键词:会计制度会计人员会计核算

卞子咏 姚继晴 石宇馨(南京审计大学会计学院 江苏南京 211815)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这一目标,国家需要立足长远,统筹全局,合理配置管理部门职能,对行政事业单位运行机制体制进行优化。随着政府治理体系改革的推进和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实施,事业单位财务体系作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优化路径的探索至关重要。同时,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也给财务体系的优化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体制改革和智能化时代的背景下,事业单位传统财务体系急需转变,而财务共享模式能在极大程度上推动这一过程。财务共享有助于事业单位提高处理效率与质量,同时也具有简化组织结构、促进统一标准的实行、加强监督等作用。自共享服务理念被应用于财务领域以来,我国很多企业对其进行了实践探究并建立了财务共享中心,但如何在行政事业单位中进行应用,发挥其优势,提高核算中心运行效率仍需进行探究。故本文将根据事业单位自身特点,对比借鉴企业先进经验,分析财务共享模式对事业单位核算的影响机理及此模式下事业单位核算中心的优劣势、机会以及面临的威胁,并将四方面元素进行组合分析,探究如何通过共享服务促进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现代化转型的完成,发挥共享服务优势,提高财务工作质量及效率。

二、财务共享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机理分析

(一)财务共享对事业单位会计业务流程的优化

大智移云的迅速发展推动着企业会计的升级转型,其中财务共享模式发挥着显著的作用。财务共享模式是将分散的财务工作集中于同一个部门,统一进行处理和管理,这一模式对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业务流程的优化同样具有借鉴意义。首先,这一模式能够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作用,使得集中核算中心人员的专业知识以及技术资源与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分享,同时大部分专业工作在集中核算中心完成,能够有效提高核算工作效率、准确度和透明度。其次,财务共享模式能够实现资源的集中,有利于对现有技术和系统进行优化升级,提高核算的现代化水平,减少重复性、机械性的工作。再次,财务共享能够提供进行流程再造的契机,对传统财务体系进行系统性的再规划,以达到规范财务工作流程、增加透明度的目的,以及更加注重决策分析职能(Schulma等,1999;Squilla,2017;Andrew Kris,2008),提高财务系统运行的效率和准确性。

建立财务共享中心,加之当前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推进,能够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向透明化、规范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有益于财务工作逐步完善管理、决策指导、战略支持等职能,实现由传统会计向现代会计的转型。

(二)财务共享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事实上,财务共享兼具提升管理水平的作用(胡婧,2016),对原本分散于各个部门的财务工作集中管理,降低了管理的成本及复杂性。集中管理改变了传统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分散性,优化了财务体系的人员结构,有益于人员冗余问题的解决,降低管理难度。

相对于企业会计,事业单位的特殊性质使其管理水平的缺陷也更为明显。事业单位大多对财务工作不够重视,财务人员的专业性不高(李博,2018),甚至由非专业人员兼任,缺乏竞争与激励机制,导致财务人员对新理念、新制度往往缺乏了解和学习,工作积极性不高。而财务共享可以打破以往事业单位对财务工作缺乏重视的困局,具有资源优势,有利于对专业人员的培养。统一的管理也为财务人员提供了更加良好的工作氛围,更易于对财务人员工作进行绩效评价以及激励,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三、财务共享模式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效率的影响因素

由于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其财务体系优化需紧密联系自身特点,同时要紧跟行业发展趋势。SWOT分析法能够综合分析事业单位内部优劣势以及外部机遇与挑战,既能够迎合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又能够借鉴先进经验,从而得出优化路径。

(一)事业单位财务体系转型的环境阻力——劣势

对于事业单位财务转型升级来说,动力缺乏是导致转型困难或滞缓的重要原因之一。事业单位追求稳定性,非财务人员对财务转型缺乏明确的预期,而财务人员大多满足于完成本职工作,对新理念、新制度缺乏学习和吸收。同时,事业单位的会计改革与文化环境、政治体制、法律制度息息相关。我国的国情决定了行政事业单位体系架构的特殊性,因此不能直接套用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制度。事业单位需在谨慎借鉴别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顺应公共财政管理类发展要求,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事业单位财务体系。

(二)集中核算中心的技术人才基础——优势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会计准则日益与国际趋同,对财务核算效率的要求也逐步提升,相对应地,企业建立财务共享中心,事业单位开始实行集中核算。为促进财务共享模式的合理架构,政府投入了足够的资金来进行软件的更新换代以及会计人员的培训,为实现财务共享提供了经济基础。(1)事业单位的核算中心具有较高的自动化、数字化运行水平,有利于集中核算模式下会计信息交流和共享,这可以看作是财务共享理念的初步实施,并为该理念在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2)当前市场环境下,人才普遍受教育程度提高,专业能力更强。所以集中核算中心近年招录的各方面人才专业性较强,在相关领域经过系统的学习,具备迅速适应并应用新制度的能力。同时,事业单位会定期组织培训来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

(三)政府会计改革对财务体系优化的助力——机遇

2019年伊始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在各事业单位全面展开,其施行聚焦了多方关注,使得事业单位财务进入大众视野。相关专家在前期准备及推行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及实务研究,财政部门同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会计制度改革保驾护航,如政策修订、人员培训、软件配备等,极大程度上推动了事业单位财务的优化进程,为财务共享服务实施提供了条件。

在政府会计改革中,有学者指出政府会计体系的优化应结合多领域、多学科。随着财务共享中心概念的引入,大量的国内企业对其进行了探索和发展,证明了财务共享服务的优越性,例如人工成本的减少、系统性的增加以及效率的提升,这些企业的经验对事业单位财务共享实施有借鉴意义。与财务共享理论并行的是智能化的应用,当前人工智能已进入国家驱动阶段,会计工作继信息化阶段之后进入智能化阶段。德勤等会计师事务所、央企、地方企业都相继开展智能机器人的研究应用。事业单位抓住智能化时代的机遇,能够减少重复性工作,提高准确性,实现内部控制流程化,从而提高财务工作质量。

(四)财务共享模式落地对专业水平的高要求——挑战

1.在财务共享中心的运作过程中,由于经济事项和会计核算的空间分离以及会计工作流程加长、分工变细、工作量增大,再加上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确立的双体系使会计实务进入新旧制度衔接的摸索期,使得会计工作难度增加。

2.由于部分事业单位对会计工作缺乏重视,缺少甚至没有专业的会计人员,导致很多往期账目存在冗杂混乱的问题。有的事业单位人员过少,致使会计人员身兼数职,会计工作质量受到影响。

3.技术方面,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需要基于统一的会计核算方法、统一的系统平台、操作流程等,从理念树立到实务工作的实施都具有一定难度。当前事业单位在硬件条件、工作流程等方面都与企业存在显著差距,这使得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效率的提升面临着极大的技术压力。

四、基于SWOT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效率提升策略

(一)发挥财政政策支持优势,掌握改革契机及发展趋势

事业单位是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财政收入中有很大一部分被投入到事业单位建设之中,国家也愈加重视事业单位的科学管理,其中财务体系是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一环。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对事业单位的科学管理进行了大量创新,例如引入“平行记账”和权责发生制,因此应充分利用改革的推动力及投入的大量资源,强化对会计核算工作的探索,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

首先,要提升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系统。信息系统集合了预算管理、网上报销、财务核算及资金支付的职能,为适应新准则制度的需求,要对以上职能进行优化更新。(1)更新财务核算系统。新准则制度对二级科目及以下并没有明确确定,事业单位可根据自身特点,在原有的二级科目基础上进行调整,以减少衔接过程中的难点与工作量,保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合理有效性。新会计制度中支出被费用取代,并增加了预算会计要素,利用软件设置可以实现预算管理类系统和报销系统的统一,生成预算会计核算信息,严格控制报销系统项目金额,将其控制在原定预算金额之下。(2)在原有信息化平台的基础上,应推动智能化技术的引入,将人工智能技术的图像识别和数据挖掘与财务共享中心结合,减少大部分的机械化工作,简化事业单位人员结构,大幅度提升决策质量。

其次,在财务共享实施探索过程中应有效借鉴运用企业的先进经验。企业的实施经验证明了财务共享具有适应全球化、智能化、一体化发展趋势的优越性。技术方面如电子签章系统和无纸化对账模块,人员组织方面如业财融合,企业的工作分配机制如“任务池”“云抢单”和人员绩效考核方法,这些方法措施均可应用于事业单位,以此来促使会计核算效率及质量的提升。

(二)以集中核算中心为基础建立具有特色的财务共享模式

当前部分事业单位已经建立了集中核算中心,集中核算中心具有较高的信息化水平和专业的财务人员,克服了事业单位内部资源不足的限制,这可以看做是财务共享理念的初步应用。集中核算中心一方面能够集成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减少由各单位分别实施的差异性,进而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另一方面,集中核算中心提供了信息化平台,为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提供了条件,避免了系统重构,只需在现有基础上对集中核算中心进行优化。

但是,目前事业单位集中核算中心仍存在较大缺陷,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存在主体权责不匹配、业财融合不理想、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不满足单位发展需要、信息无法支撑决策等问题,而通过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对人员架构以及对业务流程的再规划可以极大程度地改善以上问题。在建设财务共享模式过程中,由于事业单位的特殊性,事业单位会计应考虑政治、经济、公共管理学以及会计学和审计学等诸多学科理论的应用,充分利用人员素质已有全面提升的人才市场,吸收各方面人才,以提供多方面的技术支持和决策支持。另外,事业单位应利用其财政优势和体制的强大推动力,增加专业信息的汲取,获取专家指导,以掌握最新的动态与趋势,始终保持事业单位与时代接轨,为财务体系的提升提供源源不断的外部动力。

(三)结合信息化时代背景,克服管理劣势

我国事业单位核算效率提升面临的难点,从内部来看主要是内部管理难度高及财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事业单位应着重把握改革期的特有优势,抓住财务共享中心的良好发展机遇,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下,逐步应用大数据处理方法、适配财务共享软硬件,克服管理劣势。

1.在完善内部管理方面,事业单位应利用智能化的分析软件,根据会计人员不同的职能特点,制定与之相符的培训计划,提升会计人员的能力;通过引入电子监控系统来实时控制内部管理的运行,从而及时调整完善业务核算流程,更好地匹配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目标;在实际操作中,积极吸取各方专家意见,不断优化完善集中核算流程,建立与之匹配的内部管理战略,从而克服管理松散的缺陷,建立科学规范的内部管理体系。

2.事业单位需要建立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一方面,要加强对财务工作的重视,引进专业人才,规范会计工作;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通过举办网络远程培训班以及情景模拟等方式,帮助会计人员了解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知识,使其成为满足智能化时代需要的会计人才,并适当淘汰非专业会计人员。

(四)提升技术水平,加强理念宣传,克服新模式落地困难

事业单位的集中核算如企业的财务共享中心一样,面临着许多内部问题及外部挑战,需实施克服内部劣势、回避外部环境威胁的抵御性战略。在事业单位的集中核算过程中,为进一步克服管理缺陷,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全方位的管理。首先,各事业单位的业务报送到核算中心后,由专业人员依据分工,借助智能化处理软件进行统一的流程管理,监管好任务分配、凭证流转与后续工作等步骤,从而建立科学规范的工作流程,进一步提升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效率。其次,一般而言,由于改革结果没有明确预期,这种未知容易引发内部人员的担忧,担心伤害自身利益从而排斥改革。为此,事业单位领导及各方专家应明确改革的预期结果,定期开展座谈,加深事业单位内部人员对改革的正确认识。短期内,改革可能会增加工作量,但长远来看,会提升工作的规范性,降低工作难度,同时智能化手段也能起到减少机械化工作的作用,提高工作效率进而加快改革进程。再次,应定期审核事业单位核算效率的提升进度,实时掌握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和财务共享模式实施的进度,从而进行专业有效的评估,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及时帮助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克服内部缺陷带来的效率低下问题,以及外部威胁所伴随的改革压力问题,从真正意义上优化集中核算制度的资源配置问题,提升财务核算效率。

五、结束语

作为社会服务的主要承担者之一,事业单位推动着国家在卫生、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其财务系统的提升尤为关键。本文基于SWOT分析法,结合事业单位特有性质探究了财务体系内部优劣势,即事业单位体制能够提供稳定的资源支持以及对制度的强大贯彻力度,但同时其稳定性也带来了动力不足的问题,并结合当前会计行业新趋势以及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方向,得出效率提升路径,即在已建立的集中核算中心基础上从三方面进行完善:管理方面,科学规划事业单位人员组织架构以及业务流程,提升人员专业素质;技术方面,提升智能化水平,以减少机械性工作,减少人力需求,提供大数据支撑决策;业务流程规划方面,注重行业新知识、专家指导等外在动力的提供,在内部增加激励机制,明确预期。在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推动下,加强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变得愈发重要,保证事业单位运行质量与财务水平,保证会计核算的规范性与合理性,提高资金的核算效率,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会计制度会计人员会计核算
论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核算及税务处理
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的难点与重点
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的创新策略
小议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行为的合理性
切合实际完善政府会计制度
预算会计制度改革难点思考与探索
我国将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若干问题探讨
关于基层会计人员职业素养的探讨
“营改增”后运费的会计核算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