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师职业融入的问题与路径研究*
2020-11-23李远华何祥海
陈 辉 李远华 何祥海 齐 震
小学体育教师职业融入的问题与路径研究*
陈 辉 李远华 何祥海 齐 震
(玉林师范学院体育健康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研究小学体育教师职业融入问题,是促进新入职教师适应岗位的需要,是满足小学生群体的需求。文章在探讨职业融入概念的基础上,阐述职业融入几方面内容:工作环境的融入,扮演角色的融入,教学理念的融入,授课方式的融入,专业知识的融入;针对职业融入过程存在的问题,提出实施路径,以期通过良好的职业融入,顺应小学体育岗位的需要,培养新时期优秀体育教师。
学校体育;体育教育;体育教师;职业融入;路径
小学阶段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依赖于高水平教师的授课能力。培养和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不仅仅要依靠师范(体育)院校对师范生的培养,更要依托入职后数年内对新教师职业融入的培训。教师职业融入由学校单维培养结构逐渐过渡到“学校培养+职业融入”的“双元结构”。我们研究小学阶段体育教师的职业融入问题,有利于培养新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认真的工作态度,提高其业务水平,让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体育教育工作者。体育教师这种职业需要经过专门的教育或培训,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并按照一定的专业标准进行教学[1]。小学体育教师的职业融入是新教师逐步达到职业标准、获得专业岗位能力的社会化过程,是职业适应的前提条件和必要条件。基于此,本文探讨在新时期课程标准的框架内小学体育教师职业融入的内容、问题以及实施路径等,为推进基础阶段体育健康课程的改革,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先进体育教师提供借鉴。
1 职业融入
“职业融入”一词源于法语“insertion professionnelle”,在中国很多时候被翻译成“就业指导”。两者相比,“职业融入”更为人性化,涵盖面广,时效性长。研究者查阅文献认为,职业融入是从工作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工作的需要,规划职业,提高能力,适应环境,系统学习的过程。刚入职的体育教师,要完成从“学生”到“先生”质的转变,发现自身存在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职业融入就显得非常重要。
1.1 职业融入的任务
职业融入的核心任务是更新理念、提升能力;通过同行专家引领、校际交流、名师引领、观摩学习等达到工作环境的融入、扮演角色的融入、教育理念的融入、授课方式的融入和专业知识的融入。在一线教学中,学校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提升小学体育教师的业务技能、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使小学体育教师快速进入职业状态,逐步成为技术精、业务强、素质硬、潜力深的教师。
1.2 职业融入的职能
我国的小学体育教育从属于教育学范畴,同时具有体育学科的属性。目前,小学体育教师的培养主要由师范类(体育)院校完成,院校以体育专业为主要出发点进行目标培养,忽略了教育的本质内容。职业融入突破体育学科的桎梏,针对明确的教育对象(小学生)的需求,进行有的放矢的人才培养,是师范生体育教育的补充和延伸。伴随着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更新和拓展,职业融入不断得到重视,体育课程由“量”向“质”的模式转变,在这个过程中,职业融入是推进这一飞跃的源动力。因此,探索、整理、发现小学体育教师职业融入的规律,建立健全职业融入体系,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技能,推进小学体育课程的开展,完善体育教师职业标准,适应教育发展需求。
2 小学体育教师职业融入的内容
2.1 小学体育教师工作环境的融入
工作实践环境对体育教师的决策能力和对小学生的态度有很大的影响,体育专业课程应强调课程教学过程,并结合实践经验和实地经验,为体育教师在包容性环境中教授小学生体育课程做好准备。为保证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体育教师要在融入工作环境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尽管小学体育教育实践在设计和实施方面都有所改进,但体育教师教育项目仍然不足。许多项目延续了一个独立的系统,需要通过培训体育教育者,使其专注于小学学生,专注于小学课堂体育教学。小学体育教师适应并融入到体育教师和小学生所形成的教学、工作、生活环境,在融洽环境中教授课程,与小学生合作并完成实践教学,从而获得经验。
2.2 小学体育教师扮演角色的融入
“角色扮演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米德提出的,他认为社会上每个人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个人通过角色扮演,来获得了解社会、熟悉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来了解并且获得社会中各种规则、习俗、制度等,最终掌握并适应这些规则习俗和制度,完成“成为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在小学学校里,小学体育教师由于授课对象的“小”所以必须扮演好体育教师“亲切”的角色,要了解熟悉小学生授课的规则要求,方能进入职业状态。刚入职的教师,面对小学生授课对象与刚走去校门的大学生角色出现的反差,难以发挥良好的技术技能,很多体育教师看不到小学体育教师职业的发展空间,因而难以产生积极的教育期望,难以做到真实的教育接纳,自然也不会对职业发展有科学合理的规划。这就会影响到体育教师对职业的角色价值观和职业归属感[2]。正因为如此,小学体育教师所面临的课程性质和角色扮演期望是特殊的,职业融入过程更依赖于普通教育同事的帮衬和感染。同时,小学体育教师要参加实践活动,确定课程,履行其教学职责,努力融入到小学体育教师的角色中去。
2.3 小学体育教师教学理念的融入
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专业化发展方向是找出决定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主要措施。学校应根据体育教育专业的本质,确定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专业化发展的方向。教学理念决定职业发展的方向,是体育教师对教学认识的集中体现。对教学活动的看法、态度和观念,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3]。教师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职业,小学体育教师这一职业更特殊、更重要。小学体育教师要针对儿童制定学习目的、授课计划、安排内容、运用教法,形成一套完备的观念和信念,用包容的心态去教学,形成自己的经验,在小学生生活和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成为一名成功的小学体育教师是一项挑战,是令人满意和兴奋的,这些都需要专业精神和承诺,需要思维敏捷、吃苦耐劳和丰富渊博的知识。
2.4 小学体育课程授课方式的融入
小学体育课程有专门的课程标准,包括四个方面: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针对这样的标准,学校要结合实际场地和体育设施需要,针对学生身体和心理特点调整授课方式。体育课堂要有固定形式,如师生问好、准备活动、亲子活动等,最主要的是授课方式灵活多变。体育课在发展自身大肌肉群的力量、速度、耐力的同时,还要以精细动作为主要锻炼方法,进行体质训练;在心理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间感情,增强纪律性,培养儿童的体育兴趣和习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小学体育教师把这些融入到小学的授课方式中,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5 小学体育专业知识的融入
小学体育教师必须掌握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地发挥各种方法,游刃有余地开展教学活动。体育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包括体育课堂管理能力、运动训练指导康复能力、体育课程开发能力、教学科研能力和综合评价能力。这些专业知识相互关联,协调配合,需要小学体育教师将专业知识全面融入到工作岗位和课堂中去。伴随科技的进步,体育教育事业发展迅猛,体育教育理论发生巨大的飞跃。体育教育需要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的同时,更需要专业的运动训练康复等多方面知识技能。学校体育变革也是加速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4]。所以,学校还要把网络、计算机技术逐渐渗透到小学体育教育领域,使之成为体育教师职业融入的必备技能。
3 小学体育教师职业融入过程存在的问题
3.1 职业融入规章制度不完善,考评机制不健全
职业融入是刚毕业的新教师入职后适应工作岗位的过渡阶段,学校对这些新体育教师入职后的工作并没有实际意义的规章制度,只是停留在“以老带新”的操作层面,缺乏相关规章制度进行规范管理。另外,新教师在过渡期考评机制缺失,没有完善的学习计划、考核内容和评价体系,导致盲目跟随学习,漫无目的去关注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技能的运用,在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构建方面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3.2 职业融入过程形式单一,社会机构的实践参与不足
新教师职业融入是就业后“再培训”过程。小学体育教师师资不足,只能在工作实践中摸索,边工作边学习,主要依靠老教师充当“师傅”的角色,缺乏学术交流、实地考察、校企合作等平台。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是过渡阶段职业融入的主要形式。职业融入过程的学习是民间组织的活动,是在学校内开展的“非学历”培训过程,缺少社会职能部门和培训机构的关注和参与,使得刚走出校门的新教师职业融入之后,缺少社会实践锻炼。
4 小学体育教师职业融入的路径
4.1 明确规章制度
职业融入的规章制度会影响新入职教师学习内容的数量和质量,进而影响职业融入的规模。合理规范明确的规章制度有助于提升职业融入的核心素养,有助于控制职业融入的项目、教育和考核,使得职业融入过程有序、布局合理、控制有效。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能使职业融入过程更合理、更优化,是职业融入的强有力保障。
4.2 注重能力的培养
现象学观点认为,能力是人类有意识地接触现实后的经验积累,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桑德伯格认为,刚入职的新教师在构思工作时,积极地参与和理解外部工作环境和内在表现的产生,在真实情境中模拟练习,着重培养体育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研究能力和教学领导力,从而推动体育教师专业发展[5]。小学体育教师通过职业融入和经验培养使能力发展提高,最终适合小学体育教学实践。在职业融入过程中,能力培养方案是一个出发点。学校以能力实践经验为中心,全方面地培训小学体育教师知识、技能和态度,形成完整的职业融入结构。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协调发展势在必行[6]。在学习理论和进行实践过程中,小学体育教师要把自己作为关键的零件,融入到特殊体育教育的整体机器中去发挥重要的作用。美国教育家柯发奇(Kovacs)认为,提高能力以促进职业融入是“创造自我、形成和改造世界的工具”。体育专业新教师职业融入预备课程是以培养能力为基础,适应体育教学的入门课程。大多数体育教师准备项目还要提供针对低年级小学生的专门课程,努力为小学生体育授课奠定基础。在学习情境中,活动和情境的真实性有助于小学体育教师能力的发展和知识的转移,引起职业融入行为的变化。
4.3 落实传帮带工作
小学体育教师的“传帮带”是在工作岗位上完成的。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根据新入职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和要求,进行个性化教育实践。在小学体育教师职业融入的教学活动中,老教师要发挥新教师的能动性和主导地位,让他们有所收获并获得成功的体验。“传”即“传承”,是把小学体育教学的思想、精神、理念、信心、态度和责任等传承下去,并得以延续和升华。“帮”是“帮助”,是排忧解难的过程,具体讲,是在生活和工作中环境的熟悉,人际关系的融合,工作情绪的调整,积极态度的树立等诸多方面的答疑解惑。“带”是“带领”,带领学习理论知识;带领建立有效学习机制;带领进行研讨活动,让青年教师勇于创新,结合实际练本领、熟技能、出成果。“传帮带”工作是职业融入过程的重要环节,每一个步骤都要认真落实、专人负责,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发展。
4.4 提供培训机会
职业融入期间,学校要结合自身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环境,发挥社会机构、政府职能部门、社会爱心组织和教育局的优势,共享资源和信息,构建体育教师职业融入的新模式,提高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质量,把前沿的理论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避免闭门造车;要与时俱进地树立职业融入新理念,适应新时代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
5 小结
小学体育教师职业融入要贯穿于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整合专业知识内容,促进教学方法改进,实现学校知识积累到岗位能力增强的转变。在职业融入过程中,小学体育教师始终要具有主观需求和愿望,有明确的目的和良好动因,有针对性的学习观摩,提高专业领域技能。学校只有通过良好的职业融入,顺应学校体育岗位的需要,才能达到培养新时期体育人才的目标。
[1]刘斌,葛存兵.体育教师的职业特性及其对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启示[J].体育学刊,2017(9):106-110.
[2]李岩.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与工作投入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8(8):11-16.
[3]王建涛,戴俊.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取向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1):50-53.
[4]万勇,王佳.学校体育变革背景下体育教师专业成长力的消解和重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33-35.
[5]崔洪成,齐辉.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与职业,2017 (2):75-78.
[6]周群凤,曾华丽.论专业化发展视域下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4(9):108-110.
[7]张小花.构建小学体育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2015(1):152-153.
[8]张旻,问寻.我国体育经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 (3):60-62.
[9]虞泽民.小学武术教师教学胜任力模型构建与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9.
[10]许敏雄.宁德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06.
[11]何刚.湖南省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4.
[12]黄丽娟.广州市中学优秀体育教师素质特征及培养研究[D].广州大学, 2012.
[13]赵进.体育教师合格专业标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1.
Study on the Problems and Paths of the Professional Integration of Primary PE Teachers
CHEN Hui, etal.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537000, Guangxi, China)
2019 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探索与实践” (项目编号:2019JGA273);2019 年度玉林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9YJKY06;2019YJKY07)。
陈辉(1986—),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李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