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项目+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2020-11-20李敏
李敏
摘要:在如今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及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的前提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如雨后春笋一样纷纷涌现。然而高职院校如何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用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的输送给社会及企业发展必须的人才,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已经是如今多个高职院校研究的重点及关键点。为了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需要应用“项目+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多被社会及企业所急需的应用性人才,以下是具体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项目+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措施
1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行“项目+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措施
1.1突出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及综合素质
在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行“项目+工作室”这一培养模式,能够结合高职院校学生不具备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同时不具备有强烈的自主学习意识等特色,借由此“项目+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凸显出以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也以项目作为导向,在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习过程中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并且培养出良好的自主发展自主学习意识,构建出人才培养模块。教师可以根据设定的教学计划及目标,要求学生根据本身选定的项目,自主选择工作,发挥本身的主观能动,设计“项目+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块之下的有关的学习内容,并且实现计算机专业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管理意识。促使学生从原本传统教学理念下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如今的主动参与者,通过与任课教师以及合作伙伴之间开展的沟通及交流,并且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进行的沟通及合作,使本身的知识理论体系以及各项基本能力得以优化及完善,成为自己在计算机学习中的主人。
将“项目+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块应用于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中,可以以固定的任务或者是项目作为最终的发展目标,规范相关流程,从而使计算机专业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求的专业性人才,因此这一人才培养模块的应用有着较强的职业导向性。借由此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使学生的管理方法及学习工作方式更为优化完善,通过创建出与社会中职业岗位相同的职业氛围以及实践环境,并且要求学生在任务完成以及问题解决中不断进行交流探讨,对于给定或是既定的结果进行质疑,实现思想及行为的碰撞,学生也能够在这些碰撞中自主深入去思考,树立起终身学习,并且乐于参与到团体中,与其他人员进行合作交流,融入创新性思维。在高职院校内部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教学方法往往应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或者是项目式教学,主要在于这种教学方法具备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互动性,不仅能够培养出学生计算机专业有关的理论知识,并且将这些理论知识结合实践,综合的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去。还能够使学生由原本的被动适应外界环境转变为如今的主动建构适应环境的特色,使学生成长为具备有更强创新能力及创造性思维,且具备更高综合素质的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性人才。
1.2以项目作为依据,凸显高职院校教学特点。
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出如今社会所需的集生产、建设、管理及服务等多项功能于一身的应用型以及技术型人才,在这些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树立起明显的职业导向,力求与通过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借由此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各项职业能力及综合素养,并且以此为主线,做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个流程及最终的目标的设计工作,也建立起学生更为完备的以能力、知识、架构以及基本素质作为结构,以实际工程项目或者是任务作为载体,以工作室作为平台,充分的结合了课程教学以及工程实践于一体的教学模式。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作为导向,根据工作室具有的海量的资源及存在的优点,结合计算机教学目标的需求,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打破传统理论教学观点的局限,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及教学理念,从而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学生以项目作为导向,完成课程以及项目的研究工作。并且在将理论实际结合实践的训练环节,提高本身的专业技能及操作技术,实现实践锻炼活动,提高本身的职业素养以及适应能力。成为更能够体现出高职院校教育特色的职业技能应用型人才。
而应用“项目+工作室”这一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以工作室作为桥梁实现校企合作。一般情况下工作室往往为高职院校和具有相同就业方向的企业共同建立起的一种合作平台,因此在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优先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而工作室也是企业中的一个概念,高职学生在计算机专业学习过程中,需要以项目作为教学目标,并且创建起贴近于企业任务设计工作岗位的学习情景。此时,进入到工作室中开展学习工作就意味着进入企业进行实习,方便学生在学校中就能够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在毕业之后能够快速胜任岗位需求,各项基本素质及职业能力、精神等都符合职场要求,从而更快更好的走向社会、市场及企业,提高高职院校对外声誉,获取更优质资源,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1.3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
在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运用此“项目+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建设出更为优质且职业发展能力水平更高的教师群体队伍。由于“项目+工作室”这一人才模式的应用及运行,教师及学生共同参与到选题设计、项目研讨以及成果获得一系列过程中,此时就有了更高的对于高职院校内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能力及本身的教师能力的要求,而学期结束后学生在该工作室中最终所取得的教学成果的水平对于教师本人的声誉及肯定的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表现选取工作室,以此为依据,以项目作为引导实现各个工作室之间的良性竞争。教师本身也可以通与参与到符合本人教学生涯规划的工作室中,在实践中提高本身的专业能力及职业素养,也能够通过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本身的教学能力,并且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及自豪感做好计算机专业的教育工作。因此,应用此“项目+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的促進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
1.4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自从高职院校建立以来,学校进行的德育工作教育只是简单的模仿本科院校,并没有深入到其中挖掘德育工作的内核。相比于本科院校学生,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特色、职业要求以及教学目标都不尽相同。高职院校学生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教学过程中需要用创新型的方法,而在此“项目+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之下,在工作室组建之前就要求以学生自觉自愿为原则,在兴趣的驱使下,不局限于成绩及数量,倡导合作互助,自主学习,挑战极限,利用创新型理念极大的促使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思想政治观念。同时在兴趣的引导之下,学生也可以在课下自觉主动的进入到工作室中,开展各项操作及学习,提高本身的各项基本能力,在毕业后更好更快的适应企业的发展环境,也能够使工作室作为第二课堂延展开来,实现与第一课堂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此种工作室可以以第二课堂的形式,使学生在自主锻炼各项能力的过程中,锻炼本身的思想意志品德,提高个人素质,健全人格,也能够使高职院校开展的德育工作具备更高的实效性,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模式得以创新。
1.5发挥学校的服务功能
根据“项目+工作室”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用,可以以校企合作建设而来工作室作为平台,使企业在项目开发、技术人员培训及输送过程中具备优质人力资源,学校能够提供人才及技术,方便企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实现学习及研究等的拓宽,与企业之间形成互动有效的合作机制,打开局面,发挥学校本身具备的社会服务功能。
2 计算机专业“项目+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块构建
2.1互动交流模块
计算机专业“项目+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首先需要建立起平台,实现师生之间的资源共享。之后,还需要以多种途径,拓宽获取资源的渠道及平台,极大提高高职院校内部计算机专业的学习效率。其次,由于计算机专业具备有较强的理论性及实践性,再加上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为社会所需的应用型及技能型人才,此时可以要求师生之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就计算机专业的问题以及“项目+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操作中进行的问题及时进行互动及交流。教师也可以在此互动交流模塊中,掌握学生近期的学习状况及计算机专业技能的理解学习状况,并且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寻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盲区,并开展针对性的课程辅导工作,调整学生正确的思路及方向。
2.2专业实训模块
正由于高职院校教学中侧重于实践,因此在计算机专业这一人才培养模块构建过程中,力求培养出能够理论结合实践,且具备有较高知识掌握状况以及素养的人才,从而能够同社会中有关的岗位发展需求相适应。也因此。在计算机专业学习理论知识以及建立起“项目+工作室”这一人才培养模块的基础就在于开展实训,建立起实训模块,并且建设专业化的团队队伍。还要求根据对应企业的需求,更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计算机专业有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且进入到实际操作训练中去,提高本身的技能操作水平。
2.3项目实战模块
作为高职院校内部计算机专业“项目+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一项核心点以及关键点,项目实战模块的构建具备的作用显而易见。因此,在实际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开展过程中,需要根据对应企业在项目执行经营时的流程及制度进行操作。教师也可以结合项目以及工作室的需求,在企业配备项目经理的带领之下,促使学生完成理论课程教学以及之后的实际操作等多个环节,学生则需要依据项目工作人员的要求,针对于工作人员示范的项目实际操作的各个细节进行了解及掌握,并且在实战训练中进行模拟操作。此外,在项目实际操作过程结束之后,需要邀请企业有关的工作人员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师生的具体表现进行科学合理的评判,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要求师生进行改进,直到操作达到行业标准。
2.4信息反馈模块
在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下,信息反馈模块也是一项重要组成部分,除这一专业的人才培养之外,无论是何种专业都必须借由这一模块的构建,对于学生的课堂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掌握状况进行评判及反馈,从而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改进及完善应用合适措施,提高教学质量。在此“项目+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之下信息反馈包括了内部反馈以及外部反馈机制两个部分。
3 “项目+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应用的要点
3.1必须凸显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项目+工作室”在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在工作室开发及建设的前期,教师必须结合对应企业的工作岗位需求及这一专业的培养策略及当前的就业形势展开详细的分析,探讨在本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以及课堂能力基础,建立的工作室与企业的职业岗位方向固定对应,同时在这一“项目+工作室”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以项目作为引导,而构建出相应的工作室。此外,工作室中有着固定的项目指南,这就需要充分的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并要求学生自觉自愿自觉主动的参与到工作室的建立及创造过程中,自主聘请有关的指导教师。
3.2有计划的应用此人才培养模式
在该“项目+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应用过程中,需要以项目作为导向,由学生自觉自愿参与到其中,构建工作室。此时,在工作室成立之后,需要企业与学校签订工作室的管理及任务目标。每一个工作室必须交接一家有关的企业,搭建起校企合作平台,由负责学生自主邀请指导教师进行指导,也参与到工作日常的教学管理过程中来。在此种人才培养模式之下,进行教学往往需要采取双向选择方式。学生进入工作室之前,需要告知学生工作室中固定的岗位职业方向以及所研究的课题项目,在成立完工作室之后,需要以项目需求作为导向,主旨在于培养出学生的各项职业能力,并且以课题作为任务驱动,建设出这一独特教学体系及教学模式。而在项目方案确定过程中,工作室内部工作人员需要结合课程开发等一系列流程,分析社会中有关的工作岗位未来的就业形势以及教学特色等,并做好设计及编制工作。此外,还需要以行动作为导向,探讨有关职业领域,并且创建出实际的教育教学模拟情景,突出这一工作岗位关于工作人员本身职业素养、操作能力以及技能水平上的需求。通过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应用,培养出工作室内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也要求学生在此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用之下,自觉主动的开展探究、合作以及学习任务等一系列流程。
4 “项目+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实施
4.1教学设计环节
在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下,应用“项目+工作室”这一教学模式可以由教师结合教学目标及校企合作中关于学生能力方面的需求,对于以往应用的教学计划及方法进行调整,优化课程体系的建设,并且在以往计算机理论基础课程之上再增加有关的实践课程。一般情况下,可以在工作室内分成三个阶段来开展教学设计及实践工作:第一阶段主要是学习基础理论知识课程,学生在学校内部的课堂知识上学习关于计算机的各项理论知识以及有关的基本操作技能,并且通过自觉进行模拟操作,将其分成多个模块完成实践训练。这一阶段主要是打好基础便于之后能够快速的适应真实工作岗位。第二阶段主要是借由真实项目的模拟,使学生进入到工作室内部学习具有一定深度且更为专业科学的理论知识课程,并且做好实战演练。在工作室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理论知识的教学以及项目的实际操作二者相结合,分解项目中的各个操作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阶段主要是通过实际操作,察觉到学生存在的不足,对于学生的有关技能水平及能力进行提升及巩固。在第一二阶段的学习成果之上,学生基本已经能够具备了较为完整的项目操作基本理论知识及技能水平,能夠独立的完成某一具体项目。此时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参与到某一具体的岗位中进行实习,确保本身的能力素养及技能操作水平同社会及企业的需求相适应,从而进行有关的检测及评价。在实习过程中,学生本人能够根据在工作室内操作过程中积累的能力及经验,结合有关工作岗位中的操作要求及具体规范,完成实际操作,同时在实习工作岗位上,学生可以及时发现本身在理论知识、技能水平或者是操作能力中出现的问题,并且不断地进行调整完善,解决此类问题。
4.2“项目+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考核环节
在此人才培养模式运用过程中,考核的重点及核心点就在于通过结合理论及实践,提高学生的具体实践能力。但是在实际“项目+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应用的过程中,对学生实践能力有直接影响的在于教师本人具备的实践能力。此时教师务必要确保本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及有关理论知识储备状况能够胜任教师这一职业,通过有效的分解及融合各个项目,并将其渗透入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提高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质量。也因此,在对教师进行考核过程中,主要的考核对象在教师本人具备的实践能力、教学能力、项目分解能力以及专业知识。而在考核学生围绕着课本知识展开的同时,也注重于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从而探索此人才培养模式是否需要进行调整及改进,帮助学生弥补缺漏,扬长避短,此时可以应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考核,实现师生的共赢。
运用以上策略方法,通过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以项目为依据,凸显出高等院校教学特点、建设出更为优质的教师队伍群体、做好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建设、凸显出高职院校本身具备的社会服务功能,能够有效的结合这一独特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培养出的人才的基本素质及能力水平,为社会发展输送出更多新鲜血液,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尽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刘俞麟,郑光勇,李康满,谢名亚,尹友明.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专业、项目、工作室”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92):6-7.
[2]陶翠霞,张静,张峰.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J].中国新通信,2020,22(10):170.
[3]方莉.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1(04):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