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良肢位摆放联合局部振动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及对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2020-11-21

中国当代医药 2020年28期
关键词:患侧痉挛偏瘫

崔 婷

辽宁省辽阳市中心医院内科,辽宁辽阳 111000

脑卒中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神经内科疾病,该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并且脑卒中后患者多存在意识障碍、运动障碍、语言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预后。脑卒中后痉挛和偏瘫均是脑卒中后的主要功能障碍。上肢功能障碍能够影响脑卒中后患者生命质量和日常生活能力[1]。肌痉挛能够导致异常的运动模式和关节挛缩,使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加重[2]。早期康复训练能够改善患者肢体痉挛,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3]。近几年良肢位摆放是在临床上广泛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能够预防和对抗机体发生痉挛,尽早诱发机体分离运动,并且能够保护肩关节。本研究主要探讨良肢位摆放联合局部振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及对运动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20 例,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各60 例。对照组男32 例,女28 例,年龄47~76 岁,平均(62.19±5.20)岁。研究组男31 例,女29 例,年龄47~76 岁,平均(62.09±5.14)岁。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脑卒中的诊断标准[4];②患者目前意识清醒,能够积极地配合本研究;③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恶性肿瘤、免疫性疾病等严重疾病者;②患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治疗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局部振动训练,患者保持仰卧位,偏瘫侧保持良肢位,保持腕关节、肘关节及各腕指关节处于伸展状态,采用局部振动器(型号:EV2610 型,厂家:日本松下)进行局部振动护理,按摩头放在前臂前侧与肱二头肌肌腹中部的中上三分之一处,振动频率设置为25 Hz,上臂和前臂治疗时间为10 min,1 次/d,每周治疗5 次,连续治疗8 周。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良肢位摆放护理。①健侧卧位:将头部垫高(枕头),健侧肢体自然放在床面,胸前放上枕头,并且保持患肢前伸,外展患侧肘关节,伸展的腕关节、指关节放上枕头,患侧髋关节和膝关节处于自然前屈。②仰卧位:在患侧肩胛骨下方及头部垫上软枕,使肩部向上抬起,有利于上臂外展(外旋),将肘关节、腕关节伸直,手指伸直张开,掌心向上,上肢放置枕头上放平,臀部、大腿(外侧)、患侧髋关节下方(内旋)采用枕头垫上,防止下肢发生外旋,将患者膝关节抬高并且保持内屈(轻微)。③患侧卧位:健侧上、患侧下,稍微向后旋躯干并且支撑后背(枕头),患臂向前伸展并外旋,手指伸直张开,掌心向上,稍后屈曲患侧膝关节、伸患侧髋关节,健侧上肢放在身体或枕头上,严禁放在身前,健侧髋关节稍微屈曲并且通过枕头支撑。④坐位:在床上时髋关节屈曲90°,枕头垫在背部并且保持伸展躯干,双侧上肢处于伸展并且平放在桌面,根据患者自身实际情况在臀部放置坐垫,双膝屈曲(50°~60°),患足抵沙袋从而使踝关节足中立位或背屈,每周治疗5 次,连续治疗8 周。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临床疗效[5]。痊愈:护理后为0 级病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减少91%~100%;显效:护理后为1~3 级病残,NIHSS 评分减少46%~<91%;进步:治疗后患者生活不能自理,NIHSS 评分减少19%~<46%;无变化:患者无法生活自理,护理后为0 级病残,NIHSS 评分减少0%~<19%;恶化:护理后NIHSS 评分增加>18%,且生活无法自理。治疗有效率(%)=(痊愈+显效+进步)例数/总例数×100%。②肢体功能评定[6]: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采用简化Fugl-Meyer 量表(FMA)评定患者肢体功能,该量表最高总评分为100 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肢体功能越好。③日常生活能力[7]:两组患者护理前后采用Barthel 指数(BI)量表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该量表满分为100 分,评分越高代表日常生活能力越强;④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患者出院后均随访6 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足内翻下垂、关节肌肉挛缩、肩关节脱位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n)

2.2 两组护理前后FMA 评分和BI 评分的比较

两组护理前的FMA 评分和B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的FMA 评分和BI 评分高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的FMA 评分和BI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FMA 评分和BI 评分的比较(分,±s)

表2 两组护理前后FMA 评分和BI 评分的比较(分,±s)

与同组护理前比较,*P<0.05

对照组研究组t 值P 值60 60 13.52±2.13 13.48±2.24 0.357>0.05 23.58±4.75*28.93±5.18*4.714<0.05 35.75±4.47 35.83±4.45 0.415>0.05 47.75±5.21*56.89±7.35*4.834<0.05组别 例数 FMA 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BI 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研究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n)

3 讨论

脑卒中多发于老年人群,严重影响患者预后[8]。脑卒中主要是由于患者中枢神经系统被破坏导致大脑失去对低级中枢的控制,影响正常运动的传导。局部振动能够缓解肢体痉挛,增强患者步行能力,提高患者肢体功能,缓解疼痛,提高上肢力量[9-10]。良肢位摆放是近几年临床上推广使用的一种新型康复护理体位,主要是由于预防和对抗机体发生痉挛,尽早诱发机体分离运动,并且能够保护肩关节[11]。良肢位摆放能够使上肢外展,肩胛骨充分前伸,手指伸开,腕和肘关节伸展,能够对抗肩胛骨下沉,肱骨内旋和后缩的异常痉挛模式,从而保持患者肩胛胸廓关节的活动度,髋关节处于外旋内收的姿势,能够抑制异常运动模式,并且有助于建立正常模式[12-13]。由于患者患侧卧位,使对患侧的知觉刺激输入增加,能够使整个患侧被拉长,缓解痉挛,并且健侧手能够正常自由活动。健侧卧位时,肘关节伸展,肩关节屈曲,属于部分分离运动模式[14]。相关研究表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早期进行良肢位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变肌肉静止缩短状态,从而使处于低负荷伸展体位的肌肉处于拉长状态,有助于改善机体肌肉痉挛[15]。

本研究治疗后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联用良肢位摆放能够提高临床疗效。两组患者护理后的FMA 评分和BI评分高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研究组护理后的FMA 评分和BI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联用良肢位摆放能够提高患者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研究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联用良肢位摆放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采用良肢位摆放联合局部振动训练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提高患者运动功能。

猜你喜欢

患侧痉挛偏瘫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更 正
中风康复治疗:最好发病48小时后就开始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面肌痉挛如何护理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防运动后肌痉挛喝水不如补电解质
漫画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