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人才学术能力的培养*

2020-11-23郭旭霞王艳琼蒋小翠

运动精品 2020年3期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人才师范大学

郭旭霞 王艳琼 蒋小翠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人才学术能力的培养*

郭旭霞1王艳琼2蒋小翠3

(1.广西大学体育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4;2.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3.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广西 南宁 530012)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专硕)人才的培养区别于全日制体育硕士学位(学硕)人才的培养。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更注重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全日制体育硕士学位人才的培养更注重学术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注重学术能力的培养,存在学术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笔者对滇、桂、川高等师范类院校的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人才的学术能力培养进行对比,发现其中问题,提出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人才学术能力培养的对策,为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借鉴和参考。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术能力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体育专业人才,但离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比如注重实践能力而忽略学术能力的培养,难以满足社会对体育专业硕士人才的需求等。笔者通过调查滇、川地区的云南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的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人才的学术能力培养现状,并与桂地区的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南宁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大学4所大学体育硕士专业人才的学术能力培养现状进行对比,结合社会需求,提出培养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术能力的对策,旨在为高校体育硕士专业研究生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滇、川地区的云南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的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人才,桂地区的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南宁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大学4所大学体育硕士专业人才。其中广西4所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南宁师范大学、广西大学)2012级和2013级77人,云南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各4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图书馆等渠道检索相关文献,作为本研究参考。

1.2.2 问卷调查法

向研究对象发放问卷, 回收问卷186份,有效问卷173份,回收率93%,有效率93%。

1.2.3 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调查所得数据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人才学术能力的培养现状调查结果如下。

2.1 学生个人因素分析

2.1.1 学生自身意识

从调查结果看,非常了解学术的学生只有5.8%,17.3%的学生是了解的,48.0%的学生对学术还不是很了解,26.0%的学生是不了解,非常不了解的为2.9%(见表1)。可见,大部分学生的学术意识相对薄弱,学术上持有消极心态,缺乏敏感的洞察力和鉴赏力,对学术能力的重要性认识还处于模糊状态。可能是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存在非自愿情况,比如:第一志愿落选而被调剂或者本校直接保送又想着快速拿到硕士文凭方便就业,对学术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的提高较慢,这种消极的思想,进一步影响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

表1 学生对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术能力了解程度(N=173)

了解程度人数(人) 非常了解105.8 了解3017.3 不是很了解8348.0 不了解4526.0 非常不了解52.9

2.1.2 培养年限

目前,桂地区的4所大学中,除了广西大学的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制(2019年开始招生运动训练学方向)为3年外,广西师范大学(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指导3个方向招生)、广西民族大学、南宁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的学制均为2年;滇地区的云南师范大学当前为3年制,之前为2.5年;川地区的四川师范大学当前为2年,之前为3年。可见,培养院校可以根据学生以及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学制调整。在课程安排方面,2年制的研究生学习过程中,第一学年主要安排文化理论课程,第二学年进行教学实践、学位论文答辩以及学位授予等3项任务;3年制的研究生学习过程中,第一学年学习文化课程,第二学年完成教学实践,第三学年是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两年制的研究生学习中第二学年安排紧凑,时间上略有不足,会导致学生在第二学年手忙脚乱,再加上本身求知意识不够强烈,更容易放弃宝贵锻炼机会,进而限制了学术能力的提高。

2.2 导师因素分析

导师是体育硕士专业培养过程中重要的主体之一。目前,滇、桂、川地区部分培养院校由于自身条件的不足,在此专业学位上的导师绝大部分都是研究生学历,博士较少,且年龄较大,与其他专业和院校相比,师资力量显得单薄。同时,在许多院校中存在着一个导师身兼多个学术型研究生跟应用型研究生指导工作,部分导师深感任务繁重,在培养过程中,没有时间严格督促并加强学生在学术上的锻炼,进而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2.3 外部环境分析

2.3.1 论文选题方式

部分相关培养院校尽管对学生的学术能力培养上做出了一定的要求,但学生对学术能力要求反映出极少学生参与导师和学院的课题研究,学生的毕业论文也极少涉及到自己的专业领域。56.1%的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来自学校自主选题,自己筛选好题目后,跟导师商议,讨论其选题的意义和可行性,再确定论文题目。只有24.3%的学生毕业论文来自导师课题的一个分支点。17.3%的学生是自己申请的基金项目。而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外资项目相比之下比显得匮乏(见表2)。在平时的课程论文中,大部分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学术要求比较低,学生申请的课题较少。一方面,学校的名额有限;另一方面,学生自身能力有限,达不到学术要求,写出的文章没有创新意义与实用价值。

表2 学生论文选题方式调查情况(N=173)

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人数百分比(%) 国际合作研究项目00 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3017.3 外资项目00 自主选题9756.1 导师课题4224.3 其他42.3

2.3.2 科研理论课程的情况分析

科研方法是学生提高学术能力的工具,科研方法等课程的掌握对学术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学生可以高效查阅文献,掌握写作技巧,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目前,培养院校都开设了体育科研方法与文献检索之类的课程,但大部分培养院校在这类课程上规划为选修课程,且上课形式更多采用照本宣科、传统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偶尔也会参杂个别案例谈论交流。在此类课程中,有42.2%的学生认为是传统式的,27.7%被调查的学生认为授课老师是照本宣科,教师自备个案分析和学生自行讨论式只占15.6%和14.5%(见表3)。学生们对科研理论方法的学习非常重视,但对由于教师对上课形式的不重视,使学生上课没有激情,学习效率低下,不见成效。

表3 科研理论课程的上课形式(N=173)

人数(人) 百分比(%) 照本宣科 48 27.7教师自备个案分析 27 15.6 学生自行讨论式 25 14.5 传统式,偶尔参杂个别案列 73 42.2

2.3.3 学术交流情况分析

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研究生的学术交流在学生跟自身导师或本专业其他老师的的交流的比列占45.1%,学生都不愿跟老师交流讨论的比例占26.6%,跟自己本专业的同学或高年级学生探讨的比例占15.6%,在跨学科、跨校和邀请国内外专家开展交流方面只占12.7%(见表4)。可见,校外学习或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进行校内报告交流大会,是非常薄弱的,但这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对学生开阔视野,学术火花的碰撞却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大部分在校学生毕业时有1000-2000元的研究经费补贴,导师课题经费一般根据个人学术价值和各个导师的重视程度进行补贴。如果不是导师课题经费的支持,仅靠学校下拨的个人研究经费是不足以使学生参加高一级别的学术交流的,这也成为限制学生提高学术能力的因素之一。

表4 全日制体育硕士学术交流情况(N=173)

学术交流形式 人数 百分比(%) 与自己的导师或本专业其他老师交流 78 45.1本校、本学科交流 27 15.6跨校、跨学科交流会 13 7.5邀请国内外专家开展交流会 9 5.2基本不交流 46 26.6

2.3.4 课程论文完成情况分析

目前,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院校的大部分课程都以课程论文形式来考核课程学习,尽管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但绝大部分学生的课程论文存在着严重的抄袭成分,少部分学生甚至直接借用高年级的论文去跟任课教师换学分。另外,部分院校要求学生必须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才能符合毕业要求,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和南宁师范大学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在公开刊物上发表1篇以上论文,广西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发表2篇,四川师范大学与西华师范大学目前未作要求。学生毕业时也都能完成这样的科研要求,但核心期刊完成数量少之又少。此外,在四个不同研究领域上,各个院校总体上要求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方向大致是参与导师的课题工作,协助导师完成本科生的论文设计。

3 提高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人才学术能力的对策

3.1 建立学术激励机制

良好的激励机制,可以鼓励和引导硕士生阅读大量高质量的文献,并积极思考,发表高质量的论文,提高自我学术能力。学校和教育部门应加大教育科研的投入。例如,评选优秀硕士论文,给予一定的奖励。

3.2 调整培养年限

部分院校应适当调整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年限,确保学生有充分时间去进行学术能力的锻炼。在培养方式与年限上,院校应借鉴国内外其他培养院校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体育专业人才。

3.3 建立科学的教学模式

在体育硕士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以及社会不断变化与需求的形势下,各相关院校应该完善自身的教学模式,结合国外的办学经验,根据不同研究领域的学生对其实行科研能力的锻炼,开设小型化、多样化的学术交流课程,加强学生科研的创新能力。在教学方法方面,院校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会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例如,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个人或者分组拿出自己的科研成果跟教师、同学们一起研究讨论,找出研究上的优缺点,再加以总结,腾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自己主导,从而拓宽学生的研究思路。

3.4 拓宽学生视野

体育专业人才的学术能力跟其他专业学生的学术能力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一方面,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一般是应届本科生,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在理论指导实践工作方面不成熟。另一方面,体育专业的性质决定了技术上的提高占用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与理论的学习与掌握拉大了距离。院校应根据专业学生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学术交流,增强学生的知识层面。例如,院校加强学生跨学科或者跨学校的学习机会,开阔学生的眼界与思路,拓宽学生视野,更多接触外界的新生事物,对学生学术能力的提高有着直接作用。

[1]王雪梅.从学术能力的需求分析角度反思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J].外语界,2010(5):67-69.

[2]刘少雪.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若干关键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10(5):63-67.

[3]董璐璐,刘杰.高等农业院校博士生学术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5(6):65-67.

[4]钱雯.中日体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比较研究[J].首都体育学报,2001(1):79-92.

[5]陈细竹,颜璐.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与科研能力现状分析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3):170-171.

[6]陈雷.国外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启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25(3):135-136.

[7]幸昊,夏思永.论学校体育资源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对接[J].体育文化导刊,2007(5).

[8]高玉英.新形势下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探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9(9).

[9]王家宏,周英,陶玉流.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的设置[J].体育学刊,2006,13(6):67-70.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Academic Ability of Full-time Master of PE Professionals

GUO Xuxia, etal.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4, Guangxi, China)

广西壮族自治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专项课题研究项目“全日制体育硕士培养方式的研究”(201110602RY12);广西壮族自治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专项课题研究项目“广西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研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JGY2014018)。

郭旭霞(1983—),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学。

王艳琼(1974—),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全日制专业人才师范大学
案例教学在全日制硕士《可信云计算》课程中的应用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Balance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Courses on National Pakistan culture in Honder College
Film Music and its Effects in Film Appreciation
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
新时期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浅谈全日制专业硕士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