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广西马山县壮族会鼓的考察与分析*

2020-11-22丘大为韦金亮

运动精品 2020年8期
关键词:马山壮族活动

丘大为 韦金亮

对广西马山县壮族会鼓的考察与分析*

丘大为 韦金亮

(广西中医药大学体育部,广西 南宁 530001)

会鼓是马山县一带壮族的一项民间体育活动,它孕育于宋代,历经元、明朝,盛行于清代,流行于民国,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在上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特质。为更真切地了解马山县壮族会鼓的实际状况,文章以体育人类学的视角,在文献资料调研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马山壮族会鼓的活动内容与结构以及其功能进行研究,以促进广西马山壮族会鼓更好的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

会鼓;考察;功能

马山壮族会鼓最早出现在宋代,历经元、明朝,盛行于清代,流行于民国,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据考证,马山壮族会鼓刚形成时,是驱鬼避邪的号角和武器。宋代以前,壮族先民以牛皮制鼓拟作雷声,以镇妖邪。马山当时各村屯每至节日、新年、祭祖、生子时,便大擂其鼓,驱鬼祈福。历经上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特质。其最初的功能为驱鬼镇妖、外袭警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平安,最后逐渐演变形成壮族民间一种娱乐活动而流传至今。随着社会的发展,马山壮族会鼓的表现形式、活动内容及其所表达出来的文化意蕴都在发生改变,为确切地了解马山壮族会鼓的活动内容与结构以及在现代语境下所表现出来的诸多社会功能演变,笔者深入实地对广西马山壮族会鼓进行考察与分析,以期为促进壮族会鼓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1]。

1 会鼓的社会文化生境

马山县位于南宁市北部,东与忻城县、上林县接壤,西靠平果县,南临武鸣县,北与都安瑶族自治县隔红水河相望,土地面积2340.76平方千米,县政府驻白山镇。现有镇7个、乡4个(瑶族乡2个),村134个(新增1个)、社区22个(新增4个)。年末户籍总人口57.52万人(城镇人口10.65万人、乡村人口46.87万人),流动人口10.56万人;壮族人口42.06万人,占总人口73.12%;少数民族人口46.78万人,占总人口81.33%。

马山县主要以山区丘陵为主,包括东部喀斯特峰丛峰林区、中部及西南部低山丘陵区和西北部喀斯特峰林区三大地貌区,各地貌区山体连绵、石峰林立、悬崖陡壁。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闭塞的生活方式,马山县各族人民(马山县居住有壮、汉、瑶、苗等11个民族同胞,以壮族人口居多)在上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了丰富灿烂的文化。戏剧有:师公戏、丝绳戏、采茶戏、彩调戏、邕剧、壮剧、山歌剧等;音乐舞蹈有:三声部民歌、扁担舞、金鸡舞、猴鼓舞、长鼓舞、芦笙舞、铜鼓舞、唱采茶、踩花灯、踩九地、会鼓、舞龙、舞狮等;其中最具地方民族特色的壮族会鼓、扁担舞、三声部民歌被誉为马山民族民间文化“三宝”,享誉国内外。

2 马山壮族会鼓现状概述

马山县在2008年、2009年和2015年分别在白山镇大同村、百龙滩镇勉圩村、白山镇大同小学三个地方建立了三个壮族会鼓传承和保护基地。基地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群众参与会鼓活动的热情。目前,马山县组建了20多个会鼓表演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会鼓队有:大同会鼓表演队、百龙会鼓队、群乐会鼓队、白山会鼓队、白山社区会鼓队、杨帆会鼓队[2]。这些会鼓队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马山县最具代表性会鼓队基本情况

会鼓队名会鼓队队长鼓(面)人数成立时间 白山会鼓队梁耀京50余面60余人2001年 白山社区会鼓队罗世昆50余面40余人2003年 大同会鼓队韦建庭100余面60余人2004年 百龙会鼓队王政伟70余面80余人2005年 杨帆会鼓队兰庆扬40余面20余人2015年 群乐会鼓队陆继民60余面60余人2015年

2.1 会鼓之传承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会鼓的传承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自然传承转变成了师徒相传,采用最多的形式是口口相传,手把手现场教。师傅在选择徒弟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对会鼓要有浓厚的兴趣;其次要肯琢磨,能吃苦耐劳;再次要有耐得住寂寞和甘于奉献的精神。本文中笔者想重点介绍两位会鼓传承人的一些基本情况:赖成辉,男,67岁,初小文化,群乐百悟屯人,会鼓第一代传承人。7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学打鼓和制鼓。韦建庭,会鼓第二代传承人(大同会鼓传承基地传承人),白山镇大同村乔美屯人,男,64岁,高小文化,9岁开始学打鼓,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钻研,对会鼓制作和打法了如指掌,被誉为“马山鼓王”,目前他拥有十几面鼓,传承基地的七、八面鼓都是他亲手做的。多年来,韦建庭致力于壮族会鼓的传承,通过制作牛皮鼓、组建壮族会鼓队、培训壮族会鼓人员等方式,现在,韦建庭承担着马山县民族中学、马山县白山镇城西小学、马山县白山镇大同小学3所学校的壮族会鼓课,向学生们传授壮族会鼓技艺和文化。

2.2 会鼓制作过程

马山壮族会鼓制作流程十分繁杂,且耗时耗力,制作一面长1.5米左右的大鼓需花费10天左右时间才能完成,制鼓用的工具主要有电锯、圆规、墨斗、斧头、凿刀、刨刀、铁锤等。据马山县白山镇大同村壮族会鼓的第二代传承人韦建廷讲,制作会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流程:第一步是选好木材。首先寻找适宜用来制作会鼓的大树(一般选用生长时间长、木质较坚硬且粗大的树木,比如樟、榕、枫树等),由6-7人去山上将树砍倒去除树枝后后抬回院落晾干,其次按照大鼓、中鼓、小鼓规格要求锯成木段;第二步是用圆规在木段横截面上画好挖空的部分,并用墨斗进行标记;第三步用凿刀开始在标记好木段横截面上凿洞(先用短凿刀在原木上凿开一个口,然后再用中凿刀逐步往深处凿,凿到中凿刀够不着处时再换用大凿刀来凿直到凿穿为止,最后用弧形凿刀把鼓内壁刮成弧形);第四步用大刨刀把木头的会鼓外立面刨成弧形,用小刨刀把会鼓弧形内立面刨光滑;第五步是给制作好的鼓壳上油漆,并将购来的牛皮加工后用竹篾、铁丝从四周拉紧后晒干;最后将晒干的牛皮用竹篾、铁丝镶在鼓壳的两个口进行密封,一面壮族会鼓就做成了。

2.3 会鼓活动方式

马山壮族会鼓活动方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会鼓主要乐器有鼓、锣、钹,主角是鼓,配角是锣和钹,通常在以下情况下都会打响会鼓:一是重大节日(如春节、三月三等)各村寨都会打起欢乐的会鼓;二是民间的嫁娶、丧葬、祭祀、添丁、盖新房、迎宾等场合都能见到会鼓表演;三是一些乡村旅游景点为吸引更多游客的到来会特意安排游客体验一把击打会鼓的乐趣;四是应邀参加一些大型的文化活动上表演会鼓,比如马山壮族会鼓队数次赴台湾地区的高雄、花莲、台北等地参加春节民俗巡游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马山壮族会鼓作为马山县一个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品牌,以其特殊的魅力,多次在国际国内舞台上进行展演、交流、比赛,并获得高度好评和嘉奖。

3 马山壮族会鼓的功能分析

马山会鼓是兴起于马山壮族男子的一项民族民间活动,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在上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特质。从它的历史和现状可以了解到其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其原始功能主要是以驱鬼镇妖,外系警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平安为主,现在是以强身健体、休闲娱乐、促进民族民间交流、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作为其主要功能。

3.1 健身与娱乐功能

马山壮族会鼓表现出的明显特性就是健身娱乐性。会鼓是一种典型的“有氧运动”,击鼓者以肩为动力点,甩鼓棒的手、头、腰、胯、脚等都要一起联动,协调发力,这样能对身体各部位肌肉和韧带起到全面的拉伸作用,使身体各关节得到全面锻炼,提高了人体活动的灵活性。长时间参与会鼓活动,可有效提高人体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从而增强了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起到了良好的强身健体效果[3]。

马山壮族会鼓场面宏大,气势恢弘,会鼓击打方式是集混鼓、狂欢鼓、舞龙鼓、扁担鼓、花灯鼓等多种打法穿插,再配以清脆响亮的锣、钹声,整个场面鼓声雷动,震耳欲聋,撼动人心,极具刺激性和观赏性。在这种欢腾和张杨个性的场面,只听到鼓声时而如万马奔腾,震天撼地;时而如江水咆哮,气势磅礴。鼓点紧凑激昂,铿锵有力,让人叹为观止,所有这些都赋予会鼓以较强的娱乐价值。

3.2 情绪宣泄与调适功能

民俗体育活动能为参与者起到很好的调适和宣泄情感的作用。马山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基础薄弱,公共文化娱乐场所十分欠缺,农闲日子里老百姓几乎没什么娱乐活动可言,一到没什么农活可干的时候,在村屯看到最多的消磨时间方式是三五成群喝酒闲聊、看电视、打麻将等,很少见到有人到篮球场进行身体锻炼,也很少见有人到村、屯阅览室阅读书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单调又乏味的休闲活动,使他们积压的消极情绪难有排解之道。而参与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活动刚好能为人们的压抑情绪提供宣泄场所。在马山壮族“三月三”期间,一连好几天会举行各种会鼓活动,其中有混鼓、狂欢鼓、舞龙鼓、扁担鼓、花灯鼓等,节日期间马山男女老少不用劳作,暂时不用为柴米油盐这些家庭琐事操心,只管与家人、亲朋好友尽情狂欢。参与会鼓活动期间,许多民间禁忌暂时被打破了,人们不必过多地拘泥于小节,可以尽情地玩放肆地闹,对于平日里积累起来的一些怨恨也可以在彼此举杯欢庆中得以化解。会鼓期间村街民通过参与或观看会鼓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释放各种不良情绪,缓解日常生活的压力,使人们的心理状态达到了一种新的平衡[4]。

3.3 民族团结与交流功能

马山居住有壮、汉、苗、瑶等11个民族同胞,会鼓虽然是壮族的一项民间活动,以往都是在本民族人民内部自娱自乐,伴随着各民族的融合发展,会鼓亦成了马山各族人民的狂欢活动,活动期间,马山各族人民唱呀、跳啊,尽情享受节日带来的快乐,通过参与活动,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感情,融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

马山壮族会鼓队曾应邀到北京、上海、河南、浙江、四川等省外和在广西省内南宁、柳州、北海、钦州、防城港、百色等地参加各类庆典展演、交流、比赛,并获嘉奖和好评。近5年来,马山县壮族会鼓队还多次赴台湾花莲、高雄等地开展民俗文化交流活动,所到之处都获得阵阵掌声和欢呼声,通过借助平台大力开展交流活动,增进了解和民族感情融洽,共同谱写两岸和平发展的美好未来。

3.4 繁荣地方产业经济功能

壮族会鼓是马山的特色民俗文化品牌,“三月三”期间举行大型的“会鼓”表演,只听到鼓声时而如万马奔腾,震天撼地;时而如江水咆哮,气势磅礴,振奋人心,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作为一个特色民俗文化品牌,马山壮族会鼓以其特殊的魅力,多次在区内外舞台上进行展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相继出台了保护民族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健康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上世纪90年代,乘着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春风,马山县加大了开发与利用民族传统文化的力度,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将马山壮族会鼓当作该县的文化名片进行包装升级,鼓励有条件的村落社区组建会鼓表演队,并对组建的会鼓表演队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和经费支持。其中以百龙滩镇勉圩村会鼓队发展得最好,该会鼓队从最初组队的20来人发展到如今的400多人,每年演出的收入也在成倍增长,只要哪里有需要勉圩村会鼓队就会在哪里出现。马山县通过“文化+旅游”融合,促进了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据统计,马山县年接待游客人数都在逐年递增,大量游客的到来,极大地刺激了地方的消费,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1]龚锐,汤欣烨,靳惠娟.贵州苗族鼓藏节仪式的人类学考察——以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计怀乡乌略村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9(4):22-27.

[2]张萍,王溯,杨海晨.少数民族民间体育节事的发展——以广西马山县壮族会鼓文化节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8(11):156-160.

[3]周华.崇拜种族繁衍的民俗[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3):54-57.

[4]郭传燕.节庆体育与农村社区活力[D].广西师范大学,2007.

Survey on the Drums of the Zhuang Association in Mashan County of Guangxi

QIU Dawei, etal.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ning 530001, Guangxi, China)

广西中医药大学科研课题“保护与传承视角下桂中会鼓的市场化研究”(2019MS057)。

丘大为(1983—),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马山壮族活动
苟征戈 马山作品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Cat’s book》
命悬一念
壮族山歌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青海湖游记
半路认个陌生的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