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有效阅读审题的分析
2020-11-21江苏省启东市紫薇小学顾争光
江苏省启东市紫薇小学 顾争光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有效审题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由于小学生阅读水平不够、理解能力有限,面对题干较长、内容较多的题目时,常常出现理解错误、添字漏字的现象,再加上部分教师引导方式的不完善、教育手段的单一化,导致学生的审题能力难以获得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文结合实例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审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以求解决这一问题。
一、做好审题示范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找准自己的位置,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树立良好榜样。示范可以给学生提供解题参考与思路,便于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为有效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教师首先应该做到言传身教,熟练掌握相关知识,不仅仅局限于口头表达,还应结合具体例题进行解析,在例题中圈出重点条件,引导学生找出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联,最后再向学生传授正确的审题方法,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1:四时到五时之间,时针和分针在什么时候成直角?讲解该类问题时,教师首先应当引导学生关注题干限定条件“四时到五时之间”,确保学生基本理解题意,然后重点解释“直角”在本题中并不只有一个结果(包括时针在前和分针在前两种情况),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全面的思维模式,最后具体求解,方便学生加深记忆。钟面上有60 格,它的1/4 是15 格,又因为钟面是圆形,它的1/4 才能形成直角,故而时针和分针应相差15格,考虑到时针在前和分针在前这两种情况,可以分别算出时针在前,与时针相比,多走了(5×4-15)格;时针在分针的后面,与时针相比,分针多走了(5×4+15)格。1 分钟内,时针和分针相比,少走了(1-1/12)进行计算,得出:
(5×4-15)÷(1-1/12)≈6(分)
(5×4+15)÷(1-1/12)≈38(分)
综上,即4 时06 分和4 点38 分时针与分针成直角。
二、培养阅读能力
数学审题离不开阅读积累,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足会严重影响解题的准确性,因此教师应该合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具体到课堂中,则是引导学生每次拿到题目先默读三遍,确定没有添字漏字,不理解的地方做下记号,在解题前着重观察,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在培养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题干中存在陷阱。例如“0 到0.2 之间只有一个小数”,很多学生在最初都会认为这句话是正确的,但当他们仔细阅读以后就会发现,0 到0.2 之间有无数个小数。教师可以根据此类问题,对相似的题目进行归纳总结,告诉学生若题干中出现“只有”“一定”“肯定”等极端含义的词语,则该题很有可能存在陷阱。第二,要找准题干中的逻辑顺序。例如“15 乘20 与26 的和,积是多少?”很多学生看到题目就立刻写下15×20+26,然而题目的关键在于“积是多少”,正确的逻辑顺序应该是15×(20+26)。下面以经典的幻方问题举例。
例2:把1、2、3、4、5、6、7、8、9 这9 个数填到9 个方格内,使每一列、每一行、对角线上的三数相加的和相等。其和的三倍正好与九个数和相等,其幻和(1+2+3+4+5+6+7+8+9)÷3=15。九个数在8 条线上,反复出现构成幻和时,每个数所用到次数是完全不一样的,最中心所用到4 次,4 角四个数各可用到3次,其他4 个数,可以用到2 次。将中心数设置为x,因为这出现于4 条线中,而每一条线上3 个数之和为15,因此(1+2+3+4+5+6+7+8+9)+(4-1)x=15×4,解得x=5,接着使用奇偶分析法寻找其余4 个偶数的位置,则最后得出:
三、教学结合实践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仅仅依靠讲解方法是不够的,教师需要结合实践帮助学生有效审题。结合实践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让学生看题。看题主要是看题目中所有的数字、数量关系、运算符号、特定条件等;第二,让学生整理解题逻辑。拿到一个题目时,学生需要快速确定该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怎样计算更加简便,使逻辑更有条理,灵活运用知识;第三,圈出重点的字词。大部分学生在审题时最容易犯以偏概全的毛病,常常忽视细节,导致解题错误。许多特定术语如“增加了”和“增加到”具有明显的区别,“大约”在不同题目中要作出不同处理;第四,题干需要反复阅读推敲,这是为了准确理解题目的意思,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第五,解题后需要认真检查。有些题目容易出现陷阱、混淆概念,教师应培养学生复查的习惯,避免出现漏网之鱼。
例3:已知笼子里鸡、兔共有35 个头,94 只脚,请问笼子里有多少只鸡和多少只兔子?这是典型的鸡兔同笼问题,具体解法为:假设35 只全为兔子,则鸡的数量=(4×35-94)÷(4-2)=23(只),兔子的数量=35-23=12(只);也可以先假设35 只全为鸡,则兔子的数量=(94-2×35)÷(4-2)=12(只),鸡的数量=35-12=23(只)。
例4:2 亩菠菜用1kg 肥,5 亩白菜用肥3kg,两种菜一共16亩,所需要的肥料9kg,现在需要算有多少亩白菜?解这样的题目时,需要对鸡兔同笼问题进行优化、改编。
例如,每一亩菠菜要施肥的量为(1÷2)kg,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和“每只鸡两只脚”是相对应的;而每一亩白菜施肥的量为(3÷5)kg,这个问题与“每只兔子4 条腿”对应。16 亩和鸡兔总数一一对应,9kg 和鸡兔总脚数就相对应的。如果假设16 亩全部种的是菠菜,那么可计算出白菜亩数=(9-1÷2×16)÷(3÷5-1÷2)=10(亩)。
四、改进教学方法
在我国目前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容易陷入“单一化”教学误区,即将全部教学活动放在数学课堂中,教学方式枯燥、乏味,甚至令学生产生厌倦等消极情绪。在数学审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如安排小组讨论,由小组成员轮流阅读题干,共同找出关键词,并列出解题思路和步骤;组织小组竞赛,在不同的小组间选出准确率最高、解题方法最好的一组,给予公开表扬;设立特定情景,有助于学生将生活实际与数学相结合,便于理解的同时,让学生更有代入感,激发出学生解题的乐趣。
例5:某个商品平均价格在1 月上调了有10%,到2 月份又下调了至少10%,这商品由原价至2 月份价格,其变动情况具体是怎么样的?假设商品原价=1,1 月份销售价=1+10%,2 月份销售价=(1+10%)×(1-10%),所以2 月价格与原价相比,降低了1-(1+10%)×(1-10%)=1%。这类问题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应结合示例建立情景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融入学习中去,同时也能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积极运用于生活中的能力。与之类似,经典的“抽屉原则问题”,教师在进行讲解时经常会以抽屉和苹果举例,等学生基本掌握这种解题方法后再对“抽屉”和“苹果”进行改造,用其他元素代替。这种元素替换法能使学生在进入课程之初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行后续学习时思维更全面。
总而言之,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阅读理解不到位、粗心大意、缺失学习兴趣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需要着重培养学生反复阅读题目、抓住关键字的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获取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