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微党课”建设工作的应用探索
2020-11-20杨莉莉
杨莉莉
摘 要: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微党课”教育模式切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发展和心理需求,具有突破时空限制、贴近现实生活、互动性强等优势,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高校“微党课”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提出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微党课”建设的具体实施策略,旨在为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微党课”;新媒体;大学生党员教育;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22-0-02
近年来,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并从方方面面影响着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实践模式。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时应重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心理需求,精准把握新媒体信息传播和分享的即时性、交互性、超时空性等特点,有效发挥“微党课”在大学生党员教育中的优势。
一、“微党课”教育的优势
“微党课”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基于新媒体技术依托于微博、微信、主题网站等现代化平台形成的党课模式[1]。它依托于新媒体技术主动适应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需求,授课素材取材于现实生活,以独特优势迅速成为颇受师生欢迎的党课模式。
(一)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党课教育的多维性
传统的党课授课模式是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教与学均受到时空限制。“微党课”依托新媒体技术模拟现实中的教学环境,实现“面对面”交流的效果,同时,它以小见大、见微知著[2],在短时间内以具体事例宣讲党的理论知识,学习资源兼具可分割性和系统性,满足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需求,哪里有需要党课就转移到哪里,哪里有条件上党课就上到哪里,实现了学生党员教育的多维度。
(二)贴近生活实际,突出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
从内容上看, “微党课”紧跟时事政治和热点话题、关注校园新闻和学生生活,注重学生党员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验,将党的理论政策宣讲融入学生生活实践中,把抽象的价值观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具体化。从传播特点上看,新媒体时代的“微党课”传播具有即时性和共享性,这一方面实现了学生党员教育平台和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有利于提高学生党员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党员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和话语权,他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党课,实时反馈党课学习效果、调整党课学习进度。
(三)创新教育模式,增强党课教育的互动性
传统的党课教育倾向于由授课教师向学生党员单向地进行理论知识灌输,党课内容多限于党的历史、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等文本宣讲,这种“灌输”式党课授课模式往往将党员教育变成党的理论知识传授,学生党员难以养成从政治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党员授课者和听课者都是宣讲员,他们结合身边优秀党员的案例在线进行交流、探讨、分享,真正实现党课学习中的对话与互动。
二、当前高校“微党课”建设存在的问题
“微党课”是顺应新媒体时代发展而产生的新型党课宣讲形式[3],它依托于新媒体发展和平台优势因内容精简、知微见著、载体新颖等优势成为颇受高校师生欢迎的党课新形式。但时代在不断发展,高校“微党课”建设过程中也暴露出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网络竞争力较差,党建工作队伍战斗力不足
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个体都可能成为传播源,“微党课”的作用发挥同样也会受到其所吸引的受众数量影响,但是,受制于“微党课”的内容和属性要求,它的网络竞争力与网络媒体传播的娱乐、生活资讯等方面的内容相比较为薄弱。另外,网络环境中部分媒体、网站为博得关注和点击率片面甚至是歪曲报道社会问题,加之境外不良思潮的渗透,这种复杂的网络环境易给学生党员带来错误认知和偏见,削弱“微党课”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效果。当前,部分高校党建工作队伍应对网络信息多样化的能力有待提高,坚守网络舆论阵地的战斗力不足,如何充分发挥“微党课”的优势,为弘扬社会正气、引导主流意识形态、保卫网络舆论阵地做出贡献成为高校党建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资源更新和利用率较低,学习平台作用发挥不明显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微党课”在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党员的教育和培养、构建和谐党群关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微党课”教育平台建设缺乏合理性、资源更新和利用率也较低。为规避风险、追求稳定,部分高校满足于共产党员网、学习强国、党建云等平台上已有的学习资源,直接播放上述平台内已有的“微党课”,较少制作切合本校学生党员教育实际的“微党课”,甚至部分高校只是组织全体党员在“微党课”教育平台上进行注册,后续并未动员学生党员积极开展相关的教育培训,学生党员在“微党课”中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不强。
(三)内容和板块设计固化,信息交流不畅通
由于缺乏经验和创新能力,加之重业务轻思想的认识误区,部分高校党建工作者在“微党课”的内容选择和板块设计上存在完成规定动作、自选动作从简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微党课”仍偏重于党史教育、理论教学,从内容上来看,没有很好地和社会热点问题、青年党员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同时,部分高校的“微党课”教育平台疏于管理,对学生的转发、评论、分享等较少做出回应,无法形成双向的交流沟通。高校青年学生思维活跃,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有强烈的参与热情和表达诉求,固化模式无法持续吸引学生党员保持学习兴趣,缺乏互动也导致信息交流不畅通。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微党课”建设的实施策略
鉴于“微党课”建设目前暴露出的问题,高校党建工作者应高度重视新媒体信息技术在“微党课”建设中的作用,提高自身媒介素养,进一步完善“微党课”的内容和板块设计,提高管理水平,让“微党课”在影响和凝聚广大党员、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一)更新教育观念,筑牢网络宣传阵地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营造出诸多利益诉求汇聚的网络环境,高校党建工作者要以发展和创新的眼光看待“微党课”的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在营造主流思想舆论、提升学生党员教育效果等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要提高自身运用“微党课”载体的能力,将契合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核心价值体系的网络教育资源纳入“微党课”建设中,[4]以学生党员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將党的理论知识讲深说透。另一方面,要调整应对网络负面消息、不良信息的方式,以往部分高校对这类信息的处理存在消极封闭或回避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舆情危机走向恶性循环,削弱了“微党课”教育教学的正面效果。高校思政工作的宣传阵地必须旗帜鲜明,及时、客观地传递事件真相和发展进程,稳定学生党员的情绪,帮助他们提高辨别能力、确立正确认识。
(二)强化课程设计,构建科学高效课堂
新媒体时代“微党课”的建设,要结合学生党员群体的发展需求,做到让听课人听得懂、用得上、有启发。构建科学高效的“微党课”教育教学体系,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考虑。一是同频共振,增强学生党员的参与感。鼓励他们从自身实践出发,讲模范党员、诉抗疫故事、议时政热点、学政策法规,青年党员成为新媒体时代“微党课”主角,在准备党课的过程中锤炼党性修养。二是融入文化自信,挖掘本地教育资源。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充分挖掘本地特色文化精神并融入到高校“微党课”建设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结合新的时代背景,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挖掘各地独有的文化资源,用当地特色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垫上精神底色。三是丰富“微党课”形式,创新服务理念。高校“微党课”教育应根据学生党员的个性化需求,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开展“微研讨”“擂台赛”“情景党课”等[6],并在党建网站、微信公众号、短视频App等线上平台推广、宣传“微党课”視频。同时,高校党建工作队伍要加强对课程后台的管理,在互动板块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交流党课收获,注重“微党课”课堂互动和课后实施效果的跟踪,提高授课实效性。
(三)提升媒介素养,打造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党建工作队伍
面对境外不良思潮的渗透,高校党建工作者首先要提升自己认识、运用、评判大众传媒的能力,紧跟新媒体发展,主动适应网络环境,以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和方式进行“微党课”建设,帮助学生提高辨别各种信息的能力。其次,高校党建工作者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将党的理论知识和社会重大事件巧妙地融入到“微党课”中,挖掘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资源,对学生党员的身心健康发展进行合理地引导。同时,高校应加强对党建工作人员的媒介素养教育培训,通过系列专题培训,提升教师运用新媒体技术和网络工具开展党员教育和管理的能力,并积极组织党建工作者参加网络应用方面的实践活动,打造出一批适应新媒体发展的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高、服务意识强的党建工作队伍。
四、结语
“微党课”是顺应新媒体时代发展趋势产生的新的党课教育模式,也是高校党建工作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创新的具体体现。它以突破时空限制、贴近现实生活、互动性强等优势成为颇受高校师生欢迎的党课模式,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新媒体时代如何更好地发挥高校“微党课”在党建工作中的作用成为一项重要课题,这需要高校、高校党建工作者和其他党员同志共同努力。高校要高度重视新媒体时代“微党课”的建设工作,加大对党建工作队伍的培养,运用新平台、新技术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对青年党员的价值引领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作用。同时,高校党建工作者和其他党员同志也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提升自身媒介素养,优化“微党课”内容设计。
参考文献:
[1]张海华,孟莹莹.“微型党课”在“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高校辅导员,2011(2):47-48+52.
[2]李薇.高质量“微党课”教学路径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9(19):105-108.
[3]单中元.高校“微党课”怎么上[J].人民论坛,2018(9):110-111.
[4]王晶.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与机制研究[D].长安大学硕士论文,2014.
[5]王文承.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核心价值观——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体会[J].文史杂志,2018(1):4-8.
[6]严淑姮.关于加强基层理论宣讲工作的几点思考[J].新西部(理论版),2014(21)83+86.