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儿童观形成影响因素及生成机制
2020-11-20曲亚静
摘要:幼儿教师儿童观形成影响因素及生成机制从分析幼儿教师儿童观现状出发,进一步深入探讨幼儿教师儿童观形成的影响因素及生成机制,以期为幼儿教师树立科学儿童观提供有效策略。
关键词:幼儿教师;儿童观;影响因素;生成机制
根据20世纪90年代,相继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相关精神,我们可以将幼儿教师定义理解为,受过专门的教育和培训,在幼儿园中面对教育对象(3—6岁的儿童)履行管理职责、保育职责、教育职责,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专业教育工作者。幼儿教师的儿童观可以理解为,幼儿教师作为专业人士,基于自己的教育理论及个人经验对在园幼儿的根本认识和看法。幼儿教师的儿童观直接影响其教育观,并对其教育行为具有指导性作用,不同的儿童观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观,进而生成不同的教育行为,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1.幼儿教师儿童观的现状
随着教育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幼儿教师对幼儿的认识和看法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依据幼儿教师儿童观形成的主体不同,幼儿教师的儿童观大致有以下三种。
1.1.成人以自己的理解和感知来看待儿童的兴趣、需要
成人从自身的角度理解儿童,以自己的理解和感知来看待儿童的兴趣、需要。就如,现在仍有很多幼儿园迫于家要求和升学压力,在园开展小学阶段的知识学习。此种儿童观的形成,受中国传统“父为子纲”思想的影响,儿童被看做成人的附庸,成人可以完全以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认识儿童、理解儿童。此种儿童观是一种成人自以为是的儿童观,是早已过时的儿童观。
1.2.成人开始关注儿童自己的想法
成人开始关注儿童自己想法的儿童观,是由成人俯视儿童到蹲下来平视儿童的重大转变,但这种儿童观对儿童的理解终归是由外而内的。拥有此种儿童观的成人,鼓励儿童表达和表现,愿意尝试理解儿童的想法,但认为最终的决定权在成人,而不在儿童。因为他们认为幼儿由于年龄小,思想不成熟,会做出不明智的选择和决定,而却忽略了幼儿拥有选择的权利。
1.3.成人认为儿童是具有独立精神个性和生命特质的独立个体
持有此种儿童观的成人认为儿童是具有独立精神个性和生命特质的,应充分尊重幼儿自己的体验、感受及对周围世界的理解的权利,给予幼儿自主选择和判断的权利。只有此种儿童观是真正由内而外把儿童视为独立个体、认为儿童拥有独立人格的儿童观。
在这种儿童观的指引下,幼儿教师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更会倾听幼儿的想法;更会创造机会让幼儿表达、表现;能够尊重、接纳、采纳幼儿的建議,甚至会邀请他们参与到班规、园规的制定及班级管理中。师幼关系是民主的、平等的;在园生活氛围是和谐的、健康的;游戏活动是自由的、快乐的。
三种不同的儿童观同时、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幼儿教师儿童观的形成和发展,随着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绝大多数幼儿教师已经意识到幼儿作为独立个体,应充分尊重每个幼儿的独特生命体验和感悟,并已经学会以科学的角度去看待幼儿;对于幼儿教师个体而言,都有自己儿童观,这也正是由于幼儿教师儿童观的形成是复杂的,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
2.幼儿教师儿童观形成的影响因素
幼儿教师儿童观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从幼儿教师自身角度来说,职前职后的学前教育理论学习情况、自身的生活经历等都会影响其对儿童的看法和认识;除此之外,社会文化的传承、教育改革及教育宣传等因素也会影响和制约幼儿教师儿童观的形成和发展。总之,幼儿教师儿童观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形成的有机整体。
2.1.幼儿教师职前、职后学前教育理论学习的情况
在幼儿教师的儿童观形成过程中,学前教育理论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教师职前所学专业以及受教育程度,直接关系着他们所掌握教育理论的广度与深度。
进入20世纪以来,“终身教育”已经从理念变成实际,对于教师职业来说“终身学习”尤为重要,一方面,时代在发展,教育对象不断发生变化、教育理论日新月异,思想紧跟理论发展尤其重要、知识更新尤其重要。另一方面,职后学习可以弥补职前的不足,在实践和学习中不断成长。
但现实情况是,由于幼儿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日常工作繁忙、岗位人员严重不足、园所教师继续教育资金短缺等等原因,教师接受职后培训的机会并不多,由此可能影响幼儿教师儿童观的进一步发展。
2.2.幼儿教师的个人经历
幼儿教师个人成长经历、工作经历及对子女的养育经验,都会影响他们的儿童观的形成。
幼儿教师个人童年家庭生活及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幼儿教师儿童观形成的基础。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个人地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童年的积极学习体验,会促使其形成相对应的儿童观;反之,亦然。
幼儿教师的工作经历对于他们儿童观的形成具有指导作用。幼儿教师就职或实习幼儿园的园所文化,对于幼儿教师儿童观的形成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举例来说,虽然,幼儿园“去小学化”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仍有不少偏远地区的农村幼儿园或者私立幼儿园在幼儿园阶段对孩子以小学化的学习方式进行小学知识的学习,来满足家长的要求。
幼儿教师自己养育子女的经验是其儿童观发展和转变的根本原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幼儿教师儿童观的形成和发展受到来自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而在实践中印证过有效地理论形态的儿童观才会转变为幼儿教师个人信奉的儿童观。
2.3.教育改革及教育宣传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进行了长达40年的教育改革,中心内容围绕“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对于幼儿园阶段来说,主要围绕“智育中心”向幼儿个性全面发展转变。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00多年科举传统的国家教育改革谈何容易、幼儿园“去小学化”谈何容易。国家面对学前教育阶段出现的各种问题,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帮助幼儿教师重新认识教育和儿童。一系列文件的颁布,帮助幼儿教师在对儿童的理解上有了一定的发展。
除面向教育工作者进行教育改革和宣传外,为更好的促进家园合作,争取更多家长对幼儿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自2012年起,教育部将每年的5月20日至6月20日定为学前教育宣传月,迄今为止,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已经开展了八年时间,科学育儿观念已经从种子长成了参天大树,得益于宣传到位,很多家长的儿童观发生了转变,为我们幼儿园进行科学的保教活动争取到了更多同盟,也为我们幼儿教师的基于科学儿童观开展的保教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支持。
2.4.文化传统与社会需求
一方面,我国自古就有崇尚知识的文化传统,“书中自有黄金屋”被我们奉为真理。读书、考取功名成为寒门学子改变自身命运、实现阶级跨越的唯一出路,对知识的推崇已经融入到我们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尤其对于边远贫困地区的幼儿园、幼儿教师、幼儿家长更是如此,改变谈何容易。且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父为子纲”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在这种观念影响下父母将孩子视作自己的私有财产,并强调忠孝、强调长幼有序,幼儿完全沦为家长的附庸,成人认为幼儿没有,也不需要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意志,成人以爱为出发点,可以要求孩子做任何事,教师不注意保护幼儿的人格尊严和个性自由的例子屡见不鲜。
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直接导致了中国家长的群体式焦虑。于是,焦虑中的家长将矛头对准了幼儿园,他们希望孩子在幼儿园阶段能够学习更多的知识、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教育风气,但确实是很多家长对幼儿园的迫切要求。很多幼儿园特别是很多私立幼儿园,为了提高幼儿入园率,不得不想尽办法满足家长的需求,而身在其中的幼儿教师也定会潜移默化地接受这种教育观和儿童观。
3.幼儿教师儿童观生成机制
我认为幼儿教师个人儿童观的形成是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的,且幼儿教师个人的儿童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教育理论发展、个人经历变化、社会需求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幼儿教师通过个体职前教育理论的学习及个体的成长经历形成自己最初的理論形态的儿童观,在此种儿童观指导下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个体通过教育实践活动,产生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借助皮亚杰心理认知理论——同化、顺应学说来理解:情况一,通过同化过程儿童观得以巩固,内化为幼儿教师个体的儿童观——基于此种儿童观开展的活动,师幼互动良好,教学效果良好;情况二,通过顺应过程产生新的儿童观——基于此种儿童观开展的活动,师幼互动欠佳,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第二阶段,基于情况二出现的问题,幼儿教师改变原有儿童观,产生新的儿童观,并依据新的儿童观开展活动,进而又产生两种情况,我们称其为,情况三与情况四。情况三,新的儿童观应用于幼儿教师的教育实践,师幼互动良好,教学效果良好,新的儿童观替代旧的儿童观,并得以巩固,内化为教师个体的儿童观。情况四,新的儿童观应用于教育实践活动,结果同样不尽如人意,至此,幼儿教师就会重新审视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儿童观,并深入分析两种儿童观的适用范围,改进自己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重新通过教育实践验证两种儿童观,进而形成自己的理解。
第三阶段,每当有,幼儿教师自身习得新的教育理念,或个人产生新的教育实践经验,或社会需求改变等情况的出现时,幼儿教师固有的儿童观受到冲击,幼儿教师新的理论形态的儿童观逐渐生成。幼儿教师依据新的理论形态的儿童观,进行教育实践,循环第一、二阶段的过程,将新的理论化为自己的实践,通过实践,发展自己的儿童观。
幼儿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及各种影响因素不断丰富、改进、生成新的理论形态的儿童观,再通过不断同化、顺应、反思、内化形成具有鲜明个体色彩的个人儿童观。并通过教育实践推动儿童观理论的发展不断朝向“以人为本”“以幼儿为主体”的目标迈进。
4.思考与建议
通过以上剖析我们发现,受众多因素及复杂生成机制影响的幼儿教师儿童观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科学儿童观的建立并非易事。对于幼儿教师儿童观的转变和促进,我有以下思考和建议:
4.1.幼儿教师科学儿童观的建立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对于幼儿教师科学儿童观的形成来说,教育理论的发展、教师的职后培训等等因素都是外部因素,最终还是要靠幼儿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地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实践及反思才能内化生成。幼儿教师的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实践及反思也是需要幼儿园提供宽松、自由的外部环境,把幼儿教师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以良好的资金支持及向上的学习氛围,帮助幼儿教师快速地成长、发展,以便更深入地认识儿童、理解儿童,做科学儿童形成的积极研究者和实践者。
4.2.教育主管部门加强科学儿童观对公众的宣传力度
通过对幼儿教师儿童观形成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发现,社会需求,或者说家长的期盼是影响幼儿教师教育实践行为一个重要因素,而教育实践又会反过来影响教育观念(儿童观、教师观、课程观是构成幼儿教师教育观念的三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三者相互影响、交互发生作用。我们都知道,儿童观是基础影响教师观,而幼儿教师个体的儿童观和教师观,是要通过课程观才能转化成教育实践。反过来,同样成立,长期的教育实践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的课程观,进而改变其教育观和儿童观。家长迫切期望孩子在园能够获得可视化的教育成果,但只凭自我感觉就对孩子、对幼儿园提出自认为合理但却并不科学的要求,而幼儿园迫于生计虽知家长的要求违背孩子的成长发展规律,但又不得不照做,如此产生恶性循环。面对此种情况,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通过教育主管部门责成社区、幼儿教育机构成立家长课堂,加强对公众科学育儿的宣传力度,提升家长的儿童观及育儿观念,以待家长更好地与幼儿园配合,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单宁波.基于扎根理论的幼儿园教师儿童发展观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7.
[2]田雨佳.幼儿教师儿童观的地域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
[3]李辉.幼儿教师儿童观的个案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
[4]王黎君.从晚清到“五四”——近现代报刊在中国现代儿童观生成中的作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5]刘婉.儿童观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11).
[6]王颖,肖潇雨.幼儿园教师教育观念的内涵及结构[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07).
[7]罗瑶.幼儿园运动期间儿童观的演变历程简述(1850-1920)[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9,(04).
[8]高潇怡.幼儿教师儿童学习观的类型研究[J].教育学报,2008,(05).
[9]高潇怡,庞丽娟.教师的儿童学习观与其教育行为的关系[J].教师教育研究.2007.(03).
[10]高潇怡,庞丽娟.论教师教育观念的作用[J].教育科学,2003,(02).
[11]易凌云,庞丽娟.教师个体教育观念:反思与改善教师教育的新机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05).
[12]易凌云,庞丽娟.论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形成机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09).
[13]易凌云.论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形成过程——兼论教师教育观念形成过程中的教育行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05).
作者简介:
曲亚静,女,天津人,硕士,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基金项目]2017年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幼儿教师儿童观生成机制研究”(2017B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