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专业在“1+X”证书制度创新管理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2020-11-23田丽
文/田丽
《职业教育20条》中指出,负责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标准制定的培训评估机构,应优先考虑制定国家职业标准、完成标准教材编写的机构,并具有五年以上专家、师资队伍、资金和优秀培训业绩的优势[1]。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利用自身优势,在物流管理专业方面完成全校138人和昌吉职业技术学院15人共153人的考核,开设2个实务考场和1个实操考场。在物流管理“1+X”证书制度的实施过程中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物流管理“1+X”证书制度的实施工作[2]。
一、高职院校应出台全面的激励政策
(一)教师的激励政策
对全校教师进行补贴性培训,按培训任务的一定比例,将每年教师培训量转化为全日制学生培训工作量;将全校绩效工资向承担物流管理“1+X”证书培训任务的教师倾斜;将一定比例的“1+X”证书培训收入纳入学校公款[3];按照商务物流专业组成立培训联盟,聘请专职教师开展“1+X”证书模块化培训;完善教师绩效考核方法,逐步采取“1+X”证书的培训时间和培训质量是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学生的激励政策
依托自治区“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组,继续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鼓励参训人员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和职业资格证书[4]。建立学校级“学分银行”试点,对培训结果进行登记、存档,并将其记录到实习生个人学习账户中,为学习成绩的识别、积累和转化奠定基础;培训成绩按学校有关规定兑换学业成绩,并免修相应专业课程;建立“校内商贸物流专业群选修,学分互认”和“校企实践,学分互认”,并积极与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个人学习账户系统对接[5]。
二、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培训,服务扩大就业的要求
(一)广泛开展企业职工技能培训
为了做好扩大就业工作,学校联合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成立乌鲁木齐国际陆港集团培训中心,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优势,共同开展补贴培训、中小微企业员工培训和市场化社会培训。
(二)积极开展南疆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培训
发展南疆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培训,如毕业生、退伍军人、新型农民工、停产职工、建卡贫困职工、残疾人等;开展技能培训下乡,深入开展技能扶贫,服务扶贫乡村振兴,大力培养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如物流快递服务等[6]。
(三)大力开展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
依托乌鲁木齐国际陆港集团培训中心,开发具有物流专业特色的创业课程,对有创业意向的个体经营者和受训人员进行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培训[7];对接新疆人力资源劳动青年妇女等社会保障部门和群众组织面对长期失业的青年、农村留守妇女、老年失业人员等,开展物流快递领域初级技能培训,使失业人员掌握一技之长。
(四)做好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
对新疆南疆地区的大龄参训人员,要加大普通话等基本技能培训和通用现代设施(工具、软件)使用力度;与当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工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开展招聘会、就业创业指导等多元化就业服务、政策宣传等,为受训人员提供有效的就业信息[8];引导受训人员增强市场就业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加强就业相关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教育、求职技能等。
三、大力开发培训资源
(一)发挥专业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培养校内外“双师型”教师队伍
开展物流管理“1+X”证书制度试点,需要一支“双师型”教学创新团队,满足新技术、新技能培养的需要。一是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带头人的培养[9]。专业带头人要加强对物流管理新理念“1+X”证书制度的学习,带领物流专业团队做好物流管理专业培训方案制定等试点工作的顶层设计。二是加强物流管理骨干教师培训,通过参加北京中物联组织的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师资(中级、高级)培训班等形式,提高物流专业骨干教师实施教学和培训能力。三是聘请劳动模范、技能大师、企业高技术技能人才等到校担任兼职教师,承担物流管理“1+X”模块化培训任务,优化商贸物流专业群教师队伍结构,全面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群教师队伍的教学培训能力,使教师掌握学校和企业的“两个平台”。
(二)重构学员学习培训流程,提高学习效率和培训质量
物流管理专业应设计一体化的教学组织和证书培训,规划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参加培训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培训质量;对于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无法完成或现有教学条件无法保证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内容,如:专业培训应通过合作企业培训基地,采取内外部集中培训、在线学习培训或企业在岗实习等形式进行。
在教学内容编排上遵循“PDCA”模式,即“任务驱动、岗前培训、技能比武、任务巩固”模式,将新技术、新标准中必要的技能点整理成项目任务,形成“任务驱动”,然后通过“岗前培训”的模块,将技能点的相关知识点电子碎片化,学生通过小组的方式,将这些知识点运用到项目任务中,完成“技能比武”,初步完成“项目任务”中的问题,实现有成果可呈现。最后“任务驱动”中的问题升华,通过“任务巩固”的方式呈现,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实现“PDCA”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可操作、可执行、可评测。
(三)创新校企合作,建设高水平培训基地
学院会同乌鲁木齐国际陆港集团深入开展岗位培训需求调研,建设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技术服务为一体的高水平培训基地,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一批重点培训项目,共同研究制定培训计划、培训标准和课程标准;开发“1+X”级培训课程资源包,增强培训项目设计的针对性;根据现有的培训基地,建立一个标准化的培训基地,符合“1+X”证书体系,并积极进行技能培训等培训项目。
(四)推进培训模式改革
结合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开发数字化培训资源包,完善物流专业教学资源基础,逐步扩大优质资源利用率;继续推行“互联网+培训”模式,通过钉钉、清华在线等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块化和实战性培训;还可以通过“企业学区”“移动课堂”等方式,将物流管理职业技能培训送到企业和参训人员家门口。
(五)开发个性化学习的课程体系
以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为例,完成职业能力目标培养需要90个标准学时。基于现有教学内容的分析,有必要确定职业技能水平的标准内容,然后将标准的内容转换成1~2门专业的(核心)课程,并将其设置成专业课程体系。比如物流成本绩效管理需要单设一门课;而公文写作模块、智慧物流模块、职业道德模块等需要通过将其转化为多个教学模块,纳入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内容,成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四、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物流管理1+X证书制度实施管理
(一)学校要进行宣传和引导
依托新疆职业教育学会成立自治区“1+X”证书制度试点,学校继续增加“1+X”证书制度的培训工作宣传力度,帮助新疆企业、劳动者熟悉相关政策,通过开设讲座、制作宣传页等方式,加大对城乡各类劳动者培训政策和项目的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和介绍学校的各种培训项目,特别是加强重点人群的宣传。
(二)建立培训评价与考核机制,对培训质量进行全面管理
针对物流管理“1+X”证书试点工作,以参训人员的技术技能水平、就业创业能力和素质为核心,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建立学校培训绩效考核体系;商业物流主要集团应当准备培训实施计划,以确保参与者的能力达到规定的职业技能的中级和高级物流管理水平,真正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培训。学校成立专门监督小组对培训工作进行评估和监督,落实监督报告、公报、面谈、限期整改、奖惩等制度。
(三)培训工作实施过程的管理
学校成立专门负责“1+X”证书培训的机构,由主管教学的校长牵头,配备专人负责;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1+X”证书实施计划和年度计划,分解任务,明确目标,落实职责,确定时间表和任务书;建立学校行动计划进展情况上报制度,并定期向社会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