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化”背景下高职汽车类专业产教融合实践路径探析
2020-11-23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曾宝国王从明陈凯镔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曾宝国,王从明,陈凯镔
1 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产教融合面临的形势
1.1 产业转型升级诉求高质量发展
产业发展是产教融合的源头之水、动力之源。当前,全国汽车产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经历着转型发展的巨大变革。一方面,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从“产量论”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内涵发展已成必然趋势。全国汽车产销量在连续28年增长之后,于2018年首次出现负增长,2020年前两季度产量继续下降;另一方面,汽车产业“新四化”变革(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给汽车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促使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和地方政府都加快了在全新的汽车产业链上布局的步伐,国内车企巨头相继宣布在“新四化”方向的巨额研发投入计划,如2019年长城汽车宣布未来5年计划研发投入300亿元;上汽通用汽车聚焦“新四化”,宣布在未来5年投入800亿元进行研发。
1.2 国家政策释放职业教育改革红利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四川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相继出台,“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政策释放了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高质量产教融合等大批政策红利,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改革新机制逐步形成,行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事业积极性显著提升。截至2020年8月,江苏、山东、浙江、四川、重庆等地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借助项目试点,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建设。以四川为例,2020年7月由财政厅、教育厅、经信厅、科技厅联合发文,支持四川省产教融合示范项目建设,分别给予人才培养类支持额度每年不高于1 000万元、综合类每年不高于2 000万元,入选企业不高于1 000万元的财政补贴。
1.3 体制机制壁垒及产教脱节现象依然存在
产教融合的关键是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虽然国家及省市系列政策均鼓励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依法参与职业教育,支持企业参与公办职业学校办学,并允许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依法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但是,在市场化运作过程中,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仍面临体制机制壁垒,混合所有制改革仍存在制度瓶颈;产教脱节现象依然存在。
2 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产教融合努力的方向
2.1 坚持三项基本原则
(1)坚持服务发展原则。产教融合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必须坚持服务国家及区域发展战略,支撑汽车产业“新四化”发展需求,形成“政行企校”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
(2)坚持深度融合原则。产教融合的根本任务是为企业培养适用的技术技能人才,深化产教融合需要校企双方做到融入、融通和融化,推动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专业设置,优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与技术服务团队,实施理虚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
(3)坚持先行先试原则。产教融合无法一蹴而就,需要坚持改革创新、以点带面、成效为先,按周期、分阶段,以合作项目为载体推进建设,实行动态管理、中期评估、绩效评价、优胜劣汰,积累可复制、可借鉴的改革经验和模式,带动形成示范引领效应。
2.2 落实三项重点任务
(1)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实现培养与就业的有机衔接。学历教育方面,校企双方应聚焦产业发展,共建行业特色学院、产业学院及特色优势专业(群),深化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改革,共同实施1+X证书试点制度,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非学历教育方面,校企双方应以企业员工技能提升培训为抓手,共同为合作领域的社会人才技能提升提供培训服务。
(2)建设产教融合平台,实现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校企双方应以“厂中校”及“校中厂”为抓手,共建共享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工作室、工程训练中心等,打造集教学、生产、培训、技术研发、职业技能等级认证等为一体的公共实训基地,开发企业实训实习场景及岗位,加强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和针对性。
(3)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研发与成果转化有机衔接。校企双方应积极建设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共同组建研发团队,围绕产业关键技术、重要工艺和共性问题,联合攻关、协作创新,创造企业急需的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加快推动科研创新成果和技术产业化。
2.3 深化三种合作方式
(1)依托理事会实现校企共治。校企共同成立“产教融合理事会”,制定理事会章程,建立经费与人员保障机制、评价与监督机制、办学研究与服务机制、校企师资混编机制等,形成产教融合治理平台。
(2)深化校企政三方合作。围绕区域产教融合示范城市及产业转型需求,充分利用好地方政府、产业园区、重点企业资源,深化校企合作,寻求政策支持。
(3)市场化运营实现成果共享。稳中有进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市场化运营,校企共同参与管理,企业实体化运作,相应收益用于回馈基地建设,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基础上实现自我造血,通过利益分配协议支持企业获取合理权益。
3 我院深化汽车类专业产教融合的实践路径3.1 打造新能源汽车技术技能人才订单化培养高地
(1)统筹校企及学生发展诉求,创新“3+3”订单培养模式。我院助力吉利集团新能源汽车入川战略,于2018年与吉利集团旗下的四川吉利部件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校企合作项目,着力解决吉利汽车中低端技能人才流动性大和高端技术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着眼学生的在校3年、入职3年及后期的终身发展规划,构建“双元主体、工学交替、分段培养”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学分银行”理念,服务学生终身发展。其中,学生入学后的3年采用现代学徒制方式培养,实施“成工职院·吉利汽车成蝶计划”,开展“2+0.5+0.5”三段式育人,即以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培训认证基地为平台,分阶段实施“校内教学”“园区实训”“顶岗实习”,开展工学交替,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学生毕业后,入职的3年采用企业新型学徒制跟踪培养,实施“成工职院·吉利汽车大雁计划”,依托企业培训认证基地及吉利工匠学院、吉利大学及企业员工激励体系,以成为高级工、技师、技能大师及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为目标开展个性化培养。依托1+X证书制度试点,推进“学分银行”认证,促进学生积累学习成果,为学生入学、入职及职业发展提供技能培养及学历提升服务。
(2)统筹校企实践条件与优质资源,建设模块化教学资源。集聚整车制造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等4大工艺流程及智能网联汽车的新技术、新规范,对接汽车领域1+X证书标准,探索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汇集国内汽车行业、吉利控股集团及高校的专家力量,以颗粒化的资源建设为核心,综合利用大数据、VR、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面向人才培养及行业培训需求建设行业资源、专业资源、课程资源与职业培训资源,已形成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虚拟仿真项目库1个、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5门、“1+X”职业能力培训包10套,开发数字化新形态教材和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12本。
(3)集聚校企能工巧匠与教学名师,建设结构化教学团队。根据模块化教学需要,实施学校教学名师与企业能工巧匠互兼互聘,组建由大师工匠、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技术能手等构成的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开展模块化教学。两年来,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培养卓越团队带头人2名,培育骨干教师10名,实现能工巧匠和教学名师互兼互聘50余人次。
(4)推动校企产学研融合发展,打造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对标“双高计划”,以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为核心,以新能源汽车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专业为支撑,以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专业为拓展,推进“一加强、四打造、五提升”重点工程建设,打造产教深度融合、产学研协同发展的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
3.2 打造新能源汽车技术理虚实一体公共实训基地
(1)高标准建设汽车智能装调工程实训中心,具体涵盖理虚实机器人设备实训室、理虚实自动化实训室、理虚实机电设备实训室、数字化柔性焊装实训室。
(2)高标准建设汽车关键零部件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具体涵盖智能加工实训室、精密检测实训室、焊装工技能训练实训室。
(3)借鉴德国新能源汽车专业实训室建设经验,引进德国新能源汽车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建设汽车检测与维修理虚实一体化实训中心。
(4)打造新能源汽车员工培训认证中心。目前已建成占地面积达1.5万m2,有1 200个工位,集教学、生产、培训、技术服务、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开放共享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服务于中高职汽车类学生的工学交替实习与企业员工的培训认证。
3.3 建设新能源智能汽车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1)建设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关键技术创新工程中心。与吉利汽车共同建设研究自动驾驶技术、车载网络技术、信息融合技术等智能网联关键技术的研究所,将智能网联关键技术成果应用到吉利智能网联汽车新产品中,推动成果转化。
(2)建设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测试技术中心。与吉利汽车、中汽研联合测试技术中心共建集新能源汽车整车综合测试、快慢充充电功能测试、安规测试、吉利领克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数据采集等功能的联合实验室。2019年,校企共同申报省科技厅项目“基于增强现实技术(AR)的新能源汽车仿真产品开发”,获专项资助经费10万元;推动“一种车辆防爆轮胎”“精确对位全自动衬砌台车”等成果转化,为企业创造产值200余万元。
3.4 共建产教融合理事会,推进市场化运营
(1)建立产教融合项目目标责任管理机制。在校企合作理事会领导下,在学院成立产教融合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实施、运行、监督、考核与评价。项目实施实行责任制,对项目责任人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实施奖惩措施。另外,还实施绩效评估制度,在项目实施的前期、中期和末期进行全面的检查、监督,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在经费方面,将项目所需资金纳入学院及企业的年度预算中,保证资金足额到位。
(2)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激励机制。出台《基地使用管理办法》《师资互聘共用管理办法》等制度,针对工学交替人才培养及开展实训中需要的实践条件,建立市场化绩效管控机制;针对关键岗位的共享人员,校企双方实行互聘,学院给予企业兼职人员流动编制,企业给予学院兼职人员高级工程师、技师、技能大师等评聘资格。
(3)建立实训基地市场化运营机制。制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校企共建“校中厂”的若干规定》《公共实训基地市场化运营管理办法》等制度,支持企业以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人才培养环节并取得相应权益。
4 结束语
以“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为标准,聚焦技术技能型人才定制培养,着力教学实践创新平台建设,突出技术协同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已成为产教融合的主流方向和重点任务。我院积极打造新能源汽车技术技能人才订单化培养高地、新能源汽车技术理虚实一体公共实训基地、新能源智能汽车技术创新服务平台,通过协同育人与资源建设实现校企共生,推进社会服务与科学研究促进校企共长,在产教融合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